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卖米读后感

2025/09/0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卖米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卖米读后感 篇1

陪着母亲卖米的女孩,长大后,考进了北大。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曾获得北大文学大赛一等奖。颁奖时,代替她领奖的是她的同学,因为她得了白血病早已去世……

读这篇文章,内心很感动!从一开始的一分付出一分价钱,到折价出售……做生意真是好不容易的事啊。看完此文不想做生意人了。

初三时,过年前,我跟着我大姑骑着三轮车,到鼓楼附近去卖鱼虾,鸡爪,鸡翅等。那时,我很害羞,看着街道上那么多来来往往的人,总想用我的棉帽遮住我的脸。最担心遇到我的同学或老师。

还试着学其他小贩叫卖道:“鸡爪一斤六块!”“带鱼一斤四块!”……我感觉每次我喊一声,脸上总是热辣辣的,感觉脸皮很薄的样子呀!与我现在的厚脸皮,简直判若两人。

我记得那天去的还算早,一个长得还算漂亮的女生,过来问我,老板,鸡爪怎么卖?我一紧张,说道,五块半!我姑在旁边拉拉我的袖口说,那可是进价啊。不过,没关系,就当开张了,卖!

结果很有意思的是,那女孩是个脸盲,和我现在的`症状很相似。第二天早晨,她和她的家人又来那条街买鸡爪。可是,她在我面前来来回回好几次,嘴里念叨着,昨天的鸡爪很好,而且很便宜呢,怎么看不见那卖鸡爪的小贩了?我故意在她面前没发出声,可能我那天换了一身暗灰色的棉衣,戴了顶很破的棉帽,再一个我可不想用低价拉客了,我在大冬天里,瑟缩着脖子,可不是做慈善家啊!结果她走了,又来,终于问到我了,“鸡爪怎么卖?”我说:“六块半!”结果她毫不犹豫的拉着她的家人走了。

还有,第三天的时候,我眼睁睁的看着我的初中班主任从我面前经过,我居然像个木桩子,呆呆的看着他从我身旁路过。我害羞,我胆怯,我不敢叫住他,不然,我那天愿意把最好的鸡爪用最低价甚至赔本卖给他。可是,我居然像个木头!我恨自己啊!因为初中班主任是我的语文老师,是帮助我很多的人……

买卖在过年的前一天终于结束了,大姑给我给了两百块钱,让我当学费。她说,就当我的工钱。我很感谢她,让我在一星期里挣了这么多的钱。

回家,我把钱都给了我的母亲,让母亲帮我存着。可是,到最后我终究没有成为一个小贩,不过曾有份当小贩的经历,让我对小贩有些一些同情和理解吧,所以买东西我很少讲价钱,觉得价钱合理就买了。哈哈。

想起曾经,用笔记录一下。

卖米读后感 篇2

一个十几岁的姑娘“琼宝”跟随母亲前去卖米,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行走四五里的田间小路去赶场,母亲为了一斤米多卖几分钱和米贩子讨价还价,散场的时候她和母亲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大米的重量与生活的不易相加,让十几岁的姑娘深深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家境贫寒,让一个十几岁的`生命从小就背负起了生活的重负。

物质匮乏的年代,穷苦的家庭出身给人们烙下了缺衣少食的印痕,时代发展向前,但年少时生活的不易与艰难几乎压弯了活着的脊梁,此生对物质的追求便成了一切的基础。

每个人都在自己儿时的经历中汲取了最为本质与深刻的影响,印在自己此刻和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贫困生活中走过的人,大概永远无法理解这种心情。

因为穷,穷到骨子里,所以会格外计较那几分钱、几毛钱。有时候,往往因为这样的计较,而丧失更好的机会,或者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没有别的办法。

一直以为自己认知不够,为什么别人很早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我过了好多年才能想明白。大概是因为从小家境贫寒的孩子,先忙着努力摆脱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忙着努力适应市民的角色,忙着改造“穷人思维”,下一步才能考虑自我提升。

你可以说是开化的晚,永远只有“穷人思维”,但对当时当下的人们而言,真的只会产生那样的认知、做那样的选择。

明白了这世界的残酷和温柔之后,希望我们依然能不放弃努力。

卖米读后感 篇3

父亲给我推荐了北大才女张培祥写的《卖米》,我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受特别深刻。

文中介绍了张培祥与母亲一起担着五六十斤的米走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去几里外的镇上卖,这些米卖的钱要给父亲买药。

米贩子说:"1.8元一斤"。母亲陪着笑脸说:“一斤1.8元少,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

中午了,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还没有人来买,母亲着急说:"一斤1.8元卖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没人来买了。

傍晚米沒有卖出去,张培祥只得与母亲把米原路担回。为了给父亲抓药,第二天还要去走十几里远山路的转步去赶场……

我放下书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还非常贫穷,他们只能依靠种地来养家糊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还要多攒些钱供自己的孩子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同样是学生的我,住在县城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有零用钱,可以买好多零食吃。父母却还宠着我们,我至今变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饭。而张培祥他们呢,连顿饱饭还吃不上。我给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

电视上经常播放,在一些地方,还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读书。

母亲生养我们付出许多,却从来沒有想要得到我们的回报。这是无私的母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顶撞我们的母亲。因为母爱可以胜过一切。

父亲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么活都去干,显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们生病了,出事了,他会害怕。父亲是最爱我们的人。生怕我们受了一点一丝的委屈。父爱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读后感 篇4

《卖米》讲述了边远山区的一个小女孩为了给爸爸换钱买药跟着妈妈挑着很重的大米去集市卖米却因为妈妈的惜售而没能卖出去的故事。

首先,每个人对于自己和自己后代的命运都肩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和妈妈,应该想办法不要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陷入那样的困境中。相信他们不是第一年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大米,既然在边远的地方种大米已经持续很久不能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更富裕,那就应该想方设法去改变现状,所谓穷则应思变。可以走出山村,去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寻求发展机会;可以跟村子里发展得比较好的村民取取致富经;可以种植卖价更高的作物,如此种种,只要多思考,办法一定是比困难多的。屈从于困境是难以出头的,一定要多动脑筋突破自己的阶层和眼界以及能力的局限,去推动生活往更加幸福的方向发展。这一代多吃点苦,下一代就能少受点罪;这一代多努点力,下一代就能多享点福。

其次,不想受制于人就要提前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占有更多的胜算(这篇文章中就是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货物以更好的价钱卖出去)。要提前思考什么是自己内心所希望看见的、什么是自己所不愿看见的,提前思考解决办法和提前部署实施方案。总是临时见机行事往往都不一定会得到最优的结果。要学着自己去掌控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无奈的结局。

选择一个好的站位真的非常重要,既然是要把大米卖出一个好的价格,也不是第一次卖大米,那么,文中的爸爸妈妈是不是应该思考下那些收购大米的人是把大米卖到什么地方去呢。要么就越过收购商的那个环节把大米直接卖给最终端的买家多赚点差价,要么就联合起其他卖大米的.人形成联盟统一给出一个较高的卖价,再或者,跟能开出比较高价格的两三个买家保持一种稳定的收购关系,以后每年的大米以稳定的价格销售出去。细细分析,感觉文中刻画的主导卖米的父母亲的最大的问题是,眼光不够长远、过于计较微小的得失。做买卖嘛,舍小利而赢交情,很多情况下都是值得的。建立良好人脉关系的价值,可能远远大于暂时的利益得失。

再次,遇到困局就要想办法破局。作为文中的主人公小女孩,应该也知道每年爸妈都要挑米去集市上卖,那么其实也是可以想办法帮助爸妈更轻松地把爸妈辛苦种出来的大米卖一个好价格。例如她可以提前打听好哪里的大米卖得贵,自己或者跟妈妈一起带些样品先去找好能给出好价格的买家,然后再把大米送到买家指定的地点。这样至少能避免大米卖不出去时还要把大米挑回家的辛苦。我觉得故事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想办法让这场买卖更轻松且回报更高(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尽可能不要让自己陷入那样被动的状况当中),并少吃一些不必要的苦。可能也是当局者迷,或者惯性使然,他们都在默默地承受着他们以为他们本该承受的一切。

最后,珍惜身体健康。如此有才华的作者却在《卖米》这篇文章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前一年因为白血病去世了。一切的功名利禄,都要建立在“活着”两字之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了,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大概应该是好好活着吧。突围和升阶都是那么的千难万难,但是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作者:钟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