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局外人读后感 篇1
王小波先生的文章应该受到过加缪的影响,但王小波先生对人性之荒诞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解读,更喜欢王小波先生文章的切入点,同样是活得洒脱没心没肺的人设,他的人物更幽默也更务实灵活。
看到默尔索对自己受刑时的想象总让我想起鱼玄机受刑时的情景…
加缪的这本书不断的强化了默尔索的人格,引向他的悲剧的结尾。这个故事写了一个被世俗套路了的出世之人的悲哀。
他热爱自然,感受自然,行为表达自然。这样一个随性之人却因司法或说世人不能合理解释理解"为何要补枪""为何不哭丧""为何不信上帝",而将默尔索本人架空,自图其说的脑补推理出所谓案发经过,其在叫人唏嘘不已。
这故事也告诫我们,即使一个随性之人,也不要去当一个不勾选人生问卷的人,能看淡一切甚至生死的人,特别而稀少,也容易被別人看淡。如果默尔索是个态度鲜明的人,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局外人读后感 篇2
《局外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分成两个部分,通过完整细腻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一个凡事无所谓、却容易被生理需要折磨而冲昏头脑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详细的叙述了"我"在母亲去世后的短暂时光中不带情感而平淡如往昔的生活日常。
在养老院见到的老女人的大肚子、老男人的眼睛和皱纹等垂垂老矣的形象描写,同理心强的看起来易感生悲悯,同理心弱化如主人公默尔索,亦难免生出对人类病老发展状态的厌烦情绪。无所谓的人生态度,导致母亲下葬第二天就吃喝玩乐的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方式、女友催婚便不咸不淡的答应、皮条客需要帮助诚恳的拜托便身体力行的给予乃至最后稀里糊涂误打误撞的枪杀了毫无恩怨的人……
短小的篇幅,却让一个冷淡无情、游离于社会大众标准之外的局外人形象无比丰满。这部分的“局外人”强调的是主人公默尔索顺从个人的性格特点主动选择的离群状态。
第二部分开启了“我”被投入监狱到庭审判定死刑过程中观察生活的视角。
从初入监禁生活的不适到习惯了后的内心安逸,同样以对命运走向无动于衷的旁观姿态,继续着逆来顺受的随遇而安,没有情感啊良知啊道德标准啊的牵绊、一心关注自己的生理状态的人生真是蛮新奇的。
尤其是庭审过程中对一心指控其预谋杀人的检察官的喜爱,心有多大才能完全的不在乎对立实质。细究起来,检察官实际上与他竟是同类,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自己的心意断章取义的理解着生活、并影响着他人的生死。不同的是,检察官因为身负职责而过于强调社会规则,关注案件重判所能起到的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虽然他采取的诛心审判导致了默尔索被判死刑,但这与默尔索沉浸在自己不愉悦的生理感受中就开枪误杀了无辜人的行为对比起来,也并没有更残忍更恶劣更值得批判。
不信任上帝、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需要忏悔、对别人的关爱(玛丽的爱情、神甫的引导)无动于衷、生无可恋死亦无可惧的情感缺失的随便心态,让默尔索自然而然的放弃了上诉申辩的权利,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自己将被绞死的判决。在等待死期来临的监禁生活里,百无聊赖甚至以重生的视角想象起围观绞刑的场景。
这一部分,“局外人”强调的是庭审“我”过程中“我”被排除在外没有发言权的异状。这种情景,其实很像命运之于人类,走向与本人并无关系了。
不过是人间走一趟,生死何妨。了无牵挂,真洒脱的人生哲学。
局外人读后感 篇3
和默尔索挺像的,常常旁观者一样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过去的一切过去了就与我无关了,开心的不开心的我只是看着。没什么不好,至少神甫他改变不了我的信仰,假装也不行。
看电影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大脑一片空白眼泪却掉下来,要说哪里感动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没有思考什么。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这样:看过的书和电影往往会描写一个场景里人们的情绪内心和反应,在生活里也会接触到观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和反应,条件反射似的。加缪这样“异于常人”的反应说不定才是真实的。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人本来就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拿出来表现给别人看的。每一种情感都只有一个样子吗?结果却因此被视为十恶不赦。查到挂科,内心毫无波澜,上课不好好听课临时抱佛脚也不认真,理所应当是这个结果,却总是会情不自禁想笑,大笑,为自己感到可悲吗,不清楚。然后也会认真复习,准备补考。一次错过了公共选修课最后一节课,没有领到期末考的答题卷,去找老师询问能不能补领,知道这个老师平素严厉,也自知理亏,所以在老师回答只能补考的时候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转身走了。“诶——你这个学生!”老师估计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场被误会作弊,被告上法庭,单凭前面这表现我怕是要被开除学籍。
局外人读后感 篇4
我记起我参加过三次葬礼。
第一次是小时候,跟着大人瞻仰了那位远房姑姑的遗容,青灰色的面庞让我有点儿害怕。可是,之后我和姐姐在这家的院墙外一起闲谈琼瑶的一部小说,谈得不亦乐乎。是的,没有悲伤。
第二次已是我婚后,我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婚姻中,奶奶过世了。读大学之前,奶奶都陪我良多,我总以为我以后会有机会回报她,可是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她去世了。我现在都在迷惑,到底我在奶奶葬礼上的痛哭,全部是因为奶奶的过世还是有一部分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我清楚地记得,在灵堂,在火葬场,在坟地,我都有神游天外的时刻,恍觉世界一片荒谬,甚至有冷淡之情涌上心头,我不爱奶奶吗?直到今天,她的死仍令我难过。可在她的葬礼上我觉得自己变成了半个演员。葬礼,似乎是哭给全世界看的一场表演。
第三次参加的是老公大娘的葬礼。因为我与那个堂嫂子关系不错,回到老家我就跑到她家去忙前忙后地打下手,还戴了重孝。葬礼上我又走神了,在去埋葬的路上,我抬头远眺四野,田野苍茫,我们都有归途似乎又都没有……
我觉得我理解加缪笔下的这位主人公,他在葬礼上无论怎么表现都不能说明他不爱妈妈。可惜,世俗的目光杀死人。
我甚至觉得,他后来杀人与他母亲的死亡有很大关系。他本身过得并不好,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虽然失去母亲后他试图通过寻欢作乐来解救自己,但对他来说,生活已失去了全部的意义。他已经彻底成了这热闹人间的局外人。
他被粗暴地论罪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因为他已活成了世界的局外人。红尘万丈,可他的天地一片空茫,活不活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可是,他最后所有的念想都表明,他并没有那样满不在乎,他也是期待活着的吧,期待希望能够出现。
不信救世主的人,其实最期待救世主能救他不再麻木。
当一个人放弃自己,他就是局外人。反之,他永远存在。
而我们大多数,都是在存在与虚无之间。不是吗?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