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孝道教育心得体会

2025/09/01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孝道教育心得体会(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孝道教育心得体会 篇1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在西方,人们讲究独立,当子女成年后一般不和父母一起居住。但是在中国,养儿为防老的观念一直都存在。赡养年老的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晚辈对长辈缅怀感恩之情的一种自然的流露。

“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当中,无疑是中国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标准。无怪乎很多品牌例如椰导鹿龟酒,养生堂龟鳖丸等在中国市场投放的广告都以“孝”为主题。

“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机制。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发性、综合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着特色之一。

中国是个以“孝”为文化核心的社会,“孝”的观念规范着中国人的生命行为和政治方向。它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价值,甚至超乎宗教 ,成为人生而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最早的“孝”观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仪式 ,此时先民开始有“报本反始” 的观念。西周封建制度后,有了宗族制度,产生五伦观念: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因而“孝道”由此产生 。到了孔子,礼崩乐坏,孔子以“仁”重新赋予礼乐新生命,拨乱反正,将流于形式的孝行内省化、人性化,成为人自我实现的重要价值观。

孝在当代社会,不再具有泛孝主义的地位,而只能重新回到其作为家庭伦理的地位上来,现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义务并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强调自律性等特点,孝对处理当代家庭亲子关系,对社会、家庭解决养老问题,形成尊老风尚,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甚至如果能发扬其衍生意义的'积极内含,吸取其合理成分,那么对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价值。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至少我个人认为一个人不能没有“孝”,中国也不能没有“孝”文化。作为现代的人,更应该继承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并且让其更具有现代价值。

孝道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为期8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接近尾声,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感触良多,受益颇深,学习和感悟到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孝道一直贯穿了整个学习班,也是让我感触最深刻的一点。这里学到的孝道不仅是对父母言听计从,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而是应该做到孝敬父母之心、孝敬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志和孝父母之慧。以往我们所理解的孝顺父母,都过于狭隘和片面,而此次学习才对孝道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将在日后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落实到实处,决不只是口头表达,需以身做责,从自身做起,孝敬父母等长辈并影响身边的人,也给孩子做好榜样。

其次,在此次学习过程中有好几个大姐曾说我是有福之人,这是因为她们觉得我在结婚之前就学习到了如何对待婆媳关系,如何跟婆婆相处,以及如何夫妻相处,怎样处理夫妻关系,还有如何教导孩子等等,一系列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都会有益于我的知识。她们认为我在结婚之前能学习到这些,就是有福报的人。而我通过学习,也确实认识到这一点,感到自己很幸运,能在结婚之前接触到这一系列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我未来的人生路有很大的帮助,很庆幸能在这个时间段里学习到这些,感恩。

最后,有这几天的学习班,让我对为我们服务的义工家人,生出深深感恩之心。不管是上到70多岁的杜奶奶,还是小到16岁的义工妹妹,她们都为我们付出良多,感恩她们。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要向她们学习,与人为善,谦虚做人,行善事,做善人,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影响身边的人,让我们优良传统文化感召更多的人,并可以因此受益。

孝道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社会道德沦丧,贪污腐化,拜金主义,黑恶势力,不良影视……等等,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正所谓“5+2=0”。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开展,这是一个永恒的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创建和谐社会需求,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的德育手段,全面实施孝道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素质,做到举止美、语言美、仪表美、心灵美,从而有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促进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细化过程,强化结果,真正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因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德育的功能就是育人,要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方向,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形式主义、重说教、抽象等,缺乏实效性。因此,我校把德育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上。

我们认为,增强德育的实效,必须搞清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实效,片面的、肤浅的强调德育的实效,往往会导致德育实践中急功近利,走向“唯行为化”,导致满足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或在认知层面的规训,漠视道德情感的化育和提升,忽视道德习惯的养成,道德信念的确立。所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搞清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形成过程。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就是说思想品德的提升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觉悟”的过程,是“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反思”各环节相统一的过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次必须获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认同。有较高的认同度,他们必然给予有效的、积极的配合,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内外部德育环境。

德育的目的是给受教育者带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超越、人性的回归和情感的纯化,指向人的生成,通过点悟、滋养、熏染,转变人的思想,形成人的德行。而我们的实施对象是正处于思想叛逆,自我约束能力差,个性差异极大的中学生群体,要让德育内容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并进而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准则和人生信条,就必须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学生的共同的跳板,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凭借着这个跳板跃上思想新高。我们的跳板就是“孝道教育”。

《论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阐述了“孝”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内心世界或强或弱,或清晰或模糊,都有着一份对父母的爱,即使是最顽皮、粗枝大叶的男孩子,他内心深处对父母的那份体贴也是最真、最纯的。我们就是把孩子中的这份真情,作为其良好品德形成的诱发点,由此出发,把弱变强,把模糊变清晰,加以固化并升华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对事业、对学习追求崇高的道德信念。我们以“孝道”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的孝道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孝敬父母”,而是通过与学生实际、社会需求相联系,根据学校工作的具体特点为“孝道”赋予了新的含义。

首先,我们的孝道教育不是一个单一形式,而是涉及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身体等各个方面的.一种综合性教育。历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都不缺乏“孝敬父母”这一项,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学生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大多数人认为"孝敬”就是不顶撞父母,帮父母做点事,久而久之,“孝”字的含义,已经变浅、变淡、甚至变味了。不要说未成年的中学生,即使许多成年人,不论他已拿下博士、硕士证书或是身居高官显位也不能准确地说出或做到名副其实的“孝”。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点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孝道,怎样做才是孝道。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将孝道教育划分为“遵守法纪,让父母放心;知书达理,让父母省心;身体康健,让父母宽心;学习进步,让父母欢心;成就事业,让父母开心”。这样五个层面,让学生自己对号入座,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应达到的层面,律己求索,拾级而上。我们明确地向学生发出“形成好品德从孝敬父母开始”的号召,开展“讲孝道、尽孝心、践孝行、爱父母”活动,通过积极诱导、强化灌输、持续训练,让学生体验父母劳作艰辛,感受父母养育恩情,从而使其而懂得体谅、懂得回报,懂得做人。

其次,我们的孝道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更是社会、教师、家长、学生的多向互动,多元素的参与进一步提高了育人的实效。家庭教育的作用早已被认识和证明,但不可否认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脱节问题,因为两者缺乏一个共同的契合点。我们的孝道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个点,学校教育包含它,家长心中认可它,学生应该学会它。他是一座桥梁联系着学校与家长,也联系着家长与学生。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问问家长是不是曾经亲口向孩子表达过他们对孩子的爱,也许缘于东方人含蓄的性格特征,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曾对子女说过一句“我爱你,孩子!”,所有的家长都是在把爱化在行动中,从孩子出生到他升入初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得孩子们认为父母做再多也只是理所应当,不能体会到那是父母爱的传达和体现。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唤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真情共鸣,引导父母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舔犊之情,毕竟血浓于水,用父母的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激活他们对父母的爱,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感念、去回报、去孝敬、去体贴。在孝道教育中,家长既是教育者,也是受益者,这样的教育家长更认可、更欢迎、更配合。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才能够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模式,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带着先进的思想,寻求有效的方法。

第三,我们的孝道教育,不是由外向内的对学生灌输他必须去做什么,而是让他们从内心去体验、去感受、进而明确自己应该怎样做。开展孝道教育的关键点是:“抓住学生的心”,把握他们思想深处已经存在的有可能主导其行为的东西,加以诱导,使之强化,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内省、感悟,所谓“攻心为上”。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开展故事会,座谈会,演讲会,搜集古今中外孝道名言制成名言卡,种种活动均围绕一个“孝”字展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实现换位移情,进而审视自己,找出差距。

任何一项教育的实施都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校“孝道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收集资料,渲染氛围。

在活动具体展开之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学校收集整理的了大量关于“孝道”的__、专著或论述,如《孝经》、《二十四孝故事》、古代及现代的多篇《劝孝文》等,这为我们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然后又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尽孝三字经》,鼓励学生背诵,并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其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我们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可以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形成好品德,从孝敬父母开始”,此外,在校园内的几面墙上都书写或悬挂着相应的标语,并利用橱窗为学生展出“二十四孝图”,各班还以“孝道”为主题布置了黑板报和教室文化,这样整个校园都体现着一种浓浓的“孝道”文化气息,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无形中便会受到一定的熏陶。第三,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与孝道有关的故事或格言,学生在寻找、摘抄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启迪而有所感悟。

2、开展活动,调动兴趣。

变枯燥的说教为形象的活动,德育的效果才会更显著。根据“孝道教育”的不同层面及内容,我校先后开展了“法律下我们同行”主题班会,“孝行”故事会,作文竞赛,手抄报评比,“献礼母亲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月还根据当月的重要节日开展一次专题孝道实践,如:“为父母做张贺年卡”,“我与父母比敬老”等等。这些活动学生都非常喜欢,并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在“孝”的观念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内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集体荣誉感,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孝道教育就会开展得更顺利。

3、敞开心扉,升华感情。

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会听到有的家长这么说:“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想的。”其实这就是由于缺乏沟通引起的,本来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就有开始自我封闭的倾向而且叛逆心理也比较强,而我们多数农村家长由缺少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与正确的教育方法,这就很容易产生隔膜,家长与孩子之间生疏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我们的“孝道教育”专门针对这一现状,有目的的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他们通过“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和“孩子我想对你说”这两个主题活动敞开心扉,从而实现一种亲情文字对话。可以说这一活动的效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家长方面说,虽然许多家长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可却没有一个家长拒绝参加。那一封封饱含情谊的信,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真切,或如涓涓流水细数孩子成长的点滴,或热情洋溢给予孩子鼓励,或饱含深情对孩子殷殷教诲,字里行间蕴含着无尽的希望与恳切。而每一个学生也都写出自己心中最真的感情,有的感谢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有的为自己曾经的顽皮道歉,有的叮嘱父母要注意身体,还有的记录与父母一起生活中快乐的点滴。我们发现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清晰的记着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那些平凡却漾满温馨的小事,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不论是家长的谆谆教诲还是孩子的深深谢意,浓浓的父子亲情,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出来之后,霎时拉近了父母与子女间的距离,升华了感情,也增强了我们教育的实效性。

4、评选标兵,化入心灵。

作为孝道教育活动的阶段小结性评价,我校每年进行一次“孝道之星”和“为国育才,教子有方”明星家长评比活动。通过主动申请——事迹介绍——班主任鉴定(村委会鉴定)——民主评选这一正规程序,最终评选出成绩优秀或进步较快的、品行优良的学生和教育方法科学有效的家长,学校还特别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让家长和孩子同台领奖,这对获奖的学生来说是肯定与表扬,对于没有获奖的学生则发挥了很大的激励与鞭策作用。在大会高昂、热烈的气氛中,孝道教育已真正化入到学生的心灵。

孝道教育的开展成效显著。首先,通过孝道教育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家长之间双向互动、共同育人的目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和校园舆论氛围,端正了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学风浓,校风正,为创建和谐社会和校园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我们的这一教育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市、县电视台,《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都曾对此进行详细的报道,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孝道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海伦长发中心小学 赵春丽 假期有幸读了李一冉老师的《孝道》一书,很有感触。 孝是百善之首,孝道如果落实,百善自会落实,正所谓“孝道一开,百善皆开”孝好比是百善的一把钥匙。我们之所以不能落实各种善行,就是因为这些善行义举被我们锁在了自己心灵的阴暗处,而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是孝道。我们能将孝道完全落实在生活中,其他的善行自然会现前,因为一个孝子不会让祖上蒙羞,这样的人有了能力自会忠君爱国,因此孝道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根本。

《孝道》一书中选了很多故事,如朱德元帅思母故事,唐朝清官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故事 寿昌“寻母,弃官不仕”的故事, 小亮寻父,锲而不舍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感人至深,篇篇动人,有的耳熟能详,有的未曾听闻,就是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敬老、爱老、助老乃人伦之大道也。 书中有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就非常淘气,母亲管教他,他总是埋怨母亲,成年后认识了一帮社会不良青年经常惹是生非,一次与人打架将人致残,被叛入狱,每次母亲去探监都劝他要好好改造,可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不久,他在狱中斗殴,导致自己的眼角膜破裂,这一次得到的教训是,他将永远面临黑暗!当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痛苦万分,为了换回儿子的的光明,母亲瞒着儿子将自己的眼角膜移植给了他,第一个星期过去了,以往这个时候,母亲一定会带着他喜欢吃的东西来看他。可是这一次母亲却没有出现。

他有些沮丧,尽管平时他讨厌母亲唠叨,又是一周母亲没来,他想母亲是不是对自己失望了,放弃了,而此时的母亲,是多麽想去看望儿子,可是她正在开始适应黑暗的生活,她怕儿子见到自己会伤心会影响他改造,所以她几次走到监狱门前又回去了,就这样儿子开始后悔、自责、思念、终于盼到了出狱的那天,他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妈妈早已准备了他喜欢吃的饭菜,以至于激动地不小心打碎了盘子割破了手指都无暇顾及,儿子看到这一切他明白了。他跪着、哭着、呼喊着说道“妈妈,因为我 在街坊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因为我,您让亲人羞辱。父亲责骂!现在又为我这样一个不孝子失去了眼睛。我对不起您,我发誓一定要重新做人,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来报答您的恩德......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母亲是无私的是伟大的。而我们是否对年老的父母有过厌恶知心呢?有一位母亲,写了这样一封信给自己的孩子。 孩子: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的用汤勺,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擦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在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难道你忘记了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你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唠叨着你已听得厌烦的话语,孩子,体谅我!

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会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好吗?只要有你陪伴在我左右,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所以我们不要嫌老人的唠叨会令人烦心,当有一天这熟悉的声音离你远去,你将会无比怀念......

当亲人们微笑看着你,哭着来到人世间,你从呱呱坠地起,便注定应用一生的爱去浇注父母亲因你而衰老的身躯,无论你是丑陋还是美丽,无论你是有所作为还是一败涂地,在父母眼中他们的爱没有一分一秒因你的荣辱与得失而变轻,反之,爱的天平永远倾斜于他们施爱的那一方。 如果我们有过这样的行为,或者更多,就应该反省和忏悔,要重新把爱找回来,用赤子的心来孝敬父母!最起码要做到使父母衣食无忧,顺心安乐这是小孝,如果能做到使父母光耀门庭,以德拔亲,行道自德,使父母成就生命大孝,大大孝就更好了!

“乌鸦尚反哺,羊羔犹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有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是爱的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心是无价的,唯在心灵深处才能感触。孝可以是节日时给父母双亲送的一份小礼物,证明你还惦念着双亲,可以是常回家陪父母拉拉家常,吃顿饭,实在没时间也可以三天两头打打电话问候一声,父母求的不是你给大把大把的人民币,大大的房子,房子再大也是空的,房子是大了可是人却少了,就剩老两口了,就象央视公益广告那一幕一样,母亲张罗了一桌饭菜,可是没人回来“忙、忙、忙点好”这句话道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无奈我们的父母他们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们希望的是你能常回家看看,缺的是与子女其乐融融的相处,是寂寞时候的陪伴,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照顾。其实父母不求别的,就希望年老时子女惦记着如果能陪伴着那就更好了。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千万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让我们用关爱去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吧,陪伴我们的父母度过最美的夕阳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