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2025/09/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400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篇1

看惯了现今的明争暗斗,看淡了生活的不义不忠,现在静下心来细品这三个人走过的一路,真的有种难言的感动。经历着社会的洗礼,可心灵依旧纯洁;经历着战争的侵扰,可信仰依旧坚定;经历着疾病的纠缠,可亲情依旧温馨。犹如品味一盏香茗,苦涩中夹杂着清香,“我们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没能逃过命运,如书中所说,只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圆圆离去,钟书也没能陪着杨绛走到最后。不敢想象,这位老人要怀着怎样苦涩的心情完成这本书,但还好,这本书确实真真切切地记录了他们仨的幸福。

读过杨绛与钱钟书爱情的点点滴滴,才懂得真爱亦是知己,爱人亦是灵魂的伴侣,是何等的幸运。当今的情侣又有几对是这样呢,拥有再多的甜蜜,也没能牵手走到最后;而今的夫妇又有几对是这样呢,可笑那么多匆匆的离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们急着完成人生的任务表,考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老去。结果一切都是那么仓促,仓促到我们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样的精神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然而请你别忘记,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而家,也永远是你最温馨的港湾。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篇2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08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篇3

我们俩老了。

人老了之后,像一条越流越缓的河,再也载不动那么些东西,将沉入水底的埋进沙土,挥别鱼戏莲叶间的人世牵挂,只静静依偎于岸边的那颗金黄的银杏树,映衬他的投影,拥抱他散落的扇叶。

人老了,不再惧怕失去,又最怕失去。我害怕老人梦有一天会应验,害怕我枕颈依傍的银杏树在我入睡时突然离去。他怎么离去呢?他定是消失了。离去还可以寻找,消失要寻往何方?

我们仨失散了。

我们几近奔波一生,才终能安稳的聚在一处,无风浪,有艳阳。只是啊,没想到,我们苍老的脚步更快。我的银杏树落尽了金色枝叶,我们的圆圆果沉睡在泥土里,如梦幻影般,只剩下身无一物的.我,好在不是心无一物。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如果有缘偶然驻足我身边,当你看向河水的时候,见到的是我们仨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是从我心底投映出来的回忆,它是我盘桓人间的力量,它还有一个名字,爱。

我的故事是我的梦,我的梦是我的人生。我知道你们心中也有各自的梦,是你们生活的源泉,所以你爱读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话,没有完满的结局,但它和你们拥有的一样,都真实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银杏树和圆圆果了,你们,也守护你们的去吧。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篇4

你看不到杨绛先生满腹才华的抛露,你也寻不到她追忆一家三口一生作为的身影。这部书仅仅是一位年迈的母亲怀念过世的丈夫与女儿的书籍,如此这般简单,纯粹,这就是我读完《我们仨》这本书后最大的感慨。

耳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不下两年,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之心去揣测这本书的内容,却搁置了几年,未曾去细细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昨天,在图书馆寻找余华的《细雨中呼喊》,未寻得,却看到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淡雅的封面,朴素的标题,它就那样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杨绛先生失去至亲后那颗孤单却又安静的心。我带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读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钱钟书先生的一生该是何其的故事纷呈,这本厚厚的书里该是满满地记载了钱先生的丰功伟绩吧。如果我猜对了,那杨绛先生就不是杨绛先生了;如果我猜对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书的最开端,每一页上都印着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旧照,那是我从未见过的钱钟书和杨绛,一张张温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们年轻时光刻下的痕迹。我们相差的岁月使我对两位前辈的印象就是博学的老人,淡泊的学者,更是我们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