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案

2025/08/31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学语文《猫》优秀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案 篇1

一、图片导入

各位同学,你们好!这天很高兴能够在那里和大家一齐学习。我也对同学们为这天这节课所做的预习表示感谢。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杨,我的最大爱好是看动漫,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大家,在你们看的动漫里面,有没有以猫为原型的形象?……听了大家所说的这些形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对我影响很深的动漫形象,请看大屏幕(展示动漫形象图片),不明白你们是否认识?

我们认识了动漫形象中的猫,那么,我们再一齐来看下现实生活中的猫。这只小猫很可爱吧!正是因为小猫的可爱,所以很多人都喂养过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养过几只小猫,而且在养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看他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二、分享台

知识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分享的。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状况,请三位同学上来和我们一齐分享一下他们的成果。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为画横线的字写上拼音。

(学生为字注音)

正音,对错误的字词做强调。

齐读词语。

三、跳读斋

离开分享台,进入跳读斋。

跳读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并且用笔勾画出重要资料。

大家对课文有了必须的理解,那么请快速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第三次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做铺垫、比较、衬托

2、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3、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职责在“我”,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是的,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是最难过的,那么我们一齐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件,看看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难过。齐读第15—34段,完成下面的案例分析:

1、案发现场状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个性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事实真相

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四、品读轩

事情的真相让作者陷入了自责之中。那么在这个部分中,哪些语段或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呢?请把它找出来,体会一下“我”的感情。

学生自读

点评,分析作者的感情

齐读

五、探究园

案件我们已经将它分析好了,“我”也为自己的过失做出了忏悔,那么“我”所收获的感悟究竟是什么?请大家为文中的“我”做好结案陈词:

本文透过对的叙述,

表达了之情。

也透过“芙蓉鸟事件”,

以血的教训告诉我们。

六、练笔坊

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不仅仅想到了自己在刚刚教书的时候……(自我案例)

谁都有可能误会别人,或者是被别人误会。你是否也因为别人的偏见而受过误解?

七、寄语厅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要告诉大家: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不要存有偏见和私心,要宽容。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案 篇2

一、导入

直入课文内容,谈话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十多位学生回答了问题,在回答问题中我强调不能说前面的同学说过的内容。

同学们纷纷说了三只猫的来历,性格,外貌特点,结局,隔壁周丫头的冷漠,第三只猫的冤屈,等等。

二、补漏

在学生谈他们所知的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缺漏补充梳理三只猫的家庭地位。第一只猫很受喜爱,第二只猫更受喜爱,第三只猫若有若无,不受喜欢。

第三只猫在家中的地位为其后文被妄下断语冤枉吃了芙蓉鸟也埋下了伏笔。

三、重点品读第三只猫片段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抓住这个句子,以从后往回读的方法,步步探究。追根溯源,探究第三只猫的命运的悲苦,遭遇的不公。

永不养猫是从什么事起的?(三猫死后)

三猫怎么死的?

谁害死的?

作者为何打它?

作者斩钉截铁地断定“一定是猫吃了鸟”的依据有哪些?

猫不会说话,被打了只能悲楚地叫一声“喵呜”便逃跑了。请你帮猫把“喵呜”的内容说出来,它可能会说什么?

假如养一猫二猫时也养了芙蓉鸟,芙蓉鸟被它们吃了,这家人可能会怎么做?

这家人为何不喜欢三猫?(来历不明,无娘家,长得丑,不活泼,忧郁……)

这只捡回来的猫被打后为何不远走高飞,而是爬上隔壁家的屋瓦上?

四、梳理作者三只猫亡失后的情感变化

第一只猫死后:酸辛

第二只猫丢失后: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死后:最难过,良心受伤,永无弥补过失的机会,自责,忏悔

假如你是作者,你想对这只猫说些什么?(要求写出来)

五、总结,文章思想感情

反思:

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这是一只命运悲惨的猫,这是一个充满悔意的作者,这是一篇令人感到悲伤和遗憾的文章。可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出乎意料的活跃,出乎意料的情绪高涨,在分析第三只猫的悲惨不公命运的时候,学生们似乎没有一点点悲伤的感触,他们声音大,争着回答问题,在创设情境的说话环节,他们甚至更欢。我一边上课一边在反问自己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是不是哪些更重要的东西没挖掘到。这个问题至今我还搞不明白,我还得继续反思。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共两课时。《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说,文本围绕“养猫”这一中心,讲述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我家永不养猫”。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三只猫不同的外貌、性情及家中的地位等;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样貌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解读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尤其是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导学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由小学课文《燕子》片段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郑振铎,引导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点记住文学常识;

3.借助导学题卡,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一;

(设计意图:继续联系默读课文,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4.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前两次养猫的经历并汇报;

5.通过表格,不难看出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更受宠爱,而它的失踪案也给“我”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请学生细读第二只猫的部分,还原“猫失踪案”的预兆、经过和结局。

6.学生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如果你是“猫失踪案”的嫌疑人、目击者或受害者之一,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从其中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作者的情感。)

7.“猫失踪案”之后,“我家”为什么很久不养猫?

三、深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二;

2.第三只猫的结局依然是一桩惨案,当芙蓉鸟惨死笼中的时候,家里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请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表格二分析:在芙蓉鸟惨案中,家里人都把矛头一致指向第三只猫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并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请学生细读第三只猫的部分,找出“芙蓉鸟惨案”之后,“我”的三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探究。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对第三只猫逐步加深的内疚、忏悔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6.随着三只猫的离去,作者对猫的感情逐层递进。作者借着写猫,更阐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师播放公益视频《再也不回来的乞丐》,帮助学生理解。

四、小结

我们借助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养猫的三次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教师锻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练习完整地表达观点。)

【板书设计】

郑振铎

第一只伤心、安慰

第二只难过、气愤

第三只愤愤-内疚-悔恨

得猫-养猫-失猫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本课教师多次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中,让学生反复读文。从带着问题默读、精读到有感情地齐读,使学生充分从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

2.坚持“一课一得”,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每节课都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如抓住5要点记住文学常识、利用表格对文章进行情节梳理和对比,让学生在今后的读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同时,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

1.对本文精彩的描写手法,没能进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

郑振铎先生擅长以简练、精准的语言和修辞对动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对三只猫的不同描写也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能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仿写,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意。

2.教师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学生回答问题能力锻炼不足。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过于零散,提问频繁,这种方式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完整表述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准、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还学要推敲。

3.学生读文时间太短,不能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感情。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没能给学生更多时间读文,也没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学生没有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耽误接下来部分的学习。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和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养过猫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对它的感受吗?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非常喜欢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老舍笔下的猫。

板书课题《猫》。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指名让学生读。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检查: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几只猫?主要从几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小、大既然小猫更可爱,我们先来学习描写小猫的这一部分内容。

2、出示自学指导(一):把作者喜欢小猫的句子画出来,注意读出感情。学生自学两分钟。

3、指名回答、板书。淘气

朗读指导“生气勃勃”和“天真可爱”。

过渡: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洋溢着淘气与生气,他长大以后又怎样的表现,下面自己学习长大了的猫。

4、出示自学指导(二):作者为什么说大花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也不理,它什么“都怕”,可又很“勇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学生自学四分钟。

三、检查交流,深入探究。

1、课文开头一句就告诉我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表现在哪几方面呢?听老师读课文。

课件展示:猫在睡觉,猫出去玩,猫等老鼠。

指名回答,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2、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课文用什么词语把猫的这些不同特点联系起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其中“说……,的确……可是……”加着重号,强调“可是”的作用,并且在读中体会。

3、说他古怪吧,可是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也谈不上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拟人、喜爱)

谁能用读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3、下面的内容又讲了猫怎么古怪,你觉得哪几句能概括自然段内容,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安排,用的什么表现手法等。

指名回答,板书。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怕、勇敢

4、指导感情朗读,注意停顿和语调。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板书,想一想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及时用彩笔加着重号。为什么作者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敢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出、胆子小要详细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喜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小淘气

老实、贪玩、尽职

大、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喜爱

怕、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