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后感

2025/08/26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后感 篇1

用几个平静的夜晚看完了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看完书的那一刻,我重新把视线定格在书的封面,再一次望着李开复那张挂满微笑与稳重的脸,陷入了深思……

跟以往看过很多名人、成功者的传记一样,每看完一本书,心中多少会重燃久违的那份激情,为自己疲惫的梦想加点油!可与此同时,也深感书中的这些成功人士的事迹离我们太遥远,他们似乎只能是我们观望的一个神圣角色,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纵然李开复也重申,“成功的定义不应与财富、地位和权力画上等号。”无奈,如今在中国这样的教育制度与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观念中,社会上大部分人包括我也是依然为此追求着。想想今天自己所干的营销工作,不也是为了赤裸裸的追求金钱吗?奈何金钱也是来之不易啊!

李开复半生的时光致力于他的事业,干得那是轰轰烈烈,其本人对梦想的追求,工作的不懈进取和爱国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结合书中种种事迹对我的启示,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想法与思考。可介于年龄和阅历条件的有限,也不知道自己能真正理解多少,就只能把我真实的一些想法简单表达一下。

1、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母亲的爱和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为孩子的一生起到指引性的作用。

2、人生每走一步都要面临一个选择,而如何果断的选择真正自己想要的东西,关系到今后的路。

3、要欣然的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每一段经历,这些都是人生永恒的财富和成长的源泉。

4、同样是面对困难,但不一样的人总能体现出不一样的素质。

5、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所以我们要尽量的活得有意思。

6、欣赏李开复的不单是他事业的成功和有幸在世界级的很多企业任职,更是他那颗深深的爱国心和致力于国内计算机发展做出的贡献。

7、“学会如何管理人,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怎样处理裁员的问题,当你迈出了这一步,你已经在不知不觉的成熟和长大”……对于一个上级来说,不能创造业绩和利润的.下属是没有意义的!

8、每一个企业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不断裁员的过程。

9、有时候升职的人不是你,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行,而是位置太少。与此同时,在一个企业熬久了,也自然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情况。

10、好的教育环境和高的学历真的可以影响一生,起码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比一般人多很多机会。

11、回国或许不需要任何理由,但面临现实怀才不遇的工作环境,也是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12、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唯一的尽职就是在所在的岗位认真负责,对得起拿在手里的那份薪水。而实际上,正因为有不断的跳槽机会,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13、“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为其付出和鼓励的女人”。李开复一生的幸运之一就是遇上先玲(他的妻子)。

14、书中的很多句话都让我深醒。

读后感 篇2

《空中城》中的小木匠似乎"到了那边",却再也难以相忘于江湖。初,盐官要小木匠到盐所挑个差事,他却愿意留在若姜家里只做个门客;四公子要引荐他到势力更大的丞相府去追求"公输般在楚国的前程",他以没有那样的才干婉拒。他喜欢若姜喊他"小木匠",喜欢若姜埋着头,整个身体都那么信任地趴在他的背上,他痴迷于若姜温顺而又柔软地趴在他身后微微散发出的'香气。有一天,若姜,这位木鸢时期最美的女人突然想起小木匠还有好多正事要干,故意问小木匠怎么还不去见国王时,小木匠说:"这儿香。"然而,当纯粹执爱的小木匠被若姜身边活色生香的桑姑娘吸引后,小木匠的人生轨迹开始转向。(fsir)他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高贵"的许黻,没有想到从此将与忌言"龙卷风"的桑姑娘成为陌路,没有想到只能眼睁睁望着若姜成为别人的妻子。一切好似夏花绚烂于风中,斑驳于江湖。"相濡以沫"的感情有多美,觉知外境后的不适应就有多残酷。

或许,人生的常态,就是失控。经历过干涸的鱼很多,经历过干涸仍然以沫的鱼寥寥。人间实苦,体味过《空中城》里人性的多元与繁复,更能理解何为不易,何为慈悲。雪沫浮花难忘,江河湖海难换的鱼儿或许不懂,那些自由自在的鱼儿不吐泡泡有多么地快活。有时候,你用尽全力想守护的,倾尽全力想争取的,拼尽心力想挽回的,只是奄奄一息的自己罢了,无关雪沫浮花,无关江河湖海。转身离去的鱼儿或许也不懂,海还是那片海,干涸已疏,江湖难见。而《空中城》的通神之处在于,告诉执着追求着女神的男子,绕城转吧,转了一圈再回,脚步单数姑娘会对你回眸浅笑,脚步双数就死了这条心吧。

"人与人隔着几里地,好像是几万里;日子与日子隔着几年,好像只有几天。"《空中城》,美于失控。如小说结尾所言:"空中通道到底有多少条,总共多长,历史上没有记载。"

读后感 篇3

我花了三个晚上读《猫王》。这是一次很奇怪的阅读,因为阅读中,我的身份在不断变化。开始时,当然是成年人,用冷静理智的眼光,甚至挑剔怀疑的眼光阅读。我品味文字,分析文本,试图跟上作者的思想节奏。

一节过去,我感觉与黄春华近期的作品相比,他的故事,他的情感,他的思想,还有他的语言,都有了变化――虽然变化并不那么明显。接下来,我的身份再次变化,我慢慢地沉浸于故事之中,被作者牵引着前行。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故事将如何变化如何结尾,想知道每个人物的未来和最终的命运。这感觉很像我十二三岁时读金庸,激动、紧张、痴迷。后来,身份又一次不知不觉地变化。

我回到了儿童的时代,我爱上并且变成了其中的左黄拉,我和他一样经历生死巨变,流浪,冒险和生死轮回,经受亲情、友情、爱情、仇恨带着心灵的快乐、迷惘和痛苦折磨……第二种和第三种的阅读境界很美好但很短暂,因为我毕竟是个成年人,能从现有的躯壳和精神中逃回青涩的年代,本身已经是一种幸福,怎能奢求长久呢?几分钟的恍惚过后,我回到成年人的状态,叹一口气,继续那种所谓成熟的理性的阅读。一本书,三种年龄,如此的阅读很奇怪,也很有趣。成年以后,与此类似的阅读我只经历过一次,那就是读《哈利·波特》。我这样说,并不是想用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作为引子或者主线,来完成这篇读后感,那太牵强附会了,它们并没有太多的的可比性。我只是说出阅读的感觉而已。事实上,黄春华的《猫王》是一本很难定位的小说,武侠?童话?玄幻?动物小说?都无法肯定。它与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有相似之处,却无法划归一路,因而无法比较分析。我以为黄春华笔下的猫王成长其实有两条轨迹,一明一暗,一深一浅。明白的浅显的那条轨迹当然是孩子向成年人转变的艰难痛苦历程;白布拉经过自身努力和战斗的洗礼变为真正君王;黑布拉由于嫉妒,堕落成奸佞狡诈而又矛盾挣扎之徒;右黄拉先是在爱和仇恨的双重教育教育冲击下浮沉,而后蜕变为宽恕仁爱顾大局的君王;左黄拉,经过逃亡、流浪、饥饿、历险、友情和爱情的温暖以及艰难的选择后,出人意料地回到异国他乡,成为了老鼠公主的丈夫和鼠民的君王。以上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我想,所有的读者都能轻易发现作者的意图。

然而我认为,描述这样的成长,并不是黄春华写作此文的全部初衷,也就是说,不能反映他在转型期间所作的思考以及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近几年来,黄春华数次和我谈起他的文字,他说他想做出改变,力求叙述方式、人物、故事、境界、思想都能前进,乃至突破,从而写出更吸引孩子而且更有深度的作品。他如此思想,也如此尝试,我对比了他两个时期的作品,近来的《杨梅》《天堂里的尖叫》《一滴泪珠掰两瓣》,以前的开皮豆系列和《坏小子不放弃!》,文字更为流畅从容,基调更为深沉厚重,甚至书名都简练朴实,不再那么张扬。这种变化是明显的,也是成功的。所以,这本最新完成的《猫王》,一定是他自认为已经相对成熟的思考结果,代表着他最新的尝试和探索。扉页上的引言――“这段故事从来没有文字记载,但它们一直真实地存在。”――最能代表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和思想。我想,如果把王位――图米国的王位、野猫国的王位,鼠国的王位――当成一个魔球,一个黑白两种材料制成,而且这种材料在不停地相互融合、想互分离、相互掺杂的魔球,那条隐藏起的轨迹就会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下现形。

两种材料中,黑色是权力和欲望,白色是爱与责任,它们是改变人生的诸多因素中决定性的两种因素。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正反角色,谁的手里没有这样一个魔球?谁没有品尝过它赐予的痛苦的折磨?谁没有经受过它的考验呢?以书为鉴,现实世界中,又有谁的手中没有这样一个变幻无常的魔球呢。孩子、青年、成年人?又有谁能够逃脱它的考验?怎样把魔球把握在手中,不对白色视而不见,不迷失不沉沦在黑色中,这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最大问题,也是作者试图用猫鼠蛇鱼的成长暗示的大成长吧!我以为,黄春华描述的第一种成长是成功的,这一点从孩子们的`喜爱程度和成年人的评语中得到证明。但他表达的第二种成长并不完全成功,有点晦暗,有点欲说还休,有点天才的手忙脚乱;也许是人物太过有趣,故事太过精彩,反而隐藏了或者掩盖了他真正想说的话。以上是我对《猫王》的粗浅的评价。我是认真的,但作为一个浮躁沉重童心尽失的成年人读者,我认为自己的议论不值得重视。相反,我觉得孩子们的评价虽然简单直接,但真实。所以,对黄春华来说更有价值和意义。

毕竟《猫王》归根结底是一部给孩子阅读的小说,孩子们说“很好看,很有趣”,就是最好也是最真实的褒奖。文章结尾之前,我再次翻阅《猫王》,我不希望以成年人的眼光再读血迹斑斑的历史,我希望自己作为一个孩子,再次进入猫鼠蛇鱼争斗之界,喜悦于刀光剑影侠骨柔肠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之内,愤慨在阴谋诡计、杀戮逃亡和你死我活之中,沉浸于悲伤、无奈、宽恕、忏悔和领悟的水流之中,我再一次享受阅读的单纯乐趣。我想再一次享受成长的欢乐和痛苦。我几乎成功了。在片刻的恍惚中,我觉得自己如同一片秋叶,飘荡于一部色彩绚丽的动画片之。我在每一个人物的头顶飘过,在故事的每一个情节上飘过。

读后感 篇4

初读这篇文章,以为会很无趣。但是读到了作者的父亲因为自己的叔叔和婶婶却如此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妻子时。我是愤怒的,但是相对的母亲的豁达以及对儿子沉甸甸的爱却让我想落泪。我想到了,当时的教育以及人们的封建才使得了一个好好的家就这样支离破碎。所以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更深的是对人格的教育。人,是有思想的芦苇,即使生命脆弱,但是有意义,精彩。

所以我的第一个梦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有学上。虽然当今中国的入学率已经很高了。但总有最偏僻的角落,我们的视线所无法涉及的地方。而且我希望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不只是有学上,更要育人。更有一点,我觉得要减少文盲的出现,不仅是孩子要学习,我觉得即使是那些农民工,也应该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只有所有的'人在进步,这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才会进步。知识,是我们发言的资本。没有了资本,还谈何建设呢?

而从母亲一系列的经历以及表现来说,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我才明白,笑容背后的心酸。母亲留给我们的永远是她最完美亦或是坚强的一面。我想到有次我妈妈因为做一道我爱吃的菜,把手给弄伤了,但是我足足一个星期没有发现,如果不是奶奶无意中告诉了我,也许,我到现在也不知道。

我的第二个梦便萌生了,我希望所有的儿女们可以关心父母。从身至心,去体谅、包容他们。也学你会说这有何难。但我想问,在你与父母争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在你挥霍着他们的心血的时候,又停下来想想么?没有吧。其实我的梦可以更具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