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报告大全 > 正文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2025/08/24报告大全

微文呈现整理的乡村旅游调研报告(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篇1

世界经济进入旅游经济时代,据统计,20xx年中国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人数达到了41.2亿,其中每次旅游人均消费达到4000元以上,一年的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万亿。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一个中心、三个迈进、五个常德的必然选择,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有效途径。今年3-5月,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牵头,就如何依托我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有常德特色的乡村旅游,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做贡献,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前往长沙靖港镇、永顺老司城进行了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不容回避的是,我市与长沙靖港镇、永顺老司城开发类型相似的乡村旅游点数量不少,包括柳叶湖白鹤山镇、桃源枫树乡、桃花源镇、鼎城十美堂镇、石门壶瓶山镇、石门罗坪乡、津市灵泉镇等。这些乡村旅游点从自然资源、文化内涵、市场潜力以及群众基础等方面对比具有相对优势,然而通过多年努力,虽然十美堂、枫树创造过万人空巷的景象,但从产品本身来讲并不成熟,市场竞争力不是很强,如果不尽快调整思路,实现产品升级,曾经出现的乡村旅游美好景象也将不过是昙花一现。我市目前没有打造出一个特色鲜明、市场影响力强的乡村旅游点,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缺特色。有些地方开发主题虽然明确,但地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形式缺乏,有的虽然号称旅游特色村,但游客身处其中,都无法从建筑、环境等方面感受到特色氛围。如桃源枫树,开发主题是打造维吾尔族风情,然而枫树目前旅游主体项目以赏花为主。

二是缺业态。常德的乡村旅游大部分停留在吃饭、钓鱼、打牌等老三篇上,近几年,由于枫树、十美堂的成功,各地一窝蜂地搞起了赏花游,却又毫无新意,雷同现象十分严重。

三是缺后劲。我市乡村旅游投资渠道单一,基本没有专业的投资公司进入,开发资金主要依赖乡政府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同时,地方政府领导一旦发生变化,旅游开发便受到影响。如津市灵泉镇,20xx年开始,镇党委政府走上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在整体景观的打造、业态的培养都取得不小的成就,但随着党委政府班子的更换,旅游开发也随之停止。

四是缺理念。虽然桃源枫树成功通过微营销带动了人气,但全市大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主动采取长期有效手段进行市场营销。

二、意见建议

乡村旅游因具有生态、环保、可参与性强等特点,深受旅游者特别是城市旅游者的青睐,目前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据国家旅游局测算,每年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为此,建议:

1.提高认识,实现规划特色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建议旅游局在认真分析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基础上,明确发展新思路和新重点,对《常德市乡村旅游规划》要组织修整完善编制。各区县(市)则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上建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主导产业和自然人文环境,从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下功夫;认真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使乡村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

2.一村一品,实现特色差异化。开发中须提炼当地的地脉、文脉,挖掘抓住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如白鹤山镇重点还原和展示渔耕文化,枫树重点体现维回风情,城头山重点体现史前稻文化,罗坪重点体现土家民俗文化。开发过程中,则通过建筑风格、景观打造、情景设计以及生活体验等方面来反映出各自不同特色,如枫树房屋按照新疆维吾尔族的风格进行改造建设,白鹤山打造常德地方小吃等文化,罗坪还原当地人穿土家服装、举办土家节庆活动,城头山通过种植各类特色稻田展示稻文化。

3.精益求精,实现产品品质化。产品品质决定了游客的口碑,长沙靖港镇能够牢牢抓住长沙等地游客的心,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维护产品品质。我市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旅游要素品质化发展,如经营地方文化应原汁原味,农家土菜和特产,必须原生态、无污染,切不可因为游客数量增加,造成品质下降。同时,在服务上要做到精益求精,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4.多利共赢,实现投资多元化。资金问题可通过政府、企业、农民三个方面来解决,一是整合政府相关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核心吸引物的打造;二是将开发项目分块招商,将开发权交由市场主体来开发经营。如长沙靖港镇引进广西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施了宏泰坊提质改造,增设了芦江浮桥、亲水码头、画舫游船等游乐设施;三是吸引当地农民参与开发,如白鹤山小镇组织当地的住户利用各自的住房,统一参与小吃一条街的项目。

5.整体联动,实现业态体系化。每个乡村旅游点的业态必须建立各自的产品体系和上下游生产链,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应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做到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这样才能留住游客,更好产生经济效益。以枫树为例,花海项目比较成功,但游客来了之后往往停两三个小时便离开,如果借鉴袁家村的经验,开发出维吾尔族风情美食、民居休闲体验等项目,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还能形成稳定的客源。

6.精细管理,实现经营规范化。通过长沙靖港镇的经验,可以学习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乡村旅游开发由当地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根据情况不同,通过自筹或引进等方式成立旅游开发经营公司,既可减轻当地政府的工作压力,又可发挥公司专业水平;二是对开发建设的内容进行管控,防止一哄而上,乱搭乱建现象出现,确保开发有序进行;三是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避免恶性竞争,杜绝宰客欺客现象出现。

7.加大宣传,实现全面信息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影响。一是建议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宣传我市乡村旅游产品,重点推介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为我市乡村旅游吸引人气提供保障。二是要提升乡村旅游节会的举办水平,精心策划葡萄节、采茶节、油菜花节、花海节等乡村旅游活动,激活乡村旅游市场。三是建设乡村旅游营销网络,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网络营销与预订服务。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篇2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喧嚣的城市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更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了新的动力。

一、洞口县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现状

1、自然资源特色鲜明。境内有3A级景区----罗溪国家森林公园,同时还有半江风景区、洞口塘风景区、龙洲风景区、月溪江口风景区等多个县级风景区。半江水库、凤凰岭、打鼓岭、雪峰山峡谷、仙人洞、高登山等构成了洞口县独有的自然景观。

2、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洞口县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蔡锷公馆、文昌塔、湘黔古道、雪峰山抗战遗址、高登山普照寺及兰陵会馆、钟元帅庙、谭氏宗祠、潘荣公祠、曾八支祠、尹定公祠、黄氏宗祠、廖氏宗祠等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宗祠建筑群。

3、民俗民艺奇特。熬茶是罗溪上五里独有的生活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纯朴好客的'瑶族同胞用来款待客人的一种礼节。棕包脑舞是流传于洞口瑶寨山乡1000多年的瑶族习俗舞蹈,因为表演者身披稻草衣、头包棕叶、神秘诡异而得名。墨晶石雕更是洞口独具一格的传统工艺产品,以洞口特产墨晶石为原材料,用以雕刻印章、墨砚和小件玩具。墨晶石雕造型生动,刀法洗炼,被观赏者和珍藏者誉为“洞口一绝”。

4、特产美食诱人。雪峰蜜桔因其酸甜可口、色味俱佳,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雪峰蜜桔”。除雪峰蜜桔外,典型的还有自明洪武十八年就列为贡茶的“雪峰云雾茶”,品质超过君山毛尖,古来官宦商贾、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是湘中茶文化的源头。另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霉豆腐、米花、团皮、血粑、米糖、灌辣椒、柚子糖、水银花粑等四十多种色、香、味俱佳的民间小吃,烹饪制作工艺在民间广泛流传。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旅游资源的整合,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县旅游业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还没有规模和优势,市场份额较小。

2、功能单一,档次不高,综合效益低。近几年来,乡村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乡村旅游特色不明显,形式单一,大都以棋牌、垂钓、喝茶、吃农家饭等内容为主,丰富的地方特色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缺乏地域特色和吸引力,制约了旅游业总体效益的提高。

3、乡村旅游服务管理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欠规范。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村民,未经过专业旅游培训,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相对不高。

4、旅游风景区知名度不高。相对其他县市区,洞口县无知名旅游项目,如凤凰有古城、新宁有~山,武冈有云山,隆回有温泉、花瑶等等。

三、加快乡村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筹集资金。乡村旅游要发展,还需要加强基础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在发展初期,单靠农民自己投入的资金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走多渠道筹资的道路。

2、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高综合效益。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形成档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游客接待体系。发展符合规范的景区民居客栈及农家乐,开发菜肴新品、精品。规划建设有一定规模、环境优雅、各具特色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组织特色小吃展示、瑶家茶艺烹饪技艺表演及品评活动,做靓地方特色美食旅游品牌。策划开发具有洞口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重点扶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促进洞口系列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传统手工艺品、轻工、文化产品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

3、强化队伍建设,组建专业化的营销和导游队伍。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快培养和建立一支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抓好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等工作,尤其要重视对导游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规范旅游市场次序,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人才管理机制,努力营造合理流动、人尽其能的人才环境。

4、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旅游市场。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促销体系,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宣传洞口县特色旅游产品,塑造洞口旅游的整体形象。引进专业公司对我县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和有效整合,制定策划营销方案。积极组织参加旅游推介会、交易会、洽谈会、旅游节等,发放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载体和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开展营销宣传,吸引更多游客了解洞口,走进洞口,感受洞口,宣传洞口。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篇3

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市非常重视和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东辽县安石镇洋溢着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的朝阳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打造了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宜居宜业宜游的龙山区永治村、村貌整洁“乡味”浓郁的东丰县南屯基镇榆林村、享誉国内外的农民画东丰县东丰镇今胜村等10个特色乡村旅游景点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但是从对相关景点的了解和体验上看,与我国西南乡村旅游发达地区还存在着欠缺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差距

我国西南发达地区乡村旅游,通过乡村自然生态体验、农业景观观光体验、农村的农业生产生活体验、民俗节庆体验、村寨观光体验及乡村餐饮住宿娱乐等多维度乡村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而我们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够具体,简单而单一,靓点体验少,顾客驻留时间段,而且餐饮住宿娱乐设施不完备。

二、政府扶持和打造乡村旅游景点的投入不足

西南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空间集聚明显,发展潜力大,发展模式较为多元,发展态势好。以自然风景类、村寨类、农业类等传统类型为主,旅游业发展按计划,保障旅游业发展资金,突出特色发展,基本实现“乡村一村一特色”;而我们东北地区,本来可开发的特色资源、历史古迹资源、山水自然资源体量上就赶不上西南发达地区,而且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乡村旅游景点规模、特色、层次、体验感欠缺,导致看点少,体验差,游客需求得不到满足,品牌和口碑受到影响,不利于游客量增长和品牌的打造。

二、乡村旅游服务不到位

具体体现在,缺少接待和便客服务措施,乡村旅游景点也要有必要接待和讲解人员,通过接待和宣传,打造景点品牌,强化景点的文化传承,增强游客的.宣传力度,方便游客的行程安排;要从细节上关注游客体验,方便游客的衣食住行,不提供餐饮服务的景点,没设置餐饮服务区,提供餐饮服务的景点,价格不利民不惠民;有的景点没有专人及时保洁,创建整洁优美的卫生环境较差,没有给游客赏心悦目的愉悦体验。

乡村旅游业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补齐短板,稳固品牌,才能使这一朝阳产业惠及民生,实现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奋斗目标。为此针对问题和不足,我建议采取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点

研究周边游客的需求,游客需要什么,游客想看什么,游客想体验什么,就开发挖掘什么特色资源,可设置农户种植蔬菜园、采摘园、可为游客提供餐饮自助服务设施,可为路途遥远的游客设置露营场地和服务,可为游客提供晚会娱乐和服务设备等。

二、加大特色乡村游投入力度

利用好历史遗迹,传说故事,特色农业,自然山水风光打造不拘一格的特色乡村游景点,做好景点的靓点打造,基础设施的改造;从细节上提高景点的品味,从服务上提升景点的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加大乡村旅游项目的资金扶持和投入力度,以不断提升景点的特色、品味、服务功能。

三、加强乡村游服务人员服务和培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设一直服务意识强的服务团队,要根据不同景点,不同特色,培养和培训各景点的服务人员,做好贴心服务,耐心接待,细心工作,全面讲解。为此建议相关主管部门能为乡村旅游景点的人员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以保障乡村游管理和服务功能,事项乡村游的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篇4

我县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的总体实施方案,将全力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及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实行定期调动制度。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注重利用本区域地处半山区,山、水、林、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农”为主题,以“家”为归宿,以“乐”为目的,深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县的乡村旅游取到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关注下,我县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收效显著,在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的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引领,适时推出绿色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生、冰雪娱乐、民宿风情等旅游系列产品,精心谋划和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产业链,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建设美丽现代化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以国际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风情园,镇果蔬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休闲农庄、、、和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扎实推进。同时,我县以“绿色、生态、民族”为主题的各类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渐成品牌,并形成规模化,常态化。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旅游景观名镇,乡被确定为国家级强镇建设单位,伊美生态园,,被评为“市十家生态采摘园”,镇村荣获“20xx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十家特色乡村”的称号,全县乡村旅游(农家乐)已达83家,典型示范村2个,示范户20家,投资规模2个亿,20xx年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5600多万元,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920多人。

二、办法举措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注重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规划的密切衔接。

二是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旅发委,旅游协会,旅游产业联盟的统一指导,协调运营,具体操作等作用,实现乡村旅游振兴“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

三是高度重视培育乡村旅游振兴发展实用人才。使突出抓好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县财政优先保障,经营重点倾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五是典型引路,不断加大培植典型,宣传推广典型的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全面突破。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培育试验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六是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优化软环境建设,从政策入手,突出投资的吸引力,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弹性举措,推进优质服务,并配套和完善相关具体管理办法和细则,使乡村旅游战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促进乡村旅游管理工作整体升位。

三、思路与设想

(一)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要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能的乡镇,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单位。并在政府统筹、部门指导、社会参与下,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应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发自身的旅游产品,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特色经营模式。

到20xx年,全县要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乡村旅游(农家乐)120户,创建5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30家示范户,15家晋升为省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二)增加农业生态产品、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要依据本区域资源禀赋,实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元化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度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身、冰雪娱乐、民俗风情旅游商品等系列产品,使之成为建设活力、法制、文化和幸福“四个”的重要支撑体。

(三)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需求、企业运营为主线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严格遵循规划方案,使乡土文化、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宿风情有机渗透,相互融合,崇尚“森”呼吸,让游人体验慢生活,为游人提供宜居的.住宿,民族美食走入心田,快乐体验。

(四)努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大研发力度

采取多条腿路径,注重突出适合本民族特色,便于携带的纪念品、工艺品的深度研发,真心让青山绿水、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四、有关建议

为增强民族自治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活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拓宽间接或直接投融资渠道,加大专项金融扶持力度,并按一定的比例每年有所递增。

二是上级文旅行业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给予规划、设计及有力指导。

三是有关职能部门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给予必要的优惠及倾斜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健康、繁荣发展。

四是将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旅游专线序列,纳入相应的储备库。

五是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在乡村旅游道路和旅游厕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之城乡联动,一体化整合运作,快速实现乡村旅游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运营轨道。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篇5

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升级换代的时代,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升级转型。20xx年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数的1/3,旅游收入高达3200亿,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不可轻视的力量。

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升级换代的时代,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升级转型,以应对越来越多元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旅游业成为拉动国内消费的助推器。20xx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3.25万亿,两项指标年增长速度均超过10%,其中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数的1/3,旅游收入高达3200亿,全国乡村旅游接待点(农家乐以上)逾200万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业内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一、调研背景

此次调研活动以网络问卷形式开展,历时26天,共收到有效问卷1773份(同一IP地址或设备只能参与一次),参与人数超过预期,为研究提供了较准确的基础数据。

二、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对象是一二线城市中产阶层(收入水平较高、教育背景良好、家庭结构合理、年龄层次主力、男女比例适中)。因此问卷聚焦此类人群,经问卷回收后分析,参与人群与计划的调研对象基本一致。

三、调查结论

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频次依旧偏低,开发潜力巨大

田园风光依旧是乡村旅游的第一吸引力

自驾游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

乡村旅游消费承受能力正在提高

乡村民宿/客栈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100-300元价格是乡村民宿/客栈的主力承受区间

乡村旅游地的开发要求及条件正在提高

乡村旅游的购物意愿比较强烈

乡村度假庄园的基本市场面已具规模

乡村度假庄园的内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四、调查小结

本次调研发现乡村旅游的广阔市场前景及巨大潜力,表明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升级换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