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演讲稿
微文呈现整理的拖延症演讲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拖延症演讲稿 篇1
今天,我想和大家来说一说在现代社会中,十分普遍的一种“绝症”——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相信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下周要月考,英语单词还没有背熟,但还是不能翻开英语书好好地背单词,总想着“还有一个礼拜”、早着呢;或者语文要看的古文字词义还没记牢,明明手上没有什么事,宁可翻开小说看几眼,或者拿起手机玩一会儿游戏,都不愿意翻开课本。总要拖到最后几天、甚至最后一天才翻开书,嘴里念叨着“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一边后悔为什么没有提前复习。这样临时抱佛脚、很有可能被佛一脚踢开。考试结束之后,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下次考试一定要好好复习;然后呢?然后下一次还是被拖延症扯断了后腿。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对于这样的事我深有体会。就比如这次演讲,在半个月前我就开始想讲什么,但是总想着这周是男生讲,有一个周末的时间来准备,没有关系;或者就算这周是女生讲,但是轮不到我,还有时间。就这样一直拖拖拖,直到昨天我才决定,用自己血淋淋的教训,作为今天演讲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拖延症有多么严重的后果,那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一位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有一本书叫《战胜拖拉》,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方法,叫“逆向日程表”法。简单来说,就是从最终完成任务的那个日期算起,往前推,到哪一天该完成哪一阶段,一直逆推到当下。这样就不会没有紧迫感;同样,一个巨大的任务被分割成小部分,看起来也会轻松一些、人的畏难心理也会减轻。
还有一种方法被叫做“番茄工作法”,这个方法来源于一个番茄计时器,这个计时器每30分钟会报一次时。实验者在这30分钟内分配休息和工作的时间,每30分钟被称为一个“番茄时间”。经过很多次实验后,人们发现,25分钟工作和5分钟休息是比较合理、容易被人接受的;也可以让人专心工作、不被诱惑分散注意力。
那到现在,我的演讲也基本结束了。希望可以给大家、同样也是给自己一些克服拖延症的好的建议;也希望下次轮到我演讲时,别再准备得如此仓促。谢谢。
拖延症演讲稿 篇2
同学们好,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现代社会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绝症”——拖延症。
拖延症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即使预期到结果是有害的,也要推迟完成计划任务的行为。
我相信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下个星期的月考前,英语单词还没有背下来,但仍然不能打开英语书背诵单词,总觉得“还有一个星期”,时间还早;看到古汉字的意思还没有被记住,明明手上什么也没有,宁愿翻开小说看几眼,或者拿起手机玩一会儿游戏,也不愿翻开课本,总是拖到最后几天,甚至最后一天才打开书,嘴里说“太晚了太晚了”,同时后悔为什么不提前复习。考试结束后,痛下决心,下次考试一定要好好复习,然后下一次再次被拖延症耽误。
我对这类事情有很深的经验。例如,在这次演讲中,半个月前,我开始想说些什么,但总觉得这周是男生讲,还有一个周末可以准备,没关系,即使这周是女生讲,也不一定轮到自己,就这样一直被窝拖延,直到昨天才急急忙忙准备,这真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教训啊。
我们都知道拖延的后果有多严重,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正如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在一本书中描述的那样,克服拖延症的一种方法是“逆向日程表”。简单的说,就是最终完成任务的那个日期算起,往前推,到哪一天该完成哪一阶段,一直推到当下,这样你就不会失去紧迫感。同样地,当一项巨大的任务被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时,它似乎更容易,对困难的恐惧感也会减轻。
另一种方法叫做番茄工作法,它来自番茄计时器,它每30分钟报时一次,参与者有30分钟的休息和工作时间,每30分钟被称为“番茄时间”。经过多次实验,人们发现25分钟的工作和5分钟的休息更合理和可接受,它还能让你集中精力工作,而不会被诱惑分心。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拖延症演讲稿 篇3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赶快起床”、“等一会儿”,“赶快写作业”、“等一会儿”,“赶快去吃饭”、“等一会儿”,“赶快关电脑”、“等一会儿”,“赶快上床睡觉”、“等一会儿”……宅在家里上网课这段时间,一天中有很多个等一会儿。我的“等一会儿”和妈妈的“赶快”好像交织成了一曲嘹亮的家庭交响乐,此起彼伏。
早上我的闹钟滴滴滴滴地响个不停,我伸出手将闹钟拍到地上,果然他不响了。于是我身子一缩,被子一蒙,继续和周公进行一日游。突然妈妈的女高音响了起来,儿子快起来打卡,要不然就迟了,紧接着我暖烘烘的被子不见了。我急不情愿地坐起来,闭着眼摸索着衣服,慢吞吞地往身上套,嘴里不满意地嘟囔着:“急什么,现在才几点,再等一会儿不行吗?”但看见妈妈怒目圆睁,我只好穿好衣服,磨磨蹭蹭晃到卫生间。
来到卫生间,半眯着眼睛,拿起牙桶牙刷,一边接水一边在牙刷上挤了“三点”牙膏,慢悠悠地刷着牙,嘴里还哼着不知名调子。这时妈妈的女高音再度想起:“怎么还不出来,掉卫生间了……”
我嘟囔着来到餐桌旁,一看早餐,眉头就皱了起来,心想:“哎,怎么又是牛奶面条加鸡蛋!”我捏住鼻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牛奶,一根儿一根儿慢条斯理地儿吃着面条。这时妈妈吼道:“别磨蹭,赶快吃饭、赶快收拾、赶快上课……”,一连串的赶快,像炸雷一样,震得我耳鼓膜一颤一颤的。看到妈妈那张凶巴巴的、满脸杀气的、极不可耐的表情,让本来想说再等一会儿的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嗖”地一下坐到桌子前……
刚进入直播间,就听见尹老师熟悉的声音:“请所有同学连麦”,我一看表,原来上课竟然迟到了五分钟。我后悔不已,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和等一会说再见,不让时间在我的“等一会儿”中匆匆溜走。
拖延症演讲稿 篇4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上最苦的水果是什么?答案是“当初如果”。虽然这只是一个脑筋急转弯,但这是一个大家都感同身受的问题,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患有一种病,叫做拖延症。拖延症的定义自然不用多说,大家患病那么久,应该接触过各种不同的病发症状。
但是也不要因为拖延症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每个人都是在有选择地拖延。比如你会在一个无聊的会议上迟到,却不会在跟男神女神的约会上迟到;对于你不想做的事情,你有排山倒海的理由拖延它,事关重要的事情,刻意创造困难你也在所不辞。还有的时候一件事情拖着拖着,我们就干脆不做了。其实这也不错,你能够通过它,来区别事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自己本身是一个拖延症十分严重的人。我相信班里有很多同学都和我有着相同的困扰。一到放假的时候,之前明明做好了许多的计划,计划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在这个时间段做什么,我要几点起床之类的杂事。可一到实行的时候,就变成了:现在才几点几点,我还可以再多睡一会。今天是放假第一天,要不就给自己放松一天吧。这个时间段应该用来休息啊,还是待会再做吧。这样的情况下,结果往往是,哪怕坐在地上发呆一整天,也不愿意去执行原本的计划。
在表面上看来,拖延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做和任务相关的事情,我们刷朋友圈吃零食聊天,忙里偷闲中,潜意识里必定会不时地想起还没完成的事情,这种焦虑感会让我们慢慢开始计划起来,哪怕只是不靠谱的一些设想,也是行动前的蓄力过程,至少在你开始做的时候不会毫无头绪。
更令人开心的是,拖延有时候会带来价值。
而且,拖延还能带来创造力!很多作家会常常拖了一周没有写稿,却在最后期限突然引发头脑风暴或是灵感爆棚。广告圈里面也有句话说,牛逼的创意,都在最后一秒出现的。
听到这里,大家大概已经开始原谅自己的拖延症了,那么,我只能说你们真的是资深拖延症爱好者。如果没有强大的头脑风暴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那还是着手开始治疗吧。
毕竟很多人都爱说,当初如果早点准备,我一定能做的更好。其实你已经尽了你所有的努力,你耗费了大量精力在逃避和焦虑上面,也花费了大量精力在截止前不久的行动力爆棚。无论怎样,是你自己选择,要现在的结果。
有些人觉得,我没有拖延症啊,我一直都在做和工作相关的事情,这类人有一种情况也很可怕。他会先花十分钟挑一支最想用的笔,然后思考写在哪个位置比较好看,最后慢慢地把一天的计划列出清单,结果根本没有按清单去做,这种看似强迫症的行为就是标准的花式拖延时间。
拖延症是害怕完成一件事,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结束一件事,是不知道如何完成这件事。其实根本不需要考虑太多,我们熟知的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看到一个目标就走过去了,别人却是看见目标先订一个作战计划,然后匍匐前进,往左闪,往右躲,再弄个掩体折腾了半天最后哪儿也没到达。对于拖延症来说,最糟糕的,是在拖延的时候,憧憬忙碌的状态,在忙碌的时候,去悔恨当初自己的拖延。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拖延公式”是否拖延,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你愿意付出的代价,和你的获得之间,你做一个选择。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