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离骚》的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高中《离骚》的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高中《离骚》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勾画加注法、诵读法、 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习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高中《离骚》的教案 篇2
高中《离骚》的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离骚》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离骚》的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能力
1、完成预习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课程学习目标达成设想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习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预读(3、4分钟)
(晨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
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导语:现代有人美妙地《温一壶春光下酒》,远古时楚国的屈原却是用香草、荷花、桂树、木兰来装扮自己,薰香品格,升华身价!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
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
1、要求在预习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指出:“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齐读“制芰荷------长余佩之陆离。”
问:这是怎样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众说纷纭)
师:俗谚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偏偏来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归纳:衣装特点—菱衣荷裳……奇特怪异、高洁、缤纷、傲岸—与众不同啊!]
为何这番打扮呢?
2、从形象到人物心灵
引导:屈原不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还胸怀一腔奇特美丽的理想吧,是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齐读首句:“长太息……
问:诗人为谁在长长太息,止不住流泪儿?
议:(四人小组……
[提示归纳:哀叹、哀痛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纵、荒唐,变化无思虑;痛斥小人们的嫉妒、中伤。]
思考:诗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暂不作答!)
小组探究:屈原为什么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的忧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参阅课本19页“资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归纳:楚王昏庸,小人投机取巧的谗言,苟合阿谀,污浊、腐臭……屈原的忧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贤能,强大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
民生各有所乐,爱国,忠君---]
引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问: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结局如何?
找一人读:“余虽好修姱------余不忍为此态也!”
吾读:“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归纳:遭贬、流放,怀石沉沙随汨罗江水而去……
问:大家怎样评价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见,来写几句话语吧:
四、写作实践(8分钟)
下面两个即兴写作题,请快速提笔完成其中一题:
1、延展扩写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异装。
绚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梦想。
壮哉,伟哉!------的爱国精魂。
2、写一段话,阐述、评价“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归纳: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壮如黄河奔涌……]
五、读
诵读声------
背景音乐—《橘颂》。
前半部分学生齐诵,后半部分教师诵读,充分读出“兮”字的延音变读!
[个人观点、见解:
1、“芳与泽其杂糅兮”:这一句里的“泽”通假“殬dù”,腐臭的东西。
2、“兮”字的延音变读。
3、“余虽好修姱------”中的“虽”,应该解释为:副词,表示范围的单一,相当于“唯”、“只”的意思。]
尾声:探索屈原的路,也还“曼曼修远”,楚辞的韵律,《离骚》的比兴都有待于我们下节课时来探讨。
谢谢同学们,下课!
高中《离骚》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了解骚体诗诵读特征;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文学地位,掌握“名”“字”的词类活用和“不吾与”的宾语前置现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归纳诗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运用所学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诗歌1-6节分析诗句,归纳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虚指义
【教学难点】
本课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虚指义需要点拨。
【教学策略】
教师范读和学生自主朗读,把握骚体诗的诵读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问题导读,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形象,澄清认知误区。
问题引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
【辅助教学】
CAI
【课型】
新授课
一、导语
幻灯片展示民俗活动,导入新课。
设计语: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罗江,与它相关的民俗有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荷包、喝雄黄酒、插艾草。这些风俗是关于什么节日的?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屈原的《离骚》。
二、作者作品
幻灯片展示文学常识。教师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设计内容: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以《离骚》为代表。因为《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为“国风”,所以后人将《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2.提问、总结骚体诗诵读特征。
设计: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骚体诗的句式则长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节奏感强;多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3.给5分钟时间,依照提示朗读1-6节,自主、合作疏通大意。
要求:把生僻字词的音义写在书上。
4.正音
设计内容:裔、陬、揆、肇、锡、重、扈、芷、纫、汩、搴、阰、抚、秽
四、品读诗歌、分析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一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出身高贵,生日吉利(板书)
2.齐读第二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二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气度非凡,名字美好(板书)
“名”和“字”的名词动用现象。
3.误区澄清。问题抛出:屈原是否有点太过美化自己了?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屈原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屈原对自己出身的讴歌,实际上饱含作为炎黄后嗣、五帝正统的骄傲和自豪,并因此把振兴楚国、拯民济物看作自己理应担当的责任。同时,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满腔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4.齐读第三节,问题抛出:根据第三节的信息,请说出屈原的衣着服饰。(明确:披着香草,戴着兰花。)这在现实中可能吗?(明确:香草、兰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披香草,佩兰花即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节是说屈原德才兼备,追求高洁)
5.问题抛出:这种“香草兰花”的用法在第四节中哪里出现了?(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勤奋自勉)他为什么朝夕不辍地勤奋地追求着美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我待)
“不吾与”属于宾语前置现象
齐读第四节。
6.屈原有如此美好的品德,仍然勤奋自勉,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内容: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高兴,老师为你们知道学习而骄傲,为家乡有你们这样的有志学子而由衷地感到高兴。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想吟诗一首。
7.教师范读第5、6节。教师引导。
设计内容:时光飞逝,美人迟暮。抚壮弃秽,愿为先导
8.问题抛出:老师把同学们比作美人,那么屈原把谁比作美人?
明确:楚怀王。这里也使用了美人的虚指义,象征贤德的君主。
五、练习巩固
幻灯片展示诗歌鉴赏题。要求:动笔写出来。
练习设计: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帽子上的'缨带,这里是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
诗歌写了蝉的哪些生活特点?作者在赞美什么?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诗句,竹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作者用竹子来写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屈原的《离骚》,学习了他高洁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了他借香草美人象征美德君王的手法。走近屈原,我们才发现,原来他就是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以自己的高洁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与黑暗混浊的对立,并把生命融入楚国这片热土。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深情朗读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情怀。
七、朗读诗歌。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