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对于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对于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方案 篇1
出入境口岸是新冠肺炎“外防输入”的重要关口。在防控新冠肺炎境外输入工作中,为做好入境人员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帮助入境人员适应隔离环境,提升入境管理和服务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与疫情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国家输入性疫情防控措施等宣传,对国家采取的人员入境后隔离观察等措施进行政策解读,减轻入境人员因认知不足、环境不适所致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
(二)利用互联网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资源、心理援助和社会工作服务热线等平台,为入境人员提供线上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有需要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尽快渡过适应期。
(三)在入境人员临时转运区、隔离点、定点医院等场所,开展线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减少入境人员对隔离观察措施的排斥行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为有需要者提供心理辅导、情绪支持、社会资源链接、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建立危机干预及转介机制,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口岸所在地的卫生健康、民政、交通运输、海关、移民边检、民航、铁路等部门成立入境人员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领导小组进行统筹协调,各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对专业人员缺乏的重要边境口岸,省级相关部门要组织动员有关单位、组织和人员对口支援,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志愿服务等方式在机场、铁路、港口、公路等临时转运区、集中隔离点、定点医院、入境人员家属接待点等区域和场所,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政策解读、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
(二)组建服务队伍。口岸所在地的卫生健康、民政协同海关、移民边检、机场等部门、铁路、公路和水运等运输企业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队,设立专人统筹协调入境人员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配备1-2名心理工作专业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在入境管控的主要环节和区域开展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咨询和解读工作,向入境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网络信息,为有需要者提供心理辅导、情绪支持和有关转介服务。各隔离点所在地的卫生健康、民政部门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队,配备1-2名心理工作专业人员或社会工作者。
(三)开展对口技术支持。口岸所在地的卫生健康、民政部门根据入境人员数量和需求情况,依托口岸所在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组建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专家组,吸收当地具有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经验的心理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等专业人员参加,为口岸、机场、临时转运区、隔离点开展入境人员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提供精神医学干预服务。
(四)培训工作人员协助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对承担口岸、机场、临时转运区、隔离点工作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指导其在工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入境人员情绪,识别常见心理问题,使用简单心理支持技巧,将有疑似心理和精神问题人员及时反馈给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隔离点应在每日工作例会和交接班中汇报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档案并持续提供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在全流程开展宣传、提供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资源。卫生健康、民政部门制定相关科普宣传素材,并提供给承担入境人员运输的铁路、陆路、水运等运输企业,为入境人员提供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国家入境隔离观察政策和心理健康知识等科普宣传材料,提供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援助热线电话、网络心理服务资源链接及二维码等资源。口岸、临时转运区等在醒目位置摆放易拉宝或电子大屏滚动播出心理健康科普信息,显示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资源链接或二维码,提高入境人员防控意识技能,增强心理承受力,为有需求者提供求助渠道。
(二)做好入境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口岸、机场、临时转运区的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队要建立值班巡查制度,制订心理危机应急预案。工作人员发现可能存在心理或精神问题的入境人员,及时报告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队,或视其严重程度报告公安机关等,由其与对口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联系或作出相应处置。经专业评估,发现心理或精神问题较为严重的`人员,及时送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有自杀、自伤或伤害他人风险行为冲动的人员,口岸、机场、临时转运区应立即报告所在地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三)做好集中隔离期间入境人员的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入境人员隔离点要创建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的环境,按照隔离规定设置房间,尽量提供方便生活的设备和网络,鼓励隔离人员正常作息、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家人、朋友保持沟通,缓解隔离带来的孤独感;鼓励隔离人员主动学习疫情防控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疫情防控技能;鼓励隔离人员探索有益的兴趣爱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疫情防控和心理健康科普、心理自评工具等资源。主动关注隔离人员的情绪变化、睡眠情况及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需要接受心理疏导者和心理危机高危人员。
(四)做好重点入境人员的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针对单独隔离的未成年人,要有指定的成人监护,保证环境的安全。协助未成年人保持与家人的联系,及时向家人反馈未成年人的环境适应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对儿童要善于运用活泼、生动的形式,以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为什么要隔离等情况,可根据儿童年龄结合游戏辅导,采取绘本、视频等进行解释告知。如有儿童出现睡眠困难、不愿意进食、焦虑担心等情况,隔离点医护人员要及时告知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必要时请精神科医生会诊。对有特殊需要的隔离人员(患有原发躯体疾病、特殊药物治疗、家庭情况复杂、残障人士等),开展心理和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评估,整合社会资源为特殊服务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帮扶计划,提供全方位的关爱保护和照护服务。
(五)做好入境人员家属的社会心理支持服务。入境人员家属所在街道(乡镇)或社区应当引导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资源,为入境人员家属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服务。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和邻里支持体系,搭建自助、互助和群助的平台,倡导家属之间互相帮助、邻里之间相互支持,增强隔离人员家属的社会支持网络。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权威媒体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宣传和国家入境隔离政策,提高家属防控知识和能力,加强心理支持,减轻担忧。
对于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方案 篇2
射洪市陈古集中医学隔离点作为射洪市集中隔离点2小时内启用点位,需随时做好应急启用准备工作,保障隔离观察人员顺利入住、安全隔离。为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隔离点设置和管理的通知》《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关于印发加强集中隔离场所闭环管理十条措施的紧急通知》等法律、法规、文件要求,现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应急启用和管理工作要求如下:
一、保障要求
(一)组织保障
1.镇集中医学隔离点管理人员。武安镇副镇长、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向国艳同志作为集中医学隔离点联络人,负责接受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应急指挥部重排组的通知,并按要求安排工作人员在2小时内做好集中医学隔离点接收入住准备。隔离点人员医疗、生活等物资保障。
2.镇驻点点长和工作人员。镇干部罗朝勇、赵晏、文兴涛三名同志作为集中医学隔离点常备驻点点长,根据向国艳同志的安排,轮流到集中医学隔离点负责具体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所有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人员的医疗、生活等物资需求的统筹和上报。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两名工作人员负责点位上信息联络、人员登记、清洁消毒、后勤管理等工作。
3.卫健、公安工作人员。由市重排组进行统筹安排。卫健工作人员负责对隔离对象进行登记上报;告知其隔离期限、注意事项和疾病防控相关知识;每天体温测量,并询问、记录其健康情况;定期核酸检测;关注隔离对象身体和心理状况,有情况立即上报市疾控中心和市重排组。公安工作人员负责隔离区的安全保卫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以及人员安全接收,维持医学观察点正常秩序,防止观察对象脱管。
(二)物资保障。配备体温计、听诊器等医疗器材及口罩、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储备足够的防护物资(包括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N95医用防护口罩、医用手套、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眼罩等)、消毒设施和消毒药品、急救设施和药品等。保障有常见病、慢性病的观察对象正常用药,满足需要康复和看护的观察对象相应需求,提供一日三餐、热水供应、取暖、洗澡以及网络等基本生活所需。
(三)安全保障。加强对隔离点的安全保护,安排专人负责安全巡查。加强涉隔离点不稳定因素摸排,扎实做好治安秩序维护和应急处置准备。深入排查和整改隔离点各类安全隐患,严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建筑施工安全和建筑材料防火安全等指导服务,落实消防安全措施,防范发生次生问题和安全事件。
(四)信息保障。及时交换纳入与解除医学观察人员信息,做好人员无缝对接。
二、医学观察点基本要求
(一)隔离点内部设置。合理分区和设置通道(“三区两通道”)。一是三区。规范设置生活区、医学观察区和物资保障供应区等,不同区域之间有严格分界,采取物理隔断方式进行隔离,并设置有明显标识。二是“两通道”。规范设置了工作人员通道和隔离人员通道。两通道不交叉,分布在场所两端,并设置明显标识。垃圾清运通道与隔离人员进出通道分开。
(二)医疗废弃物暂存点。隔离医学观察点设置医疗废弃物暂存点,由卫健工作人员专人管理,有明确警示标识。按《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清运。
(三)设施与条件要求。隔离医学观察对象遵循单人单间和独立卫生间,房间通风良好,能满足日常消毒措施的落实。房间内及楼层的卫生间均配备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和消毒用品。每个房间在卫生间和生活区各放置一个垃圾桶,桶内均套上医疗废物包装袋。
(四)独立化粪池。污水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前,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污水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
三、医学观察
(一)管理要求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由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和武安镇负责统一管理,由卫健部门和公安部门等共同开展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具体工作。
1.管理制度。建章立制,建立相关台账,如人员基本信息台账、核酸检测记录、体温监测记录、消毒记录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防止观察点交叉感染。
2.人员信息管理。观察对象进驻观察点后,医学观察医务人员尽快(不超过24小时)核实观察对象基本信息和健康相关情况,对隔离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现住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健康状况(是否有基础疾病、精神疾病,服药情况,是否有需要陪护的儿童、老年人、无自理能力的病患,是否为孕产妇等)等信息进行登记。
(二)卫生防疫要求
1.居住期间,应当尽可能减少直接接触,近距离接触时需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
2.所有观察对象在观察期间不允许外出,不得串门。除工作人员外,严格限制人员进出。如确需前往集中观察点内公共区域活动的,应当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彼此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减少驻留时间,尽量不触碰公共区域物品及设施。
3.应定时开窗通风,并根据气候条件适当调节开窗时间。
4.隔离区域医务人员每天对走道、楼梯等场所进行1次消毒,至少清理1次垃圾,必要时及时清理。隔离期间房间和卫生间由隔离人员自行消毒。对临时设置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要进一步强化消毒措施,增加消毒频次。
5.加强隔离医学观察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做好生活保障。
6.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隔离场所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和粪便污水的消毒处理,有效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7.解除隔离观察转出后的'房间、设施及物品,由观察点工作人员进行清洁和消毒。
8.隔离场所所有垃圾包括观察对象餐盒、生活垃圾等均应当装入黄色医用垃圾处理袋内,按医疗垃圾要求,每日集中回收至隔离点垃圾医疗废物终转站。定期由专业机构转运处理。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做好日期、数量、交接双方签名登记工作。
(三)工作人员要求
1.集中观察点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当做好个人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隔离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如转运病人或因其他工作需要与被隔离对象近距离接触时,应当佩戴N95口罩。工作后注意洗手和消毒。
2.隔离场所医护人员要加强对现场消毒人员培训,确保现场消毒人员能够正确进行个人防护、消毒剂配制、手卫生,规范开展消毒操作。
3.保洁或消毒人员在配制消毒液时,应当穿戴医用外科口罩、乳胶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工作服等。
4.所有工作人员应做好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
(四)健康监测要求
1.医护人员要登记所有隔离对象基本情况,全面落实集中隔离人员健康监测工作,每天早、晚对其各进行一次健康状况监测,并做好记录。鼓励使用新技术手段对隔离人员开展体温监测,了解其是否有基础疾患,保障隔离期间的正常用药。
2.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隔离对象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应当及时向县卫生健康局和县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立即转至乐至县人民医院。
(五)核酸检测
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每3天分别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并做好相关记录。
(六)心理健康服务要求
隔离场所心理辅导人员要及时向隔离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缓解隔离人员的负面情绪,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发现隔离人员可能有精神卫生问题时,及时向县精神卫生中心转介。
(七)解除隔离流程
1.解除隔离前的准备工作。进行核酸双采双检,解除隔离前,做好解除观察对象的信息统计,并传递给所在社区,做好接收准备。
2.资料准备。观察点提供解除集中医学观察证明和最新核酸检测结果。
3.健康教育。告知观察对象返家后应配合社区做好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报告。
四、消毒处理
(一)医学观察对象观察期满,解除隔离观察后,物业管理人员对其房间和设施进行清洁、消毒,并加强通风。
(二)医学观察对象被诊断为疑似或确诊的,其所在房间和接触的相关环境、设施,均按照疫点由专业人员进行规范的消毒处理。
对于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方案 篇3
为做好我县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促进患者身体与心理同步康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维护隔离人员、家属心理健康,营造相互关怀的社会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宣传和健康教育,提升群众防控知识水平,增强防护技能,减轻因认知不足所致的恐惧,减少、消除对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的歧视与排斥等行为。
(二)为疫情防控期间不同人群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服务,帮助求助者预防和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寻找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维护心理健康,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恢复社区秩序,推动基层社区治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促进社会稳定。
二、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我县虽然属于疫情低风险地区,但当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较大,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小组,宋晓玮、李举平任组长,高香、唐乔乔任副组长,高兴红任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队长,王丽莎、吴桃凤、刘春丽、杨锦梅、程妮、吴慈玉、孙红年、姚锋芳为线上热线咨询员,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全体心理咨询师为线下心理疏导员。
(二)搞好服务。目前已成立社区心理辅导站6个(白云:杨锦梅、西街:刘春丽、白沙井:姚锋芳、南街:吴慈玉、东街:程妮、鲤鱼桥:朱明桃)。根据出院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可以联系心理咨询师进社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三)培训督导。市精神病医院和县总工会派具备心理援助技术能力的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心理专干等人员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心理咨询知识培训,对社区的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督导。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统一领导。所有工作须在本专项工作服务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进行,各类人员实行团队协作,明确成员分工与配合。未经允许个人不得擅自开展任何形式的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活动。
(二)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为在疫情防控中有心理困顿的人员提供免费的心理援助服务。线下为各个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心理干预服务。
(三)坚持专业服务。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或是特殊群体提供规范的情绪疏导、情感支持、危机干预等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定期开展专业督导,保障服务的专业性。
(四)坚持保密要求。对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的个人和家庭隐私包括个人信息、生活轨迹、家庭情况等严格保密。遵守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的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避免对求助者造成伤害,维护其身心健康。
四、工作措施
(一)大力开展科普宣教。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慈利红网、慈利发布、慈利融媒体等公众媒体加大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宣传。积极开展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国家政策解读,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做好线上线下心理服务,切实做好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妇女儿童的心理疏导,通过公众媒体搞好主题宣传,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做好心理疏导。一是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密切关注本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回访,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心理抚慰,如遇严重心理行为个体,及时转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二是强化特殊群体的心理支持。对社区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行动不便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予以密切关注,并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支持。
(三)给予情感疏通。县总工会于2月10日组建了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共有8位心理咨询师参与热线咨询服务,24小时在线守候,为心理困惑求助者提供热忱服务。
(四)组织团辅活动,加强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疏导。联系单位工会组织,组织集体团辅活动,加强公安民警等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疏导。配合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工会等部门做好公安民警(辅警)、司法行政干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下沉干部等值班、轮班安排,利用本系统资源或社会资源,对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服务,对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进行主动危机干预。
(五)利用学校阵地,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学校工作联系到千家万户,学生开学正在分年级、分时段有序进行,通过学校班级家长群和教师现场指导,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让家长和学生了解疫情防控知识,自觉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宣传疫情防控心理辅导知识,让家长和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疫情。
对于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方案 篇4
当前,境外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输入性疫情的风险长期存在。专家研判今年秋冬季我国肺炎疫情暴发的风险较高,且秋冬季又是各类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将增加肺炎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防控难度。按照国家和省、市卫生健康委要求,为积极应对xxxx年秋冬季可能出现的肺炎疫情,做好我县疫情防控应急准备工作,根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通过情景构建的方式,提出不同情景下的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编制目的
针对xxxx年秋冬季可能发生暴发的肺炎疫情,通过预测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构建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应对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重点工作,完善工作机制,指导疫情应急处置,做好医疗物资和人员准备,指导和规范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减轻疫情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保障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救治患者,把宗旨意识转化成为民行动,在疫情面前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二)统一领导,联防联控。在县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县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下,及时研究部署,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各单位一步落实属地责任、主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强化区域联动、部门联动和分级联动,确保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高效运转。
(三)预防为主,群防群控。在做好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针对秋冬季防控特点,进一步宣传普及肺炎防治知识,结合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持续强化公众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病能力。发挥群防群控的优势,稳防稳控,扎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增强防控成效。坚持“四早、四集中”(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加强应急处置的培训与演练。在巩固口岸防控成果的同时,有效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四)分级分类,精准施策。在前期已经开展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进一步分类指导各单位落实责任。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受疫情严重威胁程度、疫情防控能力、医疗救治能力及社会综合因素,科学设定情景,实行分级管理,做好分级响应,按照xxx应对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最新制定的分区分级标准实施精准管控措施。
(五)依法科学,有序防控。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有序规范开展肺炎监测报告、疫情控制、病例救治和信息管理等工作。加强经验总结,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科研指导,提高防控水平,巩固防控成果。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序做好防控工作,有效防止疫情输入、扩散和输出,实现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三、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
根据《xxx传染病防治法》、《xxx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卫生健康委应对秋冬季肺炎疫情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市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市加强秋冬季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等编制。本预案适用于指导全县做好秋冬季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准备与处置工作。
四、形势研判
(一)全球疫情蔓延,严重流行态势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按照全球平均累积发病率判断,当前疫情总体仍处于大流行早期阶段。如果依靠自然感染建立人群免疫屏障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且需很长时间才能形成。肺炎疫苗研发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即使具备有效疫苗,也很可能演变为像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样,呈季节性流行。预计今年秋冬季全球肺炎疫情将呈高流行态势,疫情防控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目前国内肺炎疫情基本实现阻断目标,个别地区存在散发病例与小规模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虽然国内局部地区曾出现聚集性疫情,但目前疫情均已得到有效控制,未造成大范围扩散。只要继续坚持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我国疫情将大概率维持低水平可控态势。
(三)秋冬季肺炎疫情与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叠加,防控复杂性和防控难度加大。
1.境外输入风险难以避免。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若国内口岸逐步开放,调整或放松出入境人员管制及入境人员隔离检疫等措施,我县外出境外务工人员、外出留学等人员返程,长航空口岸、临江、长白陆路口岸的开放以及出入境人员管制与隔离政策的调整等,全球广泛存在的传染源输入我省和我县的风险必将随之增加。
2.境内本地病例发生的风险难以清除。具有传染性强和传播隐蔽的双重特点。作为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全球流行情况提示,气候对其传播影响不明显。在全国复工复产复学后,在人群接触机会增加的情况下,隐匿传染源可能随时出现。
3.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秋冬季流行将增加肺炎疫情防控复杂性和防控难度。秋冬季是各类常见呼吸道疾病流行季,大量具有相似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就诊病例,将增加医疗机构对肺炎病例鉴别诊断的复杂性,部分肺炎病例可能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管理,同时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较长,将增加传播风险。其他呼吸道感染相关重症住院病例也可能将导致病床、呼吸机、ICU的需求增加。若不及时做好防控工作和应对准备,部分医院将可能发生医疗服务系统负荷过载甚至崩溃的情况,将导致各类患者病死率上升。
五、情景构建及防控策略措施
基于国内外肺炎流行形势,以及防控策略与措施调整的`可能性,我县秋冬季肺炎疫情可能出现三种情景。
(一)情景一:
1.情景描述:我县未发生本地病例,或仅存在散发输入性病例,且均已得到有效管控,我县处于低风险状态。
2.出现该情景的前提条件:
(1)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严格边境管控,继续限制境外人员入境;
(2)具有敏感的病例监测和快速处置能力,能够及时发现与管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
3.防控目标: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境外和中高风险地区来(返)靖人员管控工作,及时处置输入性疫情,防止本地病例发生。
4.响应级别:以县响应为主。
5.防控策略和措施:
(1)根据《xxx应对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加强监测预警和疫情风险评估,全面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科学佩戴口罩、减少人员聚集、加强通风消毒、提高健康素养。落实“四早”措施,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突出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防控、重点机构防控、重点人群防控、医疗机构防控、校园防控、社区防控。强化支撑保障,扩大检测范围、发挥大数据作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党委和政府责任、落实企事业单位责任、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
(2)及时制定或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对疫情强度和严重程度预测、防控工作需求等综合研判,提出能力建设目标、需求和工作路径,以及超出本地应对能力时,获得支援的方式、能力要求和相关机制。
(3)全县二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其他医疗机构,在门急诊设置预检分诊点,并在相对独立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乡镇卫生院设置发热隔离室,规范开展预检分诊工作。二级综合医疗机构、中医院、其他医疗机构要按照秋冬季就诊高峰期诊疗量做好发热门诊诊室、留观病房和防护、消毒等用品准备,确保满足临床需求。
(4)提高核酸检测能力。按照“应检尽检”要求,对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对其他人群要主动提供服务,确保“愿检尽检”。通过开展实验室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做好核酸检测质控工作,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到xxxx年9月底前,实现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对于发热门诊和急诊患者的核酸检测,要在4—6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普通门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人群的核酸检测,原则上要在12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检测,一般在24小时内报告结果。
(5)加强院感防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牢固树立“院内零感染目标”,严格执行院感制度,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院感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院感防控工作。开展院感防控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院感防控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全员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加强佩戴口罩、手卫生、环境通风和物表消毒管理。所有进入医疗机构人员均应佩戴口罩、测量体温,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减少人员聚集,最大限度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6)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和相关病区(病房)准备。我县确定县人民医院为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重症床位数量不少于床位总数的10%,确保满足满负荷收治患者相关要求。完善定点医院启动方案,启用时必须整体腾空,不得将肺炎病人与普通病人同时收治于一家医院(或一个院区)。加强医疗机构可扩充床位储备,做好体育馆、展览馆等可分隔的封闭式大空间建筑改造为临时集中收治场所的准备,并做好方舱医院改造预案。加强医疗力量和物资设备保障,建立物资储备清单,原则上,物资药品储备量应满足医疗机构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