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猴子下山》教案

2025/09/03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猴、结、掰、扛、扔、摘、捧、抱”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等。

能够区分并正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掰、扛、扔、摘、捧、抱”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多种方式,感受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以及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并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和表示动作的词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三、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相关动画视频

生字词卡片

表演道具(如玉米、桃子、西瓜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揭示谜底——猴子,并引出课题《小猴子下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并检查认读情况。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并标出小猴子看到的东西和它的做法。

小组讨论:小猴子下山都看到了什么?它是怎么做的?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来?

精读课文,体会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中的'动词,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动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猴子下山时的心情和做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它应该怎么做才能不犯这样的错误?

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小猴子下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以及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重点

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

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

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

4、自己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用上“一( )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 )来到了( )来到( )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丁丁按时起床。

丁丁洗脸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出示句子:丁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学生读。

5、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6、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本课6个生字,学习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利用课件欣赏和反复朗读课文来扎实故事情景和课文内容。

通过做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使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音准,正确书写;能用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要有明确目的,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猜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引出主题《小猴子下山》。

初读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学习课文

分段学习课文,理解小猴子下山过程中的动作和心情变化。

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掰、扛、摘、捧、抱、扔、追”等动词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并讨论如何避免类似情况。

拓展活动

创设情境,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表演课文内容。

讨论:如果下次小猴子再下山,它该怎么做才不犯像这一次一样的错误?

总结课文

回顾小猴子的下山经历,强调坚持和专一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填空并造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列出重要生字和词语

画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标注小猴子所到之处和所见之物

五、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上的困难与不足。

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并能选几个动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掰、扛”等动词的含义,并学习运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圈出生字,生字读3次。

(2)标自然段,读通句子。

2.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

(1)小组认读生字,成员互相检查。

(2)教师去拼音检查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5.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特点。

6.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借助“又大又多”,读出小猴子初见玉米时的欣喜之情。

五、快乐学写字“块”“非”“常”

1.展示汉字,学生观察结构、占格。

2.教师讲解范写。(“非”横分布,“非”的笔顺:)

3.学生口述、书空。

4.小组比赛谁在书本上写得又快又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的结构类似,下面,请四人一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引导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学习:

(1)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2)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3)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4)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指导,梳理文章内容。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他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过又大又红的桃子和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往、瓜、进、空”,指导书写。

(1)“瓜”是独体字。

(2)“往”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笔顺。

(3)“空”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要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2)指名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教学板书]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明确目标,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