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务虚笔记》有感

2025/08/2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务虚笔记》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务虚笔记》有感 篇1

文学有两大永恒主题:人生与爱情。有太多的作品讲述、探讨,谁也没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务虚笔记》中塑造了好多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情与人生,但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硬是找不出一个主角,每个人的经历相互纠缠、交叉,成为一个人的另一种可能。

过去分为两种,一种是被意识到的,一种是未被意识到的,哪一种才是真实的呢?意识到的历史有没有被意识改造过?史铁生独自摇着轮椅去古园读书、思考时有没有得出答案?他也解答不了。轮椅限制了他双腿的活动范围,却限制不了思想的驰骋,写作之夜,当他在思考时,他就成了C。

C是个残疾人,当他遇到X时,爱情不期而遇,抛除C的残疾与X家里的“特殊情况”,两人去登记结婚。登记处的老太太看到C,问,你们结婚没问题吗?老太太没说太多,然而C看到了问号之后的怀疑。写作之夜里的每个人都告诉C:你不要太自私了,不要把一个好姑娘的青春也毁掉,你让X离开吧,你仍然可以做她的朋友,一般的但是最亲密的朋友,你爱她你就不应该爱她,她爱你你就更不应该爱她。每一个人也告诉X:你太自私了,别为了你的同情和怜悯,让一个痛苦的人更痛苦,不如把C当作朋友吧,一般的但是最亲密的朋友。

C面临的选择是放弃爱情的权力,做一个“好人”,成为F或O;或者跟随自己的渴望,成为人人眼中的“自私鬼”。C还有一个问题,爱就必须因为残疾而选择孤独?什么才能证明爱呢?这也是L想不通的问题,直到后来C才明白,没有什么可以证明爱,爱情本身就是孤独的证明。当C还没有残疾时他也可以成为WR,只不过残疾先于爱情。

WR自小跟着母亲生活,从未见过的父亲让他们背上“海外关系”的重担。母亲守着南方的小屋一年一年的等待出海的父亲归来,一直没有消息,为了生活带着WR改嫁。

在中学大家都嘲笑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特别是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可怕的孩子”又矮又瘦,但是由一种非凡的才能,可以让其他孩子感觉到强弱的差别,所有的小孩都要服从他,否则会被孤立。在“我”忍受不了“可怕孩子”的.欺负后,给他重重的一拳将其击倒在地,“可怕的孩子”不还手,却以同情赢得了舆论的支持,将“我”孤立与群体之外。每个人都害怕孤独,“我”为了讨好“可怕的孩子”任凭他把黏黏的松脂涂在头发上,买来足球求“可怕的孩子”一起玩。

同样遇到“可怕的孩子”并把他击倒在地,WR选择了再次出手教训他,尽管获得了孤立,WR也绝不服软,他太诚实也太勇敢。

遇到O之后,WR见到了漂亮的房子和藏有一万本书的书架,在O的家里,他读完一本又一本的书。WR过份的聪明与诚实,让O的父亲为他半是欣喜半是担忧:他将来或者有大作大为或者有大灾大难。WR的未来被O的父亲不幸言中,他因为太诚实的言论被带进了隔壁的世界。分别时,O告诉WR会一直等他,就算是搬家也会在旧址上写上新地址;再重逢,O在漫长的昨天里一直期待与他相见,时间却把WR带向了别处。经历牢狱之灾的WR开始迷恋权利。

WR娶了一位身家显赫的女子为妻,在一家大餐管办婚礼时偶遇O,两人相顾无言,不久,O也匆匆嫁人,像N一样。

当WR去O家里时,如果被姐姐称为“野孩子”,遭受哥哥的鄙夷,那他就成了Z,O也成了那个九岁的女孩。从那栋漂亮的大房子出来后,Z便懂得了差别。跟WR母亲同样遭遇的母亲改嫁,Z整天沉浸在画画和听父亲留下的唱片中,异母异父的姐姐M发现了Z的画画天赋,从紧巴巴的日常生活开支中挤出零钱给Z作画需要的买笔买纸。

读《务虚笔记》有感 篇2

《务虚笔记》以错综复杂的时间轴展开,宛如在立体空间内的无数线条,不停地交错、纵横,每个不同的生命都有不同的灵魂,但却似又有着类似的遭遇,正如书中所说那便是“人生道路上性格的小小差异有如一块小小的石头,在我们曾一度同行的路上把我们绊了一下,或是不知把我们中的谁给绊了一下,使我们的方向发生一点小小的偏离”。

唉,命运是如此弄人,在一条长廊上迫使你推开了一扇门,谁也不知道那里面是鲜花还是魔鬼,只是带着一丝好奇与后怕,轻轻转开把手,让外面的光亮静静流到门背后的黑暗中去,悄悄吞噬不为人知的神秘,不管是鲜花还是魔鬼总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似乎就是作者独具匠心创造的一种谜一般的存在……

小说有极其浓重的史铁生味道,那个在轮椅上不停的思考的灵魂的味道,交错的故事,就像是破碎的镜子,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都能从镜子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小说处处浸润着哲学的味道,爱与欲、生与死、光荣与耻辱、尊严与卑微;童年的影子、初时的生日、白色的大鸟、舒展的羽毛……在厅室层叠幽雅陌生的房子里,小小的男孩怀揣着计谋开始他的男人生涯;在漫山遍野金黄耀眼的葵花中,小小的男孩欣赏着花朵随着山势漫流记住了向日葵的香味;在藏着一万本书的屋子里,小小的男孩随着幻想看到了亚瑟的归来……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史铁生曾经说过:“世界上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小小的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有可能老死难相理解。”所以故事的发生大概便也在史铁生的心魂之中,真实与虚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如在《生日》中,在“我”没有感知过的世界对“我”来说完全就是虚无,但是“我”却真实地经历过了。复杂的人物就构成了一个轮回,似迷魂阵,却又似乎只是一个印象,情节中这些人物已不重要,但却真实地构成了这部小说。

真实与虚幻之间穿插着偶然与必然。生活中的偶然也许就是命运注定的必然。小说中充满了随时可能发生的偶然,史铁生对于偶然的顿悟来自于他二十一岁时那突如其来的残疾,正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偶然在平淡的生活中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九岁的小男孩在那个下午的层叠的屋子里,偶然推开了那扇门,推开了他与那个小女孩前世注定的.爱情;推开了那扇门,看见了那个静静卷舒的羽毛,羽毛从此占据了他画布的一角;偶然中听到了那个关于“野孩子”的对话……如果男孩推开的是另一扇门而不是那扇门,那么也许是另外一个世界吧,两个世界有或许在轮回中永远都不会重叠,现在一切已无从对症。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从来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去却又似曾相识的经历,这种不能仅仅用前世经历来迷信地解释,但却是潜意识里面对于一个情节的迷恋。《务虚笔记》中就用了这种大量的情景再现,同一个场景,如筒子楼、葵花地等,就像是一幕幕舞台剧的背景,上面换着不同的演员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中人物、背景已经不再重要,重点是他们一遍遍饰演的那个故事,错综中逃离不掉那个挥之不去的印象,逃离不掉那个一遍遍重复的轮回。

不同的风景,同一个故事却一遍遍被演绎,而背后又是一个个不同的人生。在命运无尽的轮回里,我们感慨,我们抱怨,我们欣慰,我们也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在轮回中,史铁生的小说终了,我们的故事任然未完待续……

读《务虚笔记》有感 篇3

最大的遗憾,是当我读到史铁生的作品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死,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代替的词。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这个字。为什么人们创造了那么多的词语来代替“死”?因为恐惧。而关于生死,史铁生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想了无数遍。我想,他不怕这个字,他可以坦然面对。

这是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一本小说,还是很厚的,也不容易看进去。

它不像小说,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小说的印象。一开始,只觉得非常零散。东一笔西一笔,看不出明确的故事情节,看不到习惯的人物形象塑造。里边的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或两个英文字母作为代号。可是越往后读,就会发现故事的各条线索逐渐清晰,合拢成为一个精巧的艺术品。人物只有代号,也越发觉得意味深远。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具体的某个人,都代表了一类人的命运,很多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史铁生从没有具体地描写哪怕一个人物的外貌,可是这些人物确实如此清晰,栩栩如生。

史铁生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人的精神世界。他似乎在空中俯视着芸芸众生。他很少写吃喝拉撒,挣钱谋生,虽然他为此吃得苦肯定比一般人要多得多。即便写,也有一种超脱的感觉。我相信,因为残疾,他的外部世界很狭小,正因如此,他的内心世界才如此丰富。他经常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邓晓芒说:史铁生是作家中哲学意味最深的人。在小说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这种思维的交锋。这些地方,也是我读起来感到自己智力不够的地方,也是这部小说读得累和值得再读以及值得买一本的原因。这部小说里时时可见充满了智慧的语言,我想那是蚌柔软的身体被沙粒摩擦而形成的珍珠。

史铁生以一己之力,构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因为它是“务虚”笔记,他在写人的心理:性格的变化、形成,人的.精神世界,信仰,人的内心的挣扎,面对人生悖论的无力……里边的人物如Z、L、WR、F、Z的叔叔以及N、O等等都仿佛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南方的小院,北方的葵林,都美好得如诗如梦,美得让人觉得虚幻,但是又觉得真实得可怕。医生F一夜白头,从此一言不发,看似荒诞,但感觉就应该这样。这个情节非常使我震撼。N对F的追问,F的沉默不语,我都经历过。我也曾苦苦追问,我也曾沉默不语。我的头发还是黑的,可是它已经白了。我没有成为哑巴,可是我不敢再触碰雷区。“有些话是不能够说的,有些话不是用来说的。”是啊,说什么呢?说情况变了,我原来说过的话不能作数了,但是我依然爱你?说我要做父母的孝顺女儿,以前的决定就要推翻了,你被我舍弃了?这些都无法说出口,于是只能沉默。身体发育成熟,就会对异性产生爱慕,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好比L写给少女T的诗,“他生怕自己不够坦白”。但是T把它交给了革委会,说:“只要他改了就还是好孩子。”但是T的父亲说:“你让他改掉什么呢?”他改掉的只能是坦率和真诚。

但问题是,有了爱的欲望,就获得了爱的资格吗?不是。WR、F都没有爱的资格,因为,他们都无法对自己的爱(不是爱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只有一个具有了独立人格的人,才有爱的资格。只有这个社会尊重了人的独立人格,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而按照这个标准,F、Z的叔叔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O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按照这个标准,不得不说,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史铁生颠覆了很多千百年来人们自以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比如对于英雄和叛徒。对于健全和残疾。人们唾骂叛徒,人们歧视残疾。但是,人们只能暗地里庆幸或者盼望:被敌人捉住,或者被命运捉住的那个人不是我。因为都知道落到了被捕或残疾的境地,就是万劫不复。比如我们国家的社会对待战俘的态度。士兵到了战场,或者战死,或者活着回来。如果既没有死,又没有回来,即成了战俘,那么即使生还,也是生不如死。而一个人如果不幸残疾,那么你就主动放弃尊严和爱情吧,只要活着有吃有穿就该谢天谢地。

史铁生不幸是个残疾人,是个残疾先于爱情到来的残疾人,更不幸是一个生在中国的残疾人。然而他爱读书,爱思考,有才华,故幸而成为一个会被历史记住的作家。然而在西方,我们知道,投降不是可耻的,战俘回国是受到欢迎的。残疾人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也可以有爱情(不仅仅是婚姻)。史铁生如果是在这样的国家,他还会成为一个如此深刻的作家吗?《我与地坛》里有一句话: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我想我是知道了。

读《务虚笔记》有感 篇4

我喜欢史铁生先生的小说、散文,他的小说与散文总带给人一些思考。“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与地坛》,这样的哲语常常在文中出现。史铁生先生年轻时和一般的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那个时代上山下乡,年轻人都怀揣着梦想,广大天地,大有可为。于是知青从城市奔赴农村,奔赴山林,草原。天南海北,一群群知识分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洒向全国各地。

史铁生先生后来病了,只能坐在轮椅上。自此天南海北,广阔的祖国大地,壮丽山河都离他很远,很远……史铁生先生一度以为这个世界遗弃了他,但是他想不通为什么。在生活中,在生死抉择中他开始思考想不通的问题。后来他从绝望中清醒,在母爱中新生。开始创作散文与小说,在文中写母爱,写自我的转变。

这本小说写了几个人,每个人的出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因某些抉择相同时而相似,又因抉择不同而导致最终的命运不一样,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

这些人的人生脉络因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选择而交叉在一起,不同的选择预示着不同的追求,进而指引着不同的人生。鲜明的人物形象各自有各自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他们人生中最不可磨灭的印象。故事有时候是一个人完整的一生,有时候只是某个人人生的某一部分。文中写男性与女性的情感萌芽,对男女之情的看法与执着造就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好似是从书外芸芸众生中选取的部分角色。作者以上帝视角推动着每个角色去寻找、演绎爱情,希望每个人物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诗人L捧着地图四处行游,只为寻找心中的爱人。导演N希望以拍电影的方式解构爱情。医生L一夜白发,此后一直研究人的大脑,希望能找到灵魂的存在。画家Z希冀画出梦中的那洁白的羽毛……所有这些行为都预示着各自的'追求,以及最终的归宿。

跳出小说,看芸芸众生之所求。人从混沌中来,渐渐开启灵智摆脱本能的控制。见世间万物而生分别心,此后因万物有别而有所追求,就此造就形形色色的人。就像作者在行文最初遇到的两个小孩,与之问答,看古柏生与死。随后作者笔下各类人物形象,有各种追求。这些追求似乎远在天边,偏偏脚下的路好像能通向彼岸。人生就像迷宫,入口在此处,出口则掩盖在复杂的路线之中,时而走到穷途末路,须得原路返回。时而左转右转,最后发现仍在原地。这个迷宫就在每个人的内心中,浑噩之时,迷宫就变得复杂。稍显清醒,才能清晰的看到来路与去路,寻到最终的归宿。

当下的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当下我所意识到的所有过往的我才是我全部的印象。每个活在今天的人只能意识到今天,那许多的昨天都在记忆中模糊。活在当下不知来路,不知去路,每个今天都似乎是随波逐流。我如何证明我的存在,需要借助我所接触的人和物,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和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相关。乃至某些时刻发呆,都能找到发呆的原因。要明了清晰的我,就要借助我全部的印象,接着才能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为何要追求这些。人生才能因为这些追求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