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蓝天下的课桌》,使我受益非浅。
《蓝天下的课桌》是一部关注当今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主要表现了农民工子女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追求生理想,乐观向上。
鲁达欣出生在贫困的家庭,父亲在他刚幼年就去世了,上天也并不因此就特别眷顾他,祸不单行的是他的妈妈也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但是,鲁达欣并没有抱怨什么,他勇敢地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还尽自己所能地孝敬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他在假期去挣钱交学费,在沉重家务劳动的同时,他努力发奋读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在坎坎坷坷的人生道路上,他独自承担风雨,从不向命运低头。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斗志、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青年形象,我被他的坚毅顽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看完这些,我感到惭愧。和鲁达欣比起来,我简直是微不足道。我就像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凡事被父母宠着。平日里什么事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愁,全部都由父母准备着。一遇到难题就退缩,从来都在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从来都是在放纵自己,从来都在怨天尤人。我不懂珍惜眼前宝贵的一切,我还不知道,原来同一片蓝天下有那么多和我们同样年龄,却要为着坎坷的命运,承受着超出这个年龄的磨难与考验。我没资格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没理由不去努力学习,感受生命的活力,享受生活的韵味。
我们要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争取拥有一个好的起点,要学会珍惜美好的一切。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磕磕碰碰,但是我们要像鲁达欣那样,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困难,只要我们够坚定,知难而上,所有的艰难险阻都将是浮云,而我们的未来将会是灿烂辉煌。正如晴朗夏日的蓝天下,阳光的温暖往往会伴随有风中的忧伤。生活大概总是这样,谁又能完全回避困难与磨练呢?如果一切都顺顺利利,那不显得太过枯燥,平淡无味,那样生活有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要学会坚持,学会忍耐,学会独立与自尊,更要咬紧目标不放弃,怎样,才能有成功的未来,做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时《亲爱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龙应台女士所写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合写的36封家书的合集,在这36封家书中,两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并征求对方的意见。信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感慨万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举了一个例子,你是追赶坏的,还是去享受好的呢?还有在最后一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与***》中,安德烈说了一句话“马克吐温说:‘我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发人们的思维。在书中,我看到许多读者的来信,除了表示感谢,还有许多的认同与争论,读者与书本一起成长。
这本书非常的有益,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知道了作为母亲,她们的担心,她们的关爱,她们的严厉等等,背后都藏着一颗爱我们的心。当然,这本书也谈到了许多世界时事,丰富了我的知识量,也让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有所改变,让我今后更加公平地去看待这类事情。
良书,就是益友,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妈妈。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最近,闲来之时,本抱着随意翻览书籍之心,看了这本书《一个医生的哲学》,书籍的着者是一名临床医生,潜心工作30余年,闲暇之时不忘总结自我,高度将工作心得升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医生十分需要掌握哲学”。
迄今为止,医学仍被划分于自然科学领域范围内,书中开篇之作就有提及,其实这样的归属和划分并不合理,因为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所以更准确而言,医学是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一个边缘学科或综合学科。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观念和思想,不能用机械的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去对待病人,因为人类不是没有的运转不周的机械零件,也由此引出,对于我们广大医学生而言,只是具备过硬的医学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得,我们同时更需要人文素养,因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正如毛概课上,老师经常有提及,现在的理科生过于的关注物质,而不注重思想的培养和升华,导致了客观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甚至有同学这样说道:“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种错误的想法。所以,作为医学生,我们应该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正如书中所言,科学家往往倾注了太多的理智,而对于艺术家更多的倾注情感,而对于医生而言,必须要集冷静的理智和炽热的情感于一审。对于医生而言,临床工作经验十分重要,经验的积累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大量的临床实践、思考,这三点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将来走向临床,一味的只知道针对常见病例熟练的动刀,能我们充其量只能被称作是一个“匠人”。因此要想更好的发展医学,发展自我,思考和领悟必不可少,多多思考会让我们受益无穷。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现实的层面,而不去思考和探讨凡事得来龙去脉,那么一切只能还是浑浊不清。
林巧稚,21世纪一位家喻户晓的妇产科医生,她曾这样说过:“医学根本是预防,是医疗保健”。由此而言,医学生未来前景和任务的似乎变得更加宽广了,中国13亿人口,人人需要健康,人人需要保健预防,故如此而言,医生这一职位是供不应求的,也就不会出现就业难这一问题,所以凡事从实际出发,如果眼高手低,非得要进三级甲等医院才甘心,其实也就注定一辈子守着铁饭碗平平淡淡过日子。再次看来,个人的是渺小的,只有党和国家、人民的力量才是源泉,依此实际,未来医学的发展大道势必也林大夫所言。
作为一名医学生,将来注定要走向手术台,在无影灯下,操起那事关人命的手术刀,我们不仅要医人病,同时要不忘医己德,面对现实如此大的压力,我们能乐此不疲的将其作为终生的事业吗,这似乎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