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婴幼儿行为观察卡是专为0-3岁孩子教养人而设计的。通过实践“婴幼儿行为观察卡”,提升了我们观察、分析婴幼儿行为的能力,分析和调整活动方案的能力以及创设环境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自己通过这一阶段对“婴幼儿行为观察卡”的实施来谈谈我们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我们以观察“过小桥”为例。
有一段时间在户外活动时,托班孩子对于小、中班哥哥姐姐过小桥的游戏情节很感兴趣。他们很仔细、认真地观察,显露出一种特别也想尝试玩一玩的心情。当初是刚入园,有部分孩子的情绪还不稳定,加上可能老师思想的滞后和过分保护,我们不敢让入园时间还不长的孩子去尝试。
后来,通过婴幼儿行为观察卡的学习和实施,让我知道了,原来“过小桥”对于托班孩子的户外活动来说是比较有需要和可操作性的。
于是,我们托班三位老师一起组织孩子在户外的塑胶场地上进行“过小桥”的游戏。在安全工作上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后,我们给了孩子们第一次尝试。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和孩子们的兴趣,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又多次组织了游戏,并进行了适时的观察和指导。
首先,从“过小桥”中分析孩子性格气质的不同。
有些孩子比较胆大,他能独立上桥、过桥、下桥。有些孩子则比较胆小,需要老师帮扶才愿意走小桥。更有些孩子在首次的游戏中拒绝了游戏,站在旁边注视同伴。针对所观察到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指导。胆子大的,我们要求心细,注意他们是否有不安全的动作发生;对于需要老师帮助的孩子,我们鼓励他大胆;对于拒绝的孩子,我们不急于要求他们上桥,而是通过同伴的榜样再鼓励他们,引发他们尝试的愿望和勇气。
其次,从“过小桥”中分析孩子的身体平衡能力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孩子是平衡走过,有摔下河的现象,蜗牛式得小步移动等分析孩子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例如:我们的柴佳宁小朋友很沉稳得一步跟着一步,走过了整条小桥,没有摔下河的现象。这反映出他的`控制身体平衡能力在托班孩子中处于较高水平,超越了大部分孩子的发展。
第三,从“过小桥”中分析孩子空间感知和协调能力。
在刚开始时,我们只告诉孩子桥下面是小河不能掉进水里,而没有告诉孩子大家应该往一个方向走。结果出现了两位孩子在桥中间碰头的现象。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有些是其中的一个跳下了小河。让两一位幼儿顺利通过,还有一些孩子是站在中间谁也不让。还有些是调转头。两名孩子往一个方向走,大家一起顺利走到小桥的一头。从这三个不同的反应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们不同的空间感知和协调能力。第一种情况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或者是空间感知能力。第二种情况的孩子空间感知能力较好但缺乏协调能力。第三种情况的孩子比较少。说明他们拥有比较好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其发展超出该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
第四,从“过小桥”中分析孩子的生活经验。
初次游戏,当一位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掉下小桥时,老师问问他自己掉哪里了,大部分孩子都没有说出掉水里了。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后,孩子们知道过桥不能掉下去,掉下去就掉河里里。xxx坐妈妈的自行车上一起过桥时,她对妈妈说,不要开到桥下去,要掉到河里去的。
第五.从“过小桥”中分析孩子情境性行为的特点。
为了增强孩子的兴趣,考虑他们喜欢情境性游戏的特点,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动物,鼓励孩子来当爸爸妈妈,带着小动物一起过河。在游戏中,有些孩子伴随了一些简单语言。比如,他会边走边说“过桥了,过桥了”,遇到对面的同伴过来时。他会说“让一让,让一让”,有些孩子还会模仿老师,对着自己手里的动物会说“小心点,小心点”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也可以看出孩子不同的语言发展水平。
第六,从“过小桥”中孩子的多种玩玩分析孩子的探索能力。
从游戏中,我们发现,一些孩子选择了一些与别人不同的游戏方式。比如,有些孩子让小动物过桥,她在桥下走,她一边在河里走一边用手操控小动物过桥。
有两个小朋友在游戏中他不再满足于过桥这一动作,他不断爬下桥,然后从桥上跳下,再爬上桥从桥上跳下。把兴趣点转向了爬上又跳下这一动作的反复。还有一些孩子从不是用脚走过桥,而是骑在桥上,骑马式得骑着过完整条小桥。我们根据孩子们探索延伸出的不同玩法,适时得提供了需要的游戏材料在旁边开辟新的情况,为孩子提供一些适应的道具和器材供那部分孩子进行游戏。
就这样,通过婴幼儿行为观察卡的解读和实施,无论是孩子还是教师都让我们收获很大。从此我们不再盲目得观察孩子,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对于孩子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作为一名4岁小女孩的母亲,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读一些关于幼儿方面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想读这样的书籍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方面也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所以在寒假期间我选择阅读了《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一书。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迈出他们人生的第一步,都是一个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并尝试着向外部发出反馈和意念的过程,从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成长与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又要不断的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面对如此多面和复杂的社会,孩子们如何的发展,这不光是孩子所面对的问题,更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所要考虑的问题。
也正是由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就必然成为我们成年人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重要途径和如何施展教育方式的必要手段,因此我认为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教师掌握这样的.专业技能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网上搜索一下或者在书店转一圈都会发现,此类专题的书籍还是比较多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简单也有复杂的,但不管什么样的,实用最好,简单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一书使用严谨清晰的文字结合准确生动的事例,将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全方位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同时对于一个行为的分析,能从具体的心理学、行为学概念到复杂的理论观点,再到观察记录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法,直至对其伦理问题的关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生动的学习的过程,每一个案例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在仔细研读此书后,让我对这种了解幼儿最适宜的方式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看着书中对于幼儿心理学、行为学方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我自己的生活实践相对比,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对此书中很多的理论产生了共鸣,希望自己可以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实践操作。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听了老师的讲座,了解了观察的多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观察是深入理解幼儿手段,只有用心观察才能理解孩子真正内在的需求,给予更有价值的引导。通过观察,让儿童的学习看的见,能让老师更能了解幼儿,也能让老师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观察不是为了研究儿童本身,而是在于增加对儿童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与他们很好的聊天,才能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能够真正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
观察是记录的基础也是教研的基础,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让我受益匪浅观察幼儿是要有科学依据的,懂得幼儿内心的需求,老师要带着问题去观察,从而去记录所观察的问题,学会观察的同时,不仅更加了解幼儿,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在读懂孩子行为的背后,尊重他们独特个性
掌握了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应掌握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了解孩子各方面的个体差异等和掌握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所以这些都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也就不可能有适宜的教育方法。
这也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应掌握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了解孩子各方面的个体差异等和掌握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所以这些都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也就不可能有适宜的教育方法。
多种途径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行为,多维度了解孩子。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各种行为都会频繁出现,他们的所想、所思、所悟、所做都会给我们老师带来迷芒、疑惑、喜悦、温暖……一旦老师解决其中一个幼儿的问题,我们马上会松一口气或茅塞顿开,接着会出现其他幼儿遇到的问题。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一本《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这本书为我们幼儿教师提出边观察边记录为我们职业成长打好基础,而不是有的幼儿出现问题,我们凭直觉去判断,或者其他老师支招,不一定适合你。
观察与记录幼儿行为为我们老师的“行动”和“反思”作好铺垫。
从实用角度来讲,做记录这项工作没有固定的规则,作为班级教师,必须抓住幼儿记录的时机,要保证有足够近的距离去聆听,但是不要太近,不要影响幼儿游戏的进行。要注意保护幼儿的隐私,通常使用化名,特别对于大班的幼儿要谨慎,他们感觉到被监视后就不再继续他们的游戏。游戏老师要把握介入时机,避免产生过多干预或放羊现象,要有效介入,顺应和支持幼儿游戏时的自主行为。游戏评价让幼儿充分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个别幼儿脾气古怪、情绪波动较大并常常爱哭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当幼儿发脾气,老师搞清楚大哭的原因再进行开导千万不要当幼儿一发脾气,就去哄他,这样会让他产生只要发脾气就能得到满足的想法,更加容易发脾气。老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他发完脾气、闹完情绪,再去了解具体原因,千万不能放任幼儿发脾气而不管他。对个别幼儿语言上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并激励他们说完整句。幼儿的情绪发展与家庭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与家长保持经常交流,了解孩子家里的生活以便更好的教育。追踪记录一定要定点、定时记录,不能追踪一半而半途而废,有时也可以暂停一段时间继续追踪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视对孩子操作过程的观察,在观察孩子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数学区随意拿了几样东西,没怎么玩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也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看看孩子想要什么,孩子也是有思考、有评价的行动者。老师也可以“明知故问”,你想怎么玩?把解决问题变成思维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老师面对游戏案例撰写时,对于如何观、如何记无从入手。我们老师要学会耐心观察上课、游戏、户外……等一日生活,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捕捉到孩子的一个点可以作记录,也可以拍照,有的可以连续记录,老师每天记一记,如果忘了也可以翻看当时拍的照片或视频帮你回忆。记录时也可以随时翻看我们的指南作对比,指南是我们幼儿教师的'拐杖,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的专业成长才会更快。
幼儿行为观察和记录最终目的是孩子学习、游戏的兴趣性,我们教师要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创新,把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幼儿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随时随地捕捉孩子的亮点,找到共性问题以便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