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微文呈现整理的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1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习俗也潜移默化地变化。如:过年发压岁钱的形式,人们交流的内容,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方式以及家人们选择过春节的形式……
具体的变化有如下:
一、包压岁钱的方式有很大的'变化:
付款方式上,以往只能是面对面地发压岁钱,距离一远的话就爱莫能助,现在不同了,既可以面对面地给也可以通过社交工具远程给,另外,包压岁钱的理由也比以往丰富的多了。
二、过节是人们交流的内容也有所变化,之前都是询问你的成绩,生活小事,现在多注重健康方面的试论。
现在家人们在看春节联欢晚会时,观众与节目的互动更多,春节选择出去玩的也是很多。
三、在燃放烟花炮竹上。
过去过年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允许燃放,现在只有部分农村允许。
虽然现在中国的春节在有些的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春节贴春联、串亲戚、吃饺子等形式亘古不变,这也从侧面凸显出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在之所以在春节发红包和交流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是中国现在的经济水平在不停的提升。在这个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变化既可以突出社会的进步也可以呈现出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人生价值观的变化。至于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上,是因为普通烟花炮竹污染环境,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是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2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长辈亲戚家
调查渠道:长辈亲戚、网络查询、书籍寻找
调查结果:
长辈亲戚:春节要团圆,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正月初一,要早早起来去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春节八天,要到处拜访亲戚。
网络调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贴春联、扫尘、倒贴福等等的习俗。
书籍寻找: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浓浓的年味儿。书籍中于把一家几口的人物放进去,从他们的视角看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中的一个城门甚至一个城墙垛都非常有讲究。——《北京的春节》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3
题目:春节民俗
内容来源:看书和资料
报告内容:
1、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贴福字呢?
2、 除夕之夜,为什么要给压岁钱呢?
1、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小学生寒假调查报告:春节民俗。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调查报告《小学生寒假调查报告:春节民俗》。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2、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4
调查时间:
xx年2月16日
调查地点:
绍兴市
调查方式:
上网查找,询问父母
风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只有全方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融入到这个地区生活。为了全面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我深入的`做了一欠春节调查报告。
1、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墙壁的尘垢蛛网。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着美好的愿望,是中国独特的文字形式。当人们在自己家门口上贴春联或贴幅字时,就意味着春节即将来临。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户人口都会挑漂亮的红春联贴在门上,迎接春节的气氛,并辞旧迎新。
3、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除夕的习俗,又称点岁火、敖年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整夜不灭,据说这样过后,就会使家里财富满满。守岁也指除夕夜家人团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是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春节期间,我们汉族大多数以活动表示庆祝。这些活动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调查人:xx
xx年2月16日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篇5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风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它透视着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和生活变化。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个地区,才能更容易地在这个地区生活。“入乡随俗”这句成语就在某些程度上道出了了解一个地区风俗的重要性。为了更多更全面了解我们诸城的风俗习惯,我深入村落,对我们的民风民俗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春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整年最紧张的一个节日,怎样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汗青生长中,形成了一些较为牢固的民风风俗,有很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习俗,如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穿新衣、放炮竹、拜年、祭祖等,这些传统习俗都属于春节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在诸城大地,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老百姓在这一夜将灶君像贴在厨房的墙壁上,用水饺,柿饼软枣等作为祭品,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户主对着灶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过了二十三,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瓜子,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有些百姓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市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蒸松糕,有些地区盛行蒸的是粘糕,还有的人蒸蒲鞋底糕。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据《吕氏春秋》记录,我国在尧舜期间就有春节扫尘的民风。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旧年的穷运与不利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到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洗濯种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高兴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高兴氛围。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剪纸——窗花。窗花不但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氛围,也集装饰性、抚玩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遍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好,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归纳综合和浮夸本领将吉事祥物、精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衬托得红火富丽。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百姓间由来已久的民风。“福”字指福分、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了更充实地表现这种向往,有的人索性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现“幸福已到”“福分已到”。民间尚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种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致、对偶、简便、精良的笔墨刻画,期间配景,抒发精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势。每逢春节,无论都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