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2025/08/30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19世纪的伟人海伦·凯勒的著作,几乎包含了她生活的全过程,而且这本书受到了很多作家的好评,还被称为“史上最伟大女人的著作”。海伦·凯勒很小的时候就因为一场大病致聋、失明,对于她的身世,很多人都认为很不幸,但也就是这种环境,激发了海伦·凯勒的奋斗精神。她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通常,别人只要做10分钟的事她却要做1小时,这样她就要比别人更努力,所以,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请来了莎莉文老师来教导她。莎莉文老师教她知识,是除母亲以外的第一个启蒙教师。也正是知识带领海伦·凯勒走出黑暗,让她从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在她不断的努力下,她竟然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还获得了博士学位,令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她可以做到呢?就在于两个字:勤奋。

是啊,勤奋,多么美妙的字眼,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只有做事勤奋才能取得好结果,勤奋是做事成功的根本,当然也是要认真仔细加上勤奋才能做得更好,不然的话再勤奋也是白搭。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那种在困难中不低头,勇于去尝试的精神,碰到困难不能退缩,要迎难而上,争取克服一切困难。当然,失败了也不能气馁,要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海伦凯勒不仅百折不挠,还懂得关心身边的人,梦想建设一座座盲人学院,成立种种盲人基金,我们也应该关心身边的同学。现在的生活中,很多同学的`心眼比较小,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争吵,我觉得这非常不好,希望大家能够遵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原则,不要因为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要多为身边的人着想,多去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令我感触深刻,希望你也去细细品读,还会发现更多的对你有用的东西呢!!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2

都数不清这是我的几次读这本书了,每每翻阅它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悸动。虽然读的次数很多,但我对它还是爱不释手。我喜欢它——《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记得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作者——海伦。凯勒,是在小学的课文中。那是一篇关于她成长的文章,虽然当时我还小,但却深深地被她身上那种坚强与朝气所折服。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的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哦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凯勒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善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我觉得也是。记得海伦。凯勒曾说过“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是的,她的心是自由的。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第三天,我将在日常世界中度过,所以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一个身体残缺的人尚能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正常人呢?我们,虽然没有海伦。凯勒那般博大的、充满爱心的心,但是我们却和她一样,同样对生活和生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平凡而感恩的心!

我们感谢自然,因为是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感谢树林,因为是它们为我们遮蔽风雨;我们感谢花朵,因为是它们芬芳了我们的世界;我们还要感谢动物,因为是它们和我们共同构筑了丰富多彩的地球村。

我们的生命中,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态,都在无时无刻地上演着物是人非,悲欢离合。然而,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不论我们与他们是近是远,不论我们与他们是亲是疏,不论我们与他们是经历的是欢乐还是离愁,不论我们与他们是朋友还是冤家还是对手亦或是仇敌,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抱有感恩之心。因为正是他们丰富了我们枯燥的人生旅途,因为正是他们装点了我们美丽的人生画卷。

感恩的心,你有,我有,他有,她有。让我们在感恩中成长,在感恩中学会如何去爱,在感恩中学会什么叫承担,什么叫责任。

其实,感恩,并不是纸上谈兵,而应该是付诸行动。任何的计划与说法都不如实际行动来得迅速!感恩其实很简单!当父母劳累时,献上一杯茶,这是一种感恩;当老师双手塞满东西无法开门时,上前一步把门打开,这是一种感恩;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去帮助和开导他、她,这也是一种感恩。感恩,无处不在,感恩就融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肯发现。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们在感恩中成长。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3

清楚记得暑假午睡的时候,明明已经醒来,身体却怎么也动不了。说不出话、睁不开眼睛、动不了手指。这让我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中,惊慌失措。我想尖叫!

虽然过程只有十几秒钟,且多数恐惧是因为动弹不了,却让我体会了海伦口不能言,目不能观的无声又黑暗的世界。我能理解早期的海伦因为身体的残疾,而野蛮、任性、暴躁的行为,那样的一个孩子在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深深的恐惧着,她需要发泄!还好,安妮.莎利文老师出现了,她用正确的方法,教她学会了爱,带她接触世界。

没有人不承认海伦是个传奇,海伦的一生是在无声的黑暗中度过这无疑是悲惨的。 可她的一生又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莎利文老师、马克吐温先生、郝博士(一些人物跟距出场顺序后写)那些许许多多帮助过她的人。她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学会了盲文,学会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与德语;后来,她还学会了唇语和说话,并上台演讲。她成为了一名优秀作家,并对盲人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海伦的成功离不开那些帮助她的人,更离不开她的勤奋努力与坚强不懈,因为梦魇太过真实深刻,我时常在想那样的梦境如果成真了,如果真的不能动了我该怎么办?我回答:那不如死了吧!是的我做不到,我没有坚强的心理和勤奋的态度,我会选择逃避。就是现在,大概也是如此。

但读了这本书我还是有重大领悟的,海伦的努力勤奋它像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里,改观了我的生活态度。虽然努力勤奋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碌碌无为更是浪费青春与生命,我应该珍惜时间与身体,不浪费生命给予的感观、情感,用语言表达对亲人的爱,用双手拥抱爱人,用眼睛阅读书海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用身体去运动挥汗与雨体会运动带来的健康与乐趣;用身心亲近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美好风光。

还有感恩、珍惜。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4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最著名的一篇散文,写成与1933年,最早发布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后被译为许多文字,很多国家把它收录在大、中、小学教材里。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爱的摇篮》中的一段:我爱它胜过任何会眨眼会说话的洋娃娃。我常常把她放在摇篮里,学着母亲的样子去安抚它。有一天,我发现妹妹正舒舒服服地睡在摇篮里。那时,我正在嫉妒她夺走了母爱,又怎么能够容忍她睡在我心爱的“南希”的摇篮里呢?我不禁勃然大怒,愤怒冲过去,用力把摇篮推翻。要不是母亲即使赶来接住,妹妹恐怕会被摔死的。这时我一又盲又聋处于双重孤独中,当然不能领略亲热的语言和怜爱的行为以及伙伴之间所产生的感情。后来,我受了教育,享受了人类的幸福,我和妹妹米珠丽之间变得心心相印,每天我们都手拉着手到处游玩,尽管她看不懂我的手语,我也听不到她牙牙的童音。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感受的海伦以前特别被母亲宠爱着,但是在她妹妹米珠丽加入到了这个家庭中来,海伦的心就开始不平静起来满怀嫉妒。她坐在母亲的腿上,占去了海伦的位置,母亲的时间和对海伦的关心似乎也都被米珠丽夺走了,后来发生的这一件事,使海伦觉得不仅是母亲的爱受到分割,而且是对海伦的一种极大的侮辱,但是海伦受了教育之后,不得不处处让着妹妹。

在这本书中海伦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望、珍视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切关爱;并同时规劝身体健全的人们,应该珍惜现价所拥有的一切,关爱人生关爱他人。“我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海伦在87年的无光无声的岁月中,将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自己的太阳,将别人儿中的音乐当作自己的乐曲,将别人唇边的微笑当作自己的欢乐。面对命运对她的不公平,他回报社会的是大公无私的爱心。

想到海伦的一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明天就要失明那样利用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