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个学生习作的片断(幻灯显示)。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情况。
2、学习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触景生情、即事明理的艺术特点。
3、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揣摩重要词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是一篇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随笔散文。散文讲究触发和感悟。我们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作者对话的本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含义蕴藉,我们要多读。
2、自读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全班共同研究。培养同学们的归纳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引入
“一花一木一世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自己的智慧在诠释着自然,解读着自然。北宋词人苏轼半夜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写下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样的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日本作家他又是怎样在解读着凌晨四点的海棠的美的。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于大坂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祖母相继去逝,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逝了,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他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五百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是《伊豆的舞女》、《花的圆舞曲》、《雪国》等。1968年,他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一)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教师朗读,学生自读,听朗读录音等。
(二)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由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问题大致有这些:
1、作者写作本文是由哪一件事触发了情思?作者是怎样在强化自己的动情点的?
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动情点在文章的开头,占据显要的位置。并且指明了动情点。本文先用标题“花未眠”指点,还用一句话直接点明“情缘”:“花未眠这么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作者还着意描写这一点。“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还尽力映衬这一点。用其它的花来衬托。
2、如何理解“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共同讨论后明确:“哀伤”引人注目。海棠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这是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把作者的感情“嫁接”到了海棠身上。好像是海棠花因凌晨盛放而无人喝彩会感到哀伤,作者于海棠花的美丽形象中寄寓了深沉的美学思考。
3、文中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为作者害怕进步吗?
共同讨论后明确:不能这样理解。他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他不是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无限性和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各抒已见。
5、如何理解“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这是反复需要陶冶的。”这句话。
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用议论句表达美学见解。作者早就知道“在夜间是不眠”的,但只有这一次凌晨四点的凝视才让作者真正地感到自然之美。因是偶然发现,所以说是“邂逅”所得。这说明发现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与“亲近所得”对应的是“凌晨四点的凝视”,这句话指出了发现美的途径。“反复陶冶“是偶然得之的基础。美感需要长期有时是一生的积淀。这三句话指出了审美的机遇、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基础,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美学见解。
6、理解“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学生自由而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致是:真花随处可见,人们司空见惯,往往疏于观察。艺术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之美,引起人们的留心和观赏并从中领略自然之美。作者提醒人们,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特别提醒文学艺术家,要认真观察自然,否则只能创造出拙劣的作品来。
7、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共同讨论后明确:从一朵花联想到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8、理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收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共同讨论后明确: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三)我们连接动情点、启悟点、升华点,接通感悟线,就可以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和作者的对话。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发现哀伤之美(触发)。
-------真正发现一朵花是难能可贵的,为此要活下去(动情);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感悟)。
壁龛里的一朵插花引起作者凝视注视(触发)。
-------艺术美往往不及自然美,却往往更加引人注目(感悟);
-------艺术家应领导追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感悟)。
第一次发现岚山之美(触发)。
-------只有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感悟)
-------艺术家要以高尚的写实精神,师法自然,创造反映自然之美的真正艺术(主旨)。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大师用智慧诠释生命,解读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着这位伟大的思想者的踪迹,去追寻生命,叩问生命。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并在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默读课文两遍,说说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是有限的。是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二)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把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划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
举例明确:①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下文所说的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意思是一致的。
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②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四、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研究6-11段
艺术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我们便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现实生活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电光石光之间,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做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中写到了一种花,是什么花?
(同学回答)
对,是海棠花。我们今天所要了解得的是另一位文人由海棠花引起的感悟。这位作家是谁呢?
(同学回答)
对,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也是东方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娘》《孤独》《千纸鹤》等。他的作品《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花未眠》。请大家先默读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表达了什么呢?
(板书课题)
二、结构分析
大家读完了吗?(同学回答)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评价吗?
(同学回答)
1、难,难在哪里?(语句、思想内涵)
2、美,美在哪里?(语句、描写的事物)
问:那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偶然在夜间醒来,看到海棠花未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感悟。
问: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一起到原文中寻找。
明确:
1、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大吃一惊,以前却从未发现过它的美。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个理论,第五自然段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问:作者写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偶然遇到
问:作者所说的“邂逅”是指我们坐在大树下,等着邂逅一只撞上大树的兔子吗?
(同学回答)
明确:当然不是了。所以作者还说美“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就是说,我们需要主动地去亲近美,反复的主动感受和感悟。
问:作者所说的需要“亲近”和“反复陶冶”的,是什么样的美呢?
(同学回答)
明确:作者在前面说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说明,作者前调要邂逅、亲近和反复陶冶的美是什么样的美?(同学回答)对,是自然美。
问:作者提出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一理论后,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列举了许多的艺术家。
追问:都有哪些人呢?
明确:李迪、钱舜局、宗达、光琳、御舟、古径、罗丹、玛伊悦耳、长次郎、坂本繁二郎。
追问: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明确:它们都是古典艺术家。大家注意了,他们是艺术家,而且都是古典艺术的名家。大家以后如果接触文学历史艺术等类的学科,会知道这些人作为古典艺术家,其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写实精神。这种写实精神,就意味着这些艺术家们,都是在亲近自然并反复陶冶后,才发现美、邂逅美的。
问:那么作者在列举了诸多艺术家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提到了自己去京都的岚山。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呢?
明确:因为作者第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冬天时候去岚山,实际上,当他以前几次来时,并没能好好欣赏岚山的美。作者在之后就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结构小结:
作者先是由发现海棠花未眠想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尔后又列举了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又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总结了“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三、难句分析
通过大致分析课文,我们对本文以及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具体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
句一:“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分析:作者并非第一次知道海棠花不眠这一事实,但此时却是在夜深人静,周围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发现的。这就使得作者真正注意到了海棠花未眠,从而受到了震撼。
句二:“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分析:1、海棠花在深夜绽放,却常常无人欣赏;
2、花盛放时,灿烂而美好;但盛放之后,便是凋零。怎不让人惋惜。其实岂止是海棠花,世间万物皆是如此。都须遵守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最辉煌灿烂的时刻,也就意味着衰逝的开始。
句三: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1、美好的事物,作者当然会希望它长久一点。
2、人生其实也如一朵花,它也是美好的,所以要坚持活下去。
句四:雷诺阿的话。
分析:海棠花绽放过后就是凋零,人生又何尝不是。当生命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开始缓慢的走向衰竭。这的确是让人伤感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去进步,或是在生命达到最辉煌的顶峰后就随意飘零吗?不是的,我们努力进步,至少我们绽放过,而绽放过后继续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带着生命的芬芳迎接死亡。
句五: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分析:作者由一朵常见的海棠花,而感悟到了许多。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意义。你们每日可见的日出日落,从小陪伴在身边的父母的笑颜,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们去感悟。一花一木,也是一个世界。
句六:“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分析:画中的花是美的,往往是艺术家在特定的角度捕捉到的这朵花的某个瞬间,某种姿态,某种神韵,把它传达给我们。所以我们往往欣赏画中花,因为我们不曾注意过那个特定的时间和角度。但是,自然中真实的花,有着无数个角度和瞬间等待我们自己去邂逅和捕捉。它还有嗅觉、触觉上的美,它的美是立体的。所以我们更要留心自然中的花。
句七:“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应,显得更美了。”
分析:作者鉴赏了艺术家的作品,又欣赏了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自然事物。艺术家所邂逅和捕捉到的美的瞬间,和作者自己所邂逅的美的瞬间同时出现在作者心中,艺术美和自然美相互呼应,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说“显得更美了”。
四、结课
作者在深夜由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了对美的思考,从而感悟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