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目送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目送读后感 篇1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就挪不开脚步,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还能追什么呢?还能追回爸爸妈妈吗?甚至连他们的背影也不曾记得是什么模样。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然而就算我已经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经儿孙满堂,我也依旧是个孤单的孩子,在心灵的一隅,等待着目送的眼光,这样的我,才不会惧怕回头,这样的我,才敢一直往前。
我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没有飞过去的勇气,我现在发现,不是它没有勇气,而是沧海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 篇2
这几天读了一本书,其实反反复复看过好多遍了。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感触,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被誉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的三本“作业”。
《目送》写的应该是人生长河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其中作者和孩子、和父母、和朋友之间那种令人思考、感动的亲情、友情。
作者宋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她看着孩子一步步走进校园,有不舍、有欣慰。她有一双温柔的眼睛,慈爱地注视着孩子,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而当华安16岁,准备坐飞机到美国做交换生时,她送他到机场,是多么希望她的安安能回头看她一次,可是一次都没有。看到这里,一阵伤感,每一个做母亲的都会经历这种时刻吧。看着孩子的`背影,那种落寞、孤独的心情,孩子渐渐长大,只能选择放弃,放手。
对于父母,她细致入微的照料。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陪伴他们,爱他们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理当好好照顾,来回报父母的恩情。
作者在其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 篇3
在《目送》一书的七十三篇散文中,分别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写了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了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这是一本让我们思考"人生大问"的深情之作。
文中作者龙应台女士分别写了她与儿子离别时和她与父母离别时的场景,在这一次次的分别之中,父母往往是看着孩子的.背影远去的。从孩子小时候在分别时不断地回头,两人的视线隔空交会,显得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再到机场送别长大的孩子时,孩子头也不回地离开,前后的感情交错让这份亲情显得若有若无。到最后作者看着自己父亲的棺材,被慢慢地推入炉门,完成了作者为自己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作者以自己为例,讽刺了当今社会中父母与孩子的渐行渐远,孩子对父母的漠不关心等现象。
这一切引发了我的思考,小时候依赖着父母的小孩片刻不想分离,长大后这一份依赖,却因独立、因成熟而变得不存在了;而当孩子也当上父母时,才知道要珍惜、去守护,而不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地用“背影"离去过后,才想念年迈的父母,若是等到"最后一次目送"了,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直都是孩子长大,父母老去,慢慢地父母与孩子就没有了沟通,没有了交流,这使得这份亲情越来越淡、越来越淡,甚至让人视而不见。
也许父女母子、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 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读后感 篇5
《目送》中的龙应台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发现原先身边的人和事都已变了样。正如书名,她一路目送着儿子不复以往对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亲的逝去,她目送着母亲渐渐老去,而自己已经无法去改变什么。她目送着时间慢慢流去,最终只剩遗憾和后悔。看完整本书,始终被书中淡淡的语句和始终消散不去的苦涩味纠缠,我们何尝不是又一个龙应台。而很多个我们和她不同的是,我们还有时间能够也就应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后悔遗憾的.事。
对于这一点,我想,和我一样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没多久的人是同样感触良多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怎样离开过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父母操办,而当我们进入这样一个脱离了他们怀抱的环境中,就会发现,扫地拖地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对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这样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拥有多宝贵的财富。越是真心的人,我们越是会不在意地去伤害。
所以能够在还年轻的时候珍惜眼前人,在双方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大地真爱对方,不要目送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上前几步,牵起他们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爱去陪伴他们。
勿目送自己所爱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爱,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