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藤野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2025/08/26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藤野先生》优秀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藤野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藤野先生》,我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不是本文的主旨,而是本文所选的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作者的选材。

本文从事件上讲,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途经的两个地名;写了在仙台受的优待;写了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写了“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此事件写在一篇记叙文中,是否累赘?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

我在教学中发现这个问题,就仔细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1、本文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四件事: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在仙台受的优待,“匿名信”事件是从正反两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缘起;

4、看电影事件是离开仙台的直接原因。

5、途经的两个地名勾起鲁迅的忧国之思,表明鲁迅的爱国情感;这是鲁迅三次地点转换的根本原因。

根据这些联系,我及时调整教学立足点,立足于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这四件事为中心,体会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然后再由此为中心点向两边发散,分析每一件事与文章这个中心点的关系,这样画莲花一样,弄清全文的线索思路。

我发现这样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有难度的文章。

《藤野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藤野先生,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分析人物形象,然后进一步品读探究感受人物人格,学生们通过感受、体验、合作、探究、分享,一步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种多角度多层面地赏析与研究中,藤野先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渐渐地变得丰满和高大起来,这样学生对于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自然不在话下。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藤野先生》是一篇幅较长且主题丰富的回忆性散文,要想学生真正读透文本读懂人物还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我们一定要根据学情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扣住教学目标进行合适的学法指导。例如这样的长文要想短教,那么就要设置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相关段落、提取关键词语,也可以出示具体的例子给学生以示范和借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理解赏析文本的能力了。

《藤野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3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篇散文,文中除了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外,还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这样长且难的课,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所以我反复思量,应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呢?

首先,长文短教。一是分析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二是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其次,难文浅教。从分析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降低理解主题的难度。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解线索(两条线索),才实现了难文浅教;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精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两点需要改进:

1、教学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些急于呈现一节优质课,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太少,所以知识点的落实不好,课堂上变成我引领学生,而没有尊重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

2、不能立足于学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沉淀知识的时间,所以感觉每个知识点的完成,没有平时课堂上学生给我的“老师,我们会了”这种感觉。因此,我认识到不能为了课堂的完整,而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透彻,在课堂上要以学生学会知识为主。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求索”,力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藤野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4

《藤野先生》作者鲁迅。这篇课文通过对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以及作者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于此文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简单了解鲁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根据地点转换,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分析藤野先生形象,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手法。教学过程如下(简):

一、复习之前学过的鲁迅课文作为导入;

二、创设情境,学生简单了解鲁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三、根据地点转换,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并对文中的重要词语和语句,特别是鲁迅带有讽刺和抨击意味感情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标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四、小组讨论交流,找出文中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那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有二:分析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体会本文语言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如下(间):

1、找出促使鲁迅思想发生变化的两件事,理解其变化的原因,联系课文注释以及时代背景;

2、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感情,联系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他没有民族偏见);

3、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包含明线和暗线;

4、小结;

5、布置作业。

第一次教授此文难度颇大。鲁迅的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主题较深,加之暗含其思想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语言讽刺意味浓烈,并不像意境优美的诗歌,散文之类的文体,很难吸引学生。课堂上没有把爱国之情这个贯穿全文的主线重点突出,只是把它分散在多个环节中,比如在思想变化和蓄势线索中提到了鲁迅的爱国情怀。此外环节与环节之间过度不太自然,生硬地进行版块式教学。两堂课与学生互动环节也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