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店》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文具店》教学反思(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文具店》教学反思 篇1
《文具店》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以及初步懂得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础上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像这样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理解,又容易混淆。针对这种现象,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得”的精神,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的做法,教学效果还是较好的。
一、在教材处理上,循序渐进。
我先用摆图形实例,说明“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出示挂图,请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读一读小兔的话(我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大灰狼的话(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黄牛的话(我买了3枝笔)。接着让学生用摆学具与推想的方法分别求出大灰狼花的钱和小黄牛花的钱。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最后联系实际情境,(如小红今年9岁,妈妈的岁数是他的3倍,妈妈今年几岁?)结合线段图,学习怎么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再最后让学生做“画一画”和“练一练”的题目来加深体会“倍”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样做,为学生展开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直观操作到分析迁移的过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经历建模过程。
要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后,引导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最后运用构建起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解决实际问题。(“练一练”的三道题)
三、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倡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课堂中的每个活动都采用不同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独立操作、思考以及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人人动脑想,人人开口说,互相提示、互相补充。
四、在落实目标上,关注情感态度。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学习品质,从根本上说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教师温馨的话语、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在课堂上,我注意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肯定、表扬。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很耐心地引导、帮助、鼓励他们多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图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这样全班学生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状态下就能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学效果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
《文具店》教学反思
在本次“一人教,大家评”活动中,我听了三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内容的教学。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我对王欣萍老师的这一课的一些看法。
一、在教材处理上,循序渐进。
王欣萍先出示课件,请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读一读小兔的话(我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大灰狼的话(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黄牛的话(我买了3枝笔)。接着让学生用摆学具与推想的方法分别求出大灰狼花的钱和小黄牛花的钱。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最后联系实际情境,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边摆学具,一边说,学习怎么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再最后让学生自由的说一说来加深体会“倍”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样做,为学生展开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直观操作到分析迁移的过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
《文具店》教学反思 篇2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展开讨论,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到商店购物并不陌生,所以创设一个新开张的文具店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另外,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空间,教学中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生成 和开发 ,不拘泥于教材中的例题与形式,放开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后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小数乘整数这个问题。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4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不仅运用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运用了类推迁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数乘法竖式,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整数进行计算。
《文具店》教学反思 篇3
今天上了《文具店》,从学生的作业反馈看来,学生的掌握情况是比较理想的。
课一开始,我告诉学生袋鼠叔叔文具店开业了,他的好朋友小兔子、大灰狼、小牛赶紧跑到文具店里去买文具,我们一起瞧瞧去!从图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学生一个个地举起手来回答。接着我再问你有什么想解决的问题。海锋同学说到我想知道大灰狼花了多少钱。我赶紧把这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面,接着我让学生去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已知条件,教学生如何去分析情境,学生有的说小兔买了一枝笔,有的说小兔花了2元钱,有的说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有的说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我赶紧接着到底哪个信息才是我们需要的,帮助学生筛选出小兔花了2元钱,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这两个有用的'已知条件,并赶紧板书在黑板上,同时强调数学问题包括已知条件和问题。4倍是什么意思啊,我反问学生,学生有点被难住了,一下子安静起来了,接着我顺势导出4倍就是4个小兔的钱,也就是4个2元那么多,学生一下子反应过来了,几个几,用乘法。最后总结出一个数的几倍和几个这个数是一样的。接着再给出三道题进行变式训练。
以前总觉得教师用书没什么用,老是惯例式地翻一翻,就赶紧去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教学设计,可是上起课来,总觉得效果不好。以前每次教研的时候柳老师总是说教师用书是最重要的,备课的时候一定不能离开它,特别是新老师。现在总算明白,老师为什么那样说了,别人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学生,有的时候即使再好但也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现在备课的时候总是不停地看教师用书,看了一次又一次,遇到不明白的时候还会抱着书去问别的老师,一遍一遍的看下来,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心里也有个度,而且教学思路也比较清晰,碰到学生出现的问题也比较懂得应该如何去处理,如何去引导。
《文具店》教学反思 篇4
《文具店》一课,教材创设了文具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展开讨论。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教材中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展开讨论,以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是这一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课前,我细读了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并在网上查找了相关的教案与课件。通过对不同教案、学案的分析我确定了两个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2. 结合意义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由于这节课的主题图是文具店的一角,图中出现了几种文具的数据,学生可以根据图提出很多的问题。如果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问而不加以限定范围,学生的问题可能泛到题太远。所以,我在引入情境到提问的过程中作了一番思考。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小数的意义,0.2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2份是2/10,也就是0.2。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与小数有关的数学知识。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欣欣文具店开业啦,开业第一天当然少不了要搞促销活动啦!由于文具的价格便宜,货架上的文具都快被买光了。我们赶紧去看还剩下什么吧!
师: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相同小数连加的问题吗?
新课改以来,课标对学生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一直有较高的要求。但很多时候老师们的开放教学、问题教学往往放得过开、学生的问题提得离太远,最后老师不得不自己提问老师提一个问题吧。或是淘气也想提一个问题......在这节课上,我在情境的引导和对学生提问的引导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 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一个相同小数连加的问题紧紧地扣住了本课的目标:小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一块橡皮0.2元,买4块橡皮多少元?(教师板书: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师:这个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生:0.24
师:表示什么意义?
生:表示4个0.2相加。
学生在学习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对小数乘法的意义进行正迁移,得出了小数乘法的意义。此时,老师应接着学生的话给小数乘法意义来个定义强调: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但在课堂上,我却没有突出这一重点。
师:试一试用你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这道小数乘法,算好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一下。
......
生: 0.2+0.2+0.2+0.2
生: 0.2元=2角 24=8(角)8角=0.8元
生: 0. 2
4
-
0. 8
我巡视了学生的算法,唯独没有学生使用画图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给他们补上这种方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算出来,在十等分的格子图上用两格表示0.2,一共要画8格,就是0.8。
此时,学生已基本分享完不同的算法,老师应该做一个小结。其实同学们用的方法都有相同的地方,都是用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这就是我们小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简便运算。
遗憾是,我又错过了这一点题的好时机。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也一再让学生说说算法,却未点明主旨。不仅学生听起来没有主题,像是一节做题课,就连我们校长也听得一头雾水。流水账式的课堂,重点未能突出,难点也就无从突破了。本来这节课可以上出亮点、上出精彩,但却因过分的紧张细节导致遗漏了主题,心中满是遗憾!
其实,在课堂上我也一直感觉到缺少了点什么,而且这东西让我也茫然。课后杨校与主任的一番点评才让我醒悟过来,原来是不见了主题。不过,我相信:好课是磨出来的!好的教师更是磨出来的!加油!
《文具店》教学反思 篇5
课改后的数学课堂很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想如果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那么情境就是问题的外衣。而计算教学相对其他学习的内容而言,通常会显得枯燥乏味一些,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而这一课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就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现实意义的情境。所以一开课,我就通过购物这样一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发现缺少单价这一条件,也为下面列出乘法算式做一个铺垫。在这样的情境中,自然的引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购物要付多少元?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探究建模的这个环节中,我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尽可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新的教学评价观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学中,我尽可能用积极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闯关活动中,我让学生用微笑和给自己鼓掌的方式,来对自己进行评价,既能达到一个反馈的目的,又能让孩子在学习中不断的进行自我肯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保持一种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把握课堂资源的生成,如果能及时抓住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进行有效的引导,会让全体学生对小数乘法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在时间的安排和分配上也不够合理,在计算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在紧扣乘法意义解释算理的方面花的时间不足,如果在学生解释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把孩子们的关注点牵引到小数乘法的意义上,学生对这一知识重点的理解会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