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好朋友》
微文呈现整理的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好朋友》(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好朋友》 篇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和图片大胆联想,尝试为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寻找相关联系,发散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
2、让幼儿能用比较完整的语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活动准备五个花瓣的花。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我的好朋友》,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及理由。
提问:小朋友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为什么他是你的好朋友?(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用句子:我和××是好朋友,因为我们会一起做游戏等等,所以我们是好朋友
(二)基本部分《花的好朋友》
1、出示花,请幼儿帮花找朋友。
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客人,你们看看是谁(花)。小花花今天来到我们班上,想请小朋友帮助它找好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以后呢,这朵花他会变美哦。
2、幼儿自由想象,用完整的语句大胆讲述。(幼儿自由举手回答,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讲述。如我帮花找小草做好朋友,因为花的旁边总有小草的陪伴,所以他们是好朋友。)
教师小结:你们帮花找了那么多的朋友,有的是帮助花生长的朋友,像泥土、水、阳光。还有是和花儿做朋友的,像小草。花儿找了那么多的朋友以后变得美丽又开心啦。它说谢谢你们帮他找了那么多的朋友。
(三)结束部分(好朋友)
1、今天,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一张小图片。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等下老师请你们就每人拿一张图片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然后看看你拿的是什么,还可以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互相看看说说你拿的是什么?提醒幼儿每人只能拿一块。
2、幼儿拿图片。
师:你们拿到了图片看看自己的事什么,再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的是什么。(教师巡视一下)3、介绍自己拿到的小图片。
教师请幼儿介绍自己拿的小图片是什么?幼儿从左往右一个一个的说。我的图片上是"一盆花、一个树子等"引导幼儿用量词介绍。并提醒小朋友注意听别人图片上的是什么?
4、游戏:找朋友
下面老师要请大家玩一个游戏,要为你的小图片去找一个好朋友。找好了以后好朋友要手拉手(自己想办法),好了以后要放在我的桌子上,幼儿自由为小图片找朋友。提醒幼儿找好了以后要说出理由,为什么它和它是好朋友。教师巡回指导。
5、介绍好朋友请幼儿介绍和谁找到好朋友了,为什么你帮他们做好朋友。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介绍讲述:如我帮一个雨子和一片雪花做好朋友,因为下雨了,学会就会融化,所以他们是好朋友。你们同意吗?教师小结:今天你们为图片上的实物找到了朋友,你们真棒。他们能做朋友有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地方、有的是因为他们相互需要、也有的是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朋友。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好朋友》 篇2
目标:
1.能初步用排比方式创编儿歌,体现对标志的认识。
2.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尝试共同创编儿歌,体验创编儿歌的乐趣。
准备:
1.幼儿对各种标志颜色和作用有了了解。
2.标志卡片。
3.纸、笔。
过程:
1.巩固对标志的了解。
出示标志卡片,说说标志卡片的颜色和含义,进一步知道标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创编儿歌。
a.教师念儿歌上半部,激发幼儿创编下半部的愿望。
妈妈告诉我:标志是我们的好朋友。
它虽然不会说话。
却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地方?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标志,真能有这么神奇吗?
b.幼儿集体创编儿歌。
c.启发幼儿从标志的颜色、作用入手来创编儿歌。
d.从一方面入手(如:黄色的标志是警告……),共同来创编。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好朋友》 篇3
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后,幼儿的学习欲望不断增强,为了更好地凸显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都能获得新经验,我关注到大班《学习活动》“我们的城市”主题中“寄信”的素材点。通过分析,我发现虽然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多元,但是“信”作为传统的交流工具却有它特有的内涵,其中包含了许多可供挖掘的教育元素,可以帮助幼儿提升阅读、思维、交往等多种能力。经过对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现状的梳理后,我借助前期绘本《寄给蛤蟆的信》的教学,引申出“好朋友的来信”这一学习活动,让幼儿利用原有生活经验,尝试阅读三封不同类型的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信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目标
1.尝试阅读三封不同类型(文字、图夹文、图片和数字)的信,发现内容之间的关联,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初步感受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同伴间写信和读信的快乐。
活动准备
活动前听过故事《寄给蛤蟆的信》、课件、用A3纸塑封好的三封展开的信(文字、图夹文、图片和数字)。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引出话题
1.(出示故事课件,见图1,帮助幼儿回忆情节)我们曾经听过一个关于“信”的故事,还记得吗?故事里谁给蛤蟆写信?信里青蛙对蛤蟆说了
2.小结:青蛙用写信的方式向蛤蟆传递了一份真情,蛤蟆读了信以后感到有朋友关心自己真是太幸福啦!
3.过渡:瞧,这是谁的信?青蛙收到的三封信里分别会写些什么呢?
二、分组读信,理解内容
1.出示三封信(见图2),提出分组读信的要求:四人一组合作读信。
2.思考:青蛙收到谁写来的信,信里说了什么?
3.幼儿分组合作阅读理解信的内容,教师巡视引导。
三、分享交流,集体读信(根据幼儿的选择确定先读哪封信)
1.出示文字的信(见图3):
(1)关键提问:好久不见是什么意思?蛤蟆在信中告诉青蛙一些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到哪里去,怎么样去?公园里除了可以放风筝,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亲爱的青蛙:
好久不见,我很想你。
6月1日儿童节的上午,我们乘地铁到公园去放风筝……
你的朋友蛤蟆
(2)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读信。
重点关注:好久不见、乘地铁、放风筝。
2.出示图夹文的信(见图4):
(1)关键提问:这封信里说了什么?蛤蟆和青蛙到哪里去了?什么时候去的?除了去东方明珠、中国馆,还可以去哪里玩?
(2)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和表达。
重点关注: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3.出示图片和数字组成的信(见图5):
关键提问:图片和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根据这些提示你能读懂信吗?蛤蟆想用这封信告诉青蛙什么事情?什么是化装舞会?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蛤蟆准备化装成谁?这个问号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青蛙你会带什么呢?
重点关注:什么是化装舞会,问号表示什么意思。
4.总结归纳:
(1)关键提问:这三封信之间有关系吗?信的内容之间有联系吗?信中说哪件事情要先做呢?你会写信吗?你觉得写哪封信最难?
(2)小结:蛤蟆写了三封不同内容的信,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图片和文字,还有的用图片和数字。
(3)能不能把三封信的内容组合写成一封信?
四、延伸
1.出示三封信组合后写成的一封信,教师示范读信。
2.小结:蛤蟆期盼着过“六一儿童节”,他想邀请好朋友青蛙一起过节,所以他写信把儿童节一整天的安排告诉青蛙。好朋友之间除了可以打电话、通过网络沟通,还可以用写信的方法传递心意。
3.幼儿人手一份由三封信组合后写成的信,尝试看信、读信,巩固读信的相关经验。
反思
这是一个原创的教材内容,在前期反复分析和调整中不断完善,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一、选准素材点,合理创编,贴近幼儿生活
选择这一素材点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我们的城市”主题下有关于“寄信”的相关认知点,因此借助了绘本《寄给蛤蟆的信》开展教学。虽然现在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发达,但是“信”作为传统的交流工具有其特殊的内涵,因此在大班幼儿临近毕业前以“好朋友的来信”为题开展学习活动,目的是引发幼儿对信的关注,对用不同形式写信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写信的愿望。活动开始部分师幼共同回忆,让幼儿再次巩固了对信的认知,为接下来的读信活动作好了铺垫。由于幼儿有前期对信的简单经验,因此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表现积极。活动中三封信展现的预设内容“去公园放风筝”“游东方明珠、中国馆”和“参加化装舞会”也都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幼儿在读信中能更好地结合自身感受表达想法。
二、目标具体明确,过程落实积极有效
本次活动目标直接指向尝试阅读三封不同类型的信,引导幼儿发现三封信的不同。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绘本故事导入到分组读信,再到集体阅读理解,不同的形式让幼儿在彼此互动交流(个别读信、小组读信、集体读信)中更好地理解信的内容,过程中还注重渗透“幼小衔接”的相关内容。如提问中不断出现“你能读懂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等开放性的问题,以教会幼儿正确观察、描述的学习方法,通过不同的读信方式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做好积极准备。
三、关注幼儿的表现,随机调控把握分寸
活动中我通过提问和追问帮助幼儿理解信的内容,并随机做好调整。如幼儿分组阅读三封信的时候,我在第一时间发现幼儿在阅读文字的信时并没有感觉很难,幼儿的阅读能力比我想象得好很多。倒是幼儿阅读“图夹文”的信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及时调整集体读信的环节,调整提问顺序,将幼儿阅读较困难的图夹文的信留到最后一起讨论,这样的调整使课堂中教师推进的“序”更为清晰,在递进中逐渐给幼儿搭建学习的平台,使他们能获得能力的提升。另外,幼儿读信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幼儿不会准确用“你、我”来称呼蛤蟆和青蛙,我立刻调整方法,用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人称代词。整个活动中我既关注全体幼儿,还注意让每个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及时给予回应并做好归纳和提升。
四、多媒体利用恰到好处,使幼儿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活动中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增色不少。多媒体能及时放大信,使幼儿更清晰地观察画面,表达各自的想法。如点击放大“好久不见”四个字,让幼儿在认字的同时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对他们以后学习写信有一定的帮助。另外,用多媒体呈现不同类型的信,使信富有色彩和动感,能有效支持幼儿良好的学习状态,不断给幼儿以新鲜感。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好朋友》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书中两两相关物体的“朋友”关系,初步感知文字与物体的关系。
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并进行简单的仿编。
3感知体验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活动材料:
1、贴绒图片:水壶、水杯;桌子、椅子;锁;钥匙;雨伞、雨鞋;鸟笼、鸟。
2、幼儿用 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实物匹配。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说说:黑板上有什么?想想: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启发幼儿将相干的图片放置一起。
2、引导幼儿阅读图书。
用实物投影仪将幼儿用书放大,教师边讲画面内容边指着画面的汉字。提问:水壶的朋友是谁?水壶对水杯说什么?水杯说什么?然后带领幼儿完整阅读画面上的文字,按此方式带领幼儿阅读,最后,指着鸟说:鸟和鸟笼是好朋友吗?为什么?小鸟的好朋友是谁?小鸟为什么说蓝天是它的好朋友?还有谁是它的好朋友?
3、教师带领幼儿逐页地阅读画面,采用分角色对话的形式完整地读。
教师可安排幼儿对话,教师讲独白语言,与幼儿一起完整地阅读图书。通过重复讲述:“我们是一对好朋友”,“对”,这些反复出现的句自再加深幼儿对阅读活动趣。
4、运用已有经验,创编新的相干事物,扩展图书的内容。
教师除了书上的好朋友外,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好朋友?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例如:碗和筷子;铅笔和铅笔盒,裤子和上衣等。带领幼儿用书中的格式完整地纺编句子。
5、音乐游戏:找朋友
音乐起,幼儿随着音乐表演邀请“找朋友”,感知体验找到好朋友的快乐。
重点:感知理解书中两两相关物体的“朋友”关系,初步感知文字与物体的关系。
难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并进行简单的仿编。
过程反思:通过观察食物,幼儿很快能够理解两两相关物体的朋友关系,通过已有经验进行创编时,有些小朋友非常的聪明,如:易旭小朋友说:“冰淇淋和冰箱是好朋友”又如“太阳能和屋顶是好朋友”等等,说明小朋友平时观察挺仔细的,能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活动中来进行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