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

2025/08/26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这个星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它教了我们应该珍惜生活。

萧红的爸爸对她很冷淡,妈妈对她也不好,祖母总是用针线刺她,可是,她有祖父,她有后花园,在那儿,是很自由快乐的,相比之下,那位小团圆媳妇就没有那么好了,小小年纪就长那么高,嫁了出去,就天天被婆婆打,她总是说“我要回家”,可后来,婆婆知道她病了,又掏钱给她治病,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还不到20岁,就“回家”了。

这本书写得很淡、很淡,很寂寞,很寂寞。萧红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和后花园是她能够得到安慰的地方,可她却很知足了。再说那位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整天打人,小团圆媳妇天天受打,却没有一点怨言,有那么好的媳妇,婆婆也不知足,不懂得珍惜。搞到最后,掏出很多很多的钱来治病,果报啊!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好啊!有爸爸妈妈陪着,外公外婆宠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比起萧红来,我们好多了!可是,上个星期,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不和谐的事情:在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四个组竞争,看谁赢,结果是我们组赢了,这本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输的那一组的一位同学,和我们组的同学吵架了,说我们组的同学不懂得谦让,不会让让他们,让他们赢,我听了,觉得好笑:这次输了,下次还有机会嘛!大家有缘在这个班里,你都不懂得好好珍惜,若是像萧红那样,你还不离家出走?而且,竞争就是竞争嘛,总是会有赢和输的,怕啥呢?何必生气呢?

《呼兰河传》这本书,大家一定要好好去看,因为它教给了我们要懂得珍惜生活,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珍惜自己的亲人,珍惜自己的家庭环境,珍惜自己的一切东西!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萧红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经典,描述了呼兰城人闭塞苦难的经历,这部带着作者生存历史背景的著作,虽写得凄迷难过,但对于21世纪出生的女儿来说,却并不感兴趣。尤其读到12岁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被愚弄开水烫死的故事,女儿叽哩呱啦说,太恐怖了,惨无人道啊。

得,就冲你说这话,这本经典,我们泛泛而读就好。倒在读书之余,女儿喜欢上了听歌,这几天总在说,朋友们推荐了一些好听的歌,什么XILIXILI一类的,也转给我听,别说,孩子们还真有音乐天赋,相较怀旧歌曲,他们早已经超脱了。

为了完成学校任务的阅读,真是累人。我只能想辙,如何和她一起更自在读完此书,并完成读后感和手抄报一类的作业。

女儿最近表现得乐于助人的一面,时不时同学求救,问她作业一类,她知无不言,甚至发了自己作业给小伙伴抄,看来我这甩手掌柜妈妈,确实让孩子拿着鸡毛当令箭了。

今晚有趣的是,女儿长笛低声或气息不足,吹不出声,我发了微信咨询管乐团授课的方老师,老师耐心回复我说:应该是孩子没掌握好低音换气的节奏,试吹吹DO~FA音,女儿获悉后再度练习试吹,果然好多了。

这两天长笛练不到位,总有些气馁,觉得是长笛或损坏原因,我亦无从考证,唯有求助老师,幸亏老师给力,指导一二后,孩子也掌握了个中秘诀。艺术之路的学习,定当是甜的,不为吹会一首曲子而争先恐后,兴趣才能化作乐趣。

愿孩子的阅读和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有人说,萧红的书带着一股肉味,直接冲击人们最敏感的器官,揭示人性的冷漠和无知。就像夏天吃上一顿火锅,让你额头大汗淋漓,内心却依旧冷如冰霜。也有人说,呼兰河,惟妙惟肖,有声有色,是世俗画,更是风俗志。但《呼兰河传》给我的感觉:不是在叙述一段儿时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小城里的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泛黄的'纸张,破旧的小院,荒芜的田地,压抑的北疆呼兰小城,萧红用她独一无二的语言将这座小城的凄凉与人性的冷漠,孤独与思想的愚昧刻画的淋漓尽致,语言平实,却字字见血,性情平和,却满心抗拒。

一幕幕场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宴"—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萧红用她独有的语言风格讲述着这座小城别样的生活,有不满,有无奈,有讥讽,更有反抗。小城里的人不仅受着封建主义者的压迫和残害的苦难,更深层次的是压在身上的精神枷锁—愚昧、保守和落后,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更压得这座小城乌云密布。

萧红用一场场人间悲剧诉说着对封建压迫的不满和人民愚昧落后的控诉,主人公拼尽全力想要摆脱,却发现自己也身处围城之中。通过对环境的刻画,让有二伯病态的心理和被歪曲了的性格,冯歪嘴子的不屈韧性在同一座小城中碰撞,灵动有趣。

翻开这本书,寥寥数语,却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了小城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整座北疆小城无言的抗诉。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在一个周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窗外细雨绵绵,我的心情由天气变得很沉重。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