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篇1
一、课程前言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反思生活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处理与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获取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习惯,形成崇尚真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爱生命、认真实践、敢于思考、大胆探索、不怕挫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个性品质。
三、课程内容
本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与兴趣爱好,立足校本,开发乡土教育资源,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拟定以下活动参考主题:
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1.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2.组建活动小组;
3.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的具体过程、任务分工、保证条件等)
这一阶段的活动流程一般是:
(1)激发兴趣,产生主题
(2)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并归纳指导。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A.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小组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5)实践活动方法的指导
(6)强调注意事项
这一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主题的选择:主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宜过大,要小、近、实,具有可操作性。
2.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制作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或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流程一般是:
(1)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3)实践过程的指导
(4)交流阶段成果,指导完善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问题:
1.跟踪指导
2.关注进程
3.指导方法
4.随时调整
5.注意安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篇2
一、实验研究目标
三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学期围绕“美化校园”主题,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绿化。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理解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关系,培养对自然的关怀和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独立于周围生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合作、分享、主动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实验研究内容
(一)课程的特点
1、通过“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情感、能力、认知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校内外设置绿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从事各种调查活动,实现校内外紧密融合,强调语文、数学、自然、艺术、劳动的渗透与融合。
运用调查、研究、观察、积累等多种方法和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调研报告、实际种植、规划设计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体验,培养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开展有计划、有效果的实践活动。
3、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本学期“校园绿化”的综合实践分为三个方面:
1、专题研究:本学期开展了两次专题研究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实践,在老师的帮助下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校园绿化研究课题。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去花圃进行实地考察和行动研究,小组合作。
2、操作实践:
春天来了,调查适合野外种植的花木,买花种在学校、户外、花坛,定期养护。
2、学生们相互配合,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为绿地设计花园,选择一两套较好的花园设计图纸,根据图纸现场种植花园。
3、植树节前后组织一次植树活动。
4、在合作小组或班级之间开展盆花种植比赛。
5、对市场上的热销花木进行调查,对热销花木的名称、原因、养护方法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三)课程实施
1、课时:
周二安排在周四下午的第一和第二节课。
2、类别类型:
(1)方案设计型——学生在学习简单的园艺知识和艺术图案知识后,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花坛设计和校园绿化总体规划设计,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设计、民主交流。
(2)知识普及——鼓励学生上网,从图书馆学习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并关注学生自主建构和应用知识普及的意义。
(3)实践活动型——组织参观,实操种植花草,开展园林养护等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体验、感悟和探究。
(4)研讨班——举办校园绿化专题研讨班,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在自主或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民主的讨论。
(5)成果——交流——不仅是物化成果的交流,也是失败过程中成功经验教训的交流。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成功过程的经验和失败过程的教训是比综合实践活动后的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6)论文答辩式——要鼓励学生组成“专家组”,对学生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进行提问和答辩,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思维能力和自信心是让学生体验“防御”过程的最终目的。
3、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研究组,校长为实验研究组组长。
三年级班主任和综合实践老师,自然、劳动、音乐、美术、科技、体育为项目组成员。
4、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部分: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
重点是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水平。评价标准应为“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校园绿化”综合实践中的各项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即以学生现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突出学习过程的意识、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思维和方法。
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应用评价方法的前提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和“咨询讨论评价”等方法。教师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的活动是令人满意的还是需要改进的。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让学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验和进步的喜悦。文件封面中收集的数据如下:
(1)学生成绩:标本、校园绿化规划设计图纸、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等。
(2)获奖证书:
(3)各种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重新学习不满意的其他评价,直到得到满意的其他评价。教师评价应由学校管理和学生评价两部分组成。
实施实验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1、一月,九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花卉种植基地。
老师有一节关于花坛设计的课。
做好组织工作。
2、十月
学生花坛设计图。
学生们种植盆栽花卉。
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优秀园林设计图的评价。
开展花卉种植比赛。
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题目。
在学生中开展教师评价。
3、十一月
设计研究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学习。
写一份研究报告。
室内种植和定期养护。
在学生中开展教师评价。
4、四月,十二月
植物知识测验。
花卉市场热销花木调查(热销花木名称、热销原因及养护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确立一个研究课题。
做好两个活动的组织工作。
在学生中开展教师评价。
5、五月,一月
在导师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综合性实践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
整理材料袋,做好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在这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对学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我们计划以“生存教育”为主题,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在实施过程中,要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注重“过程”,倡导“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二、总体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积极心态。
2、知识目标:了解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询问方法的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加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4、过程目标:掌握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研究和探索、实验演示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塑造和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主动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怀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懂得认识、欣赏、尊重、珍惜生命。
三、主要任务:
1、构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和拓展,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在学校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舞台。
3、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多个备选题目,每节课选一个进行学习,注意活动过程中的数据积累,期末整理数据。
5、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指导每个班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应积极配合数学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资源和社区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学校特色。
四、课程内容框架:
本学期初,我校将紧紧围绕“生存教育”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各年级老师会根据学校计划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然后认真制定“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如下:每月定一个主题,每个级部围绕这个主题分别制定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九月份: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年级)1、指导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关于佳节思亲的文章。
2、指导学生交流收集的思亲方面的诗歌,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课后收集描写秋景的古诗,在班级内召开诗歌朗诵会。
(四年级)1、关于思乡的诗歌朗诵会。
2、中国传统节日由来故事会。
3、诗歌赏析《但愿人长久》、《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年级)1、带领学生到电脑室上网收集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歌、文章等。
2、指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的资料汇编成册。
4、举行资料展览会。
(六年级)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收集有关“思念”的诗句,开展赛诗会。
3、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
十月份:谁不说咱家乡好
(三年级)1、阅读有关家乡的.文章。
2、收集关于思乡的古诗。]
3、唱一唱自己的家乡。
4、写一写你心目中家乡的样子。
(四年级)1、收集常州名胜古迹资料。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介绍常州名人。
4、制作小报。
(五年级)1、介绍家乡著名景点。
2、说说家乡的历史名人。
3、夸夸家乡的土特产。
4、展望家乡的未来。
(六年级)1、了解常州的历史和风土民情。
2、开展实践活动,游览常州名胜古迹。
3、小练笔或当小记者介绍家乡著名的景点。
十一月份:感恩
(三年级)1、收集关于感恩节的知识,包括来源、风俗等。
2、制作感恩节贺卡,说说最想感激谁,为什么、
3、课后收集感恩节的诗歌,开展诗歌交流会。
4、根据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个场景,排演小品。
(四年级)1、名文诵读。
2、收集父母对你爱的点滴进行交流。
3、照片里的故事。
4、制作感恩卡。
(五年级)1、(照片展)回忆长大的点滴,感恩父母。
2、(出示奖状或作业本)回想成长的足迹,感恩老师。
3、感恩生活中给过你帮助的陌生人。
4、欣赏绚丽的大自然,感恩自然。
(六年级)1、为父母做一件事。
2、唱一首歌献给父母。
3、给父母写一封信。
4、开展一次与父母同乐的活动。
十二月份:北小骄傲
(三年级)1、说北小――说一说我们的学校。
2、写北小――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北小。
3、画北小――挑一处最美的地方画下来。
4、为北小设计一张名片。
(四年级)1、收集班级中为北小添彩的人事,作采访。
2、班级中评选“北小骄傲”候选人。
3、演讲:我是光荣的北小人。
(五年级)1、网上浏览中央电视台的相关“骄傲”评选,确立评选方向。
2、交流自己心目中的骄傲人物,并准备采访他。
3、为“骄傲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
4、评选出班级里的十大骄傲人物。
(六年级)1、收集身边“感动”的故事。
2、开展一次“感动”的故事会。
3、写一篇专访:令你骄傲的北小人。
4、为北小做一件感动的事。
一月份:展望XX年(迎新春)
(三年级)1、为“展望XX年”为主题制作迎新年贺卡。
2、开展“珍惜时光,好好读书”演讲会。
3、上网浏览“孙中山先生”图片与故事。
4、收集并讲英雄故事。
(四年级)1、收集春联,背春联(网络)。
2、交流春联,学写春联。
3、了解天南地北的过春节的习俗(网络)。
4、介绍一种春节习俗,作一次图片展览。
(五年级)1、小结自己XX最骄傲和最失落的一件事。
2、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新春寄语
3、仿写一段新春寄语,制作新春贺卡。
4、许下新春愿望,然后发到班级网页上,学生之间相互留言祝福。
(六年级)1、新春寄语(班级主页)
2、我的XX故事会。
3、制作新春贺卡。
三、关于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评价应有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教师、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价、鉴定。
(二)学生评价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学习态度。学生对活动的投入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能否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作好每次的记录并认真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设想等。
2、能力和方法。在活动的开展中,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表达等基本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提高。在活动中,有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和一些研究的方法。如资料查阅、实地观察、调查的运用、材料的整理、数据处理等。
3、品质发展。在研究中,学生是否培养了合作精神及虚心听取意见,乐于助人、自觉主动等品质。
4、研究成果。学生在研究一个阶段后,有没有如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活动等展示型的研究成果。
(三)教师评价要求
在综合实践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
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测评:
1、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2、组织、管理协调与应变的能力;
3、探索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4、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评价的方式
评价形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主要有教学实录、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展示、评比等。
在每个学期末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标兵”评选,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任洁(校长)
副组长:刘参、金淑文、
成员:余华琴、黄春梅、汤路、王玉华、秦燕、董瑞倩、李燕萍
2、管理网络
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各班级
3、各部门实施计划(在学校总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自行制定具有年级特色的活动方案)
4、课时安排
我们按教育局规定,合理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二课时,用于研究性学习每周一课时,一学期研究性学习20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并可与少先队,班组活动有机结合,充分保证基本教学时间的落实,发挥该课程的效益。
5、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
6、尽可能多的组织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