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

2025/08/30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 篇1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XXX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 篇2

近日,中国首部深度探索家庭情感教育的实拍电影《镜子》在央视-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儿童被强行送入训练营的故事,让人感触良多。作者既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教育相关职业,所以这篇文章只是给大家展示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女儿六岁半,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首先,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用舌头吵架,这样会让孩子感到恐惧、自卑甚至厌恶。不仅会疏远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还会导致同龄人之间的极端行为。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孩子的第一步。家庭成员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用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第二,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非常重要

女儿3岁上幼儿园,进入正规教育体系。我们应该为她的人生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每一点上培养她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摆脱当代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普遍问题。比如给她讲“孔融做梨”的故事,并付诸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老爱幼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一件幸福的事,让她知道自己应该帮助别人;和朋友玩的时候要谦虚等等。在业余时间,我经常和女儿玩游戏。我说了最后一句:“姐姐摔倒了。”女儿甚至说:“我马上扶她起来。”.享受它。

第三,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成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儿童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是否重视,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有些父母很期待成龙。他们不断增加学习压力,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却忘记了自己的好行为好习惯,放任自流。我觉得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特别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既能培养他们的工作习惯和勤劳的道德,又能培养他们独立、负责、自信、意志力等良好的品质和能力。所以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包装玩具、穿衣、洗手帕、洗袜子、铺床等。当然,孩子往往工作做不好,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评判。只要孩子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孩子们付出很多努力。

第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点轻松。学习后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天晚上花半小时散步、慢跑,利用这段时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经常和孩子交谈,随时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开拓进取,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对比他们的现在和过去,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发现。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花和果实,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收获。所以,我真心希望父母播下美好、善良、友好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好的花朵在孩子们心中绽放。不要让“盼成龙”的心理成为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松学会。相信金子总会发光!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 篇3

值此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法律频道出品、鲁和范永东导演的纪录片《镜子》在200多部提名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进入纪录片单元角逐最佳中国故事片奖的最后阶段。此前,《镜子》的创作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了老师、学生、家长的热议。

纪录片《镜子》讲述了三个家庭因为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故事。——家长别无选择,只能送孩子去专门的学校“改造”,却意外的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动心灵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穿衣;以古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有专家评论说“《镜子》是中医,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活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讲述的是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它的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爱情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哪?未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都贯穿了影片。鲁说,纪录片不仅要讲故事,还要“选”。《镜子》选择代际情感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说:“我们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需要给家长接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还想讨论一下人的精神建设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或精神问题的线索。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希望这条线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的关键。”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 篇4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