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名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名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1
名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2
我出生在江南,一片富饶的土地上。一直以来,黄土高原那片贫瘠的土地对我来说好像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令人捉摸不透,直到我读了《平凡的世界》,才了解了那片神秘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勤劳的人们。
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是在学校图书馆里,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厚厚的三本大部头,往里翻全是密密麻麻的蚂蚁般的小字,让人头晕目眩,连作者取的名字都这么“平凡”,这一定是一本平凡无味的小说,13岁的我这么对自己说。
然而,我最终还是翻开了它,因为母亲的逼迫。意料之外的是,我爱上了这本看似枯燥无味的书,迷上了书中的主人公,那个平凡的孙少安。他无声无息地在黄土高原上劳作着,淡淡的高原黄赋予了他质朴的秉性。他为了供弟妹们上学,年仅13岁便辍了学,和父亲一起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没日没夜地在地里锄地、拔草,维持着自己和家人那微薄的家业,只凭自己双手把泥一担一担挑来做砖,一点一点地制成了一个凝结了他毕生心血的烧砖厂。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孙少安的烧砖厂却因为一个技术不过关的工程师毁于一旦。然而,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他。正当他的生活,他的事业稍微有了点起色时,一直在他背后默默支持着他的妻子被查身患绝症,他悲痛欲绝,但生活仍要继续,他又一次向生活抬起头。一次又一次的历练,让他变得坚毅,正是这份坚毅,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和他不平凡的结局。
母亲读小学时,我的外祖父也是开砖窑厂的,他刚刚创业的那一阵子活很多,又苦又累,外祖父外祖母都亲自上阵,挑泥、和泥、烧砖、记账……一样一样,都得干。许是工作太辛苦,在最忙的时候,外祖母病倒了,这病一生就生了好几年,砖窑厂又少了一个劳动力,不仅如此,正在砖窑厂办得如日中天的时候,政府来人说,由于土地缺乏,砖窑厂必须关闭。这时候,外祖父家里的积蓄,本就已经十分微薄,家中还有母亲和舅舅有书要读,有饭要吃,外祖母又病了,唯一的收入来源——砖窑厂也不得不关闭,好像一切都已经穷途末路。
可外祖父没有放弃,心灵手巧的他又换了一条路,开一家木料加工厂(外祖父以前是木匠),可是,自己那微薄的积蓄远远不足启动这个项目。于是,外祖父向亲戚、朋友、邻居……一切可以借钱的人,他都借了,总算,他如愿以偿地开成了一个木料加工厂,外祖父不辞辛劳、不知疲惫、不分日夜,终于,他还清了债务,还为自己拼搏来了一个小康之家!
在我心中,外祖父一直是那个慈眉善目、无所不能、心灵手巧的老人。现在,他和外祖母虽然把木料加工厂办得红红火火,却依然只是住在一个外祖父亲手搭的小木屋里,穿着穿了好多年的旧衣服,用着用了好多年的碗,在那个满是蜘蛛网的旧木屋里住了整整15年!他们这样节俭,对我却总是有求必应。这个腰板挺直的老人,是我的外祖父!
孙少安是平凡的,外祖父也同样平凡,人们都是那么平凡,但就是这些平凡的人们,平凡地生活着,平凡地劳作着,才造就了这个不平凡的世界!平凡而不平庸,这就是生活的最高真谛。
名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语文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我摘抄了一些好句。
“绿色,还是绿色。无边的绿色中,有时会闪过一片红或一方金黄——那是大片返青的麦田中盛开的桃花和油菜花。”这些是作者对景物或者说对环境的描写。我觉得“闪”这个词用得很好,体现了那种若隐若现的感觉,从这句还能读到此时作者在车上。
“那枝叶被雨水洗得油光鲜亮;成队的燕子翻飞着低掠过雾气腾腾的麦田。”我从这些句子读出了当时刚下过雨,从“翻飞”读出了燕子飞的姿势很奇特——不是保持着一个姿势飞的,从“掠过”看出燕子飞得很低。
“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这些句子也是环境描写,看出这个时候应该是冬天,在下雪。
从这些句子中我学到了一些描写环境的方法,今后我也会把这些运用到我的作文里。
名著《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4
“是的,正是因为贫穷,因为吃不起好饭,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
读到这里,我深感心痛,为孙少平和郝红梅的家贫,也为所有省吃俭用才能勉强活下去的农民。
年轻而敏感的他们都有一颗玻璃心,不可触碰。他们把一个个不愿回忆,不愿提起的事件放在心底,默默隐藏,独自忍受伤痛。为了不使自己的心受伤害,他们用外表的坚强和伪装,把自己的玻璃心包裹起来。
生活中,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很敏感,也许我们会在不经意间伤了他们的心,所以,我们要谨慎行事,,如果你提的问题对方有难处闪烁其词,不想说,也就不要刨根问底了。做个善解人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