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5/08/31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王老师主要从数与代数的内结合教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够体会事物背后简单的规律,能用数表达这样的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的两个主题,学科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的认识与运算,从自然数-分数-小数,数的认识具有一致性,用计数单位贯通。自然数是十进位值计数原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和核心,是理解算理的基础,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应逐步理解十进位制计数原理,核心概念有,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10的产生是一个里程碑。从历史上追溯,商朝甲骨文就产生了十进制,产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进位制完全可以和中国的四大发明相媲美。

王老师从数的认识,从数的表达来看9比8大是量变,10比9大是质变,可见数的产生是有根源的,添一根捆起来的进位。再到100以内数的认识,10个十是一百,于是百位就产生了。小数的产生也有本质,通过测量身高活动,学生与老师的单位用米做单位,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一般情况下,量完之后,剩余的部分用米作单位,怎么精确表达身高?把1米分成10份,小数也是有历史可以追寻的,十进位制始于春秋战国,只要把个位确定了,个位后面的就是小数位了。《九章算术》第四章少广章中,开方的运算结果用十进分数表示,成为微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小数,小数最初是有限小数,到18至19世纪才开始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把小数的范围扩大到实数。这样小数就和整数统一起来,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左到右,单位越来越小,相邻两个单位是10倍关系,任意一个小数都是以10为基底的展开式。

分数的定义和运算是这样一个逻辑顺序,首先定义分数,然后定义两个分数的等与不等,在此基础上,再去推导两个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本源是真分数,1个饼用自然数1表示,以1个饼为单位,半个饼比一个饼小,无法用一个自然数表示,那么用两个自然数加一条线表示,感悟分数单位,比较1/2和的大小。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圆被平均分成2份或3份,孩子11到12岁是逻辑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理解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在同样单位下才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百分数就是穿了马甲的分数,这次《新课程标准》划分到统计里面,分母化100,只表示关系,不带单位。

运算整数、小数分数的一致性,乘除法运算是一致的,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本质上是推理,理解算理的算法就是推理,计算具有一致性,计数单位的重新分解与组合。通过学习,感受到数学逻辑思维之美,体味到数学的渊源流长。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这次有幸参加了xx市一中小学数学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标》的学习报告,而感到高兴。虽然是一天短暂的学习时间,但收获不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学习是我的幸运。这天的上午是由xx市教研员张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的目标和修订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做出详细的分析。下午是xx市教研员汤教授对数学课程标准新改编的一年级教材详细的做出了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觉得一天的学习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我经常问自己:真正熟悉课标吗?其实每次在学习的时候很了解,可是就是过后忘记了,不能把学到的新理念灵活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只有备课时,能熟悉本单元或本课时,所以总是很惭愧。8月8日在湘潭学习了一天,在8月23日这天我们教研组又一起学习课标,分析对比新旧课标的一些变化,理解了课标改变的意义。

我们组的每个数学都教师认真地阅读分析了课标,发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下面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与想法:基本技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还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了“双基”所要求的,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学中老师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还发现新课标比旧课标更理性些、数学教材的编排更完美些、数学教学更有层次些,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教材比旧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我想:无论是课标的修改还是教材的改编,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更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而课标的修改需要很多专家亲临一线的教学与研讨,只有这样修改的课标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

十年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习,不断的探讨,使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多次在教学中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引来了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我们始终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领悟教学精神,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教好书,培养好学生!才是我做为一名教师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本周几名师工作室组织我们观看了王永春的《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观看之后感触颇深有以下体会。

王永春教授给我们讲解了怎么贯彻和落实新课标,这次的新课标是在20xx版的基础上改革的,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核心素养目标提出了三会:第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第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第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次改革的特点就是让三个学段进行贯通,是用核心素养来进行贯通。这次改革的特点就是要强调用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用来经历和感悟知识。

本次改革强调数的认识具有一致性,从一年级开始,要让学生逐步感悟十进位制的计算原理,数是一个一个的大起来的,从零开始不断的加一,新的计数单位不断产生一致性,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发展性。运算的本质上是推理,理解算理的.算法就是推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结合几何直观,理解算理,会计算新的题目,培养了核心素养。要注意培养孩子思考自学、合作交流、健康乐学、创新实践,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来打到孩子们对数学的认识理解以及喜欢数学。不管是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给孩子同样的爱,同样的关怀,也许孩子在某一天就会突然的顿悟了,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智慧。

通过王永春教授的讲解感悟颇深,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能够结合新课程标准,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使自己不断的进步超越现在的自己。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前段时间教育部刚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20xx版),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我们一起通过线上学习。学习后让我更加体会到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也是所有学科共同的: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学科融合对于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

那么怎么来理解和表达核心素养?因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核心素养这件事情应该是从一到终老,每一个学习过数学人都应该具有的。还有一个就是阶段性,每一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有身体身心发展有关知识储备有关,与经验积累有关,因此这是最关键的核心素养的表述,应该有整体性,既有数学的特征,又有数学教育的特点,更具体的说具有学科的思维特征,就是定义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样就把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另外,什么是数学的眼光?为什么要观察?因为数学为人们提

供了一个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法,因此只具有了数学的这种观察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够直观的理解数学的知识及其背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引起数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那么什么是数学的思维,数学是如何思考现实世界,那么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法,通过这个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直到数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能够合乎情理的理解数学的.一些结论,能够探究现实世界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探究规律,能经历一个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理性精神。

因此我们现在把核心素养与数学的思想与数学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不不仅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也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语言承载的思想语言承载文化,也是一种语言的话,那么数学也能够存在这个思想承载着文化,因此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课程内容的结构与调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要整体备课,包括全年级的整体备课,包括全学段的整体备课,包括全校老师的整体备课。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

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