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吆喝》优秀教案

2025/09/0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吆喝》优秀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吆喝》优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一些吆喝的方法,以及不同的语言变化;

2、利用教学课件中和视频中的方法结合,谈谈自己对于吆喝的理解;

3、请幼儿大胆尝试表现,能够将学习到的吆喝的方法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有趣的吆喝》;

2、秋冬美食若干,如烤红薯、糖炒板栗、包子、香蕉、橘子、苹果、饮料等;

3、美食街的场景。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卖糖葫芦”引导幼儿探索并明白什么是吆喝?为什么要吆喝?

(1)老师出示冰糖葫芦,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老师示范简单的'吆喝,让幼儿进行判断这样的吆喝好听吗?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创编吆喝,并进行个别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向客人老师吆喝冰糖葫芦。

(4)请幼儿说自己吆喝冰糖葫芦的过程,让客人老师给出评价。(由一名客人老师到幼儿面前根据刚才幼儿吆喝的情况,总结幼儿吆喝的缺点,比如声音要大一点,语言要更生动,语言应更丰富,将你的东西说得更好,让别人一听就想买。)

(5)老师小结:吆喝是生意人在出售商品时,对自己的商品的一种宣传,目的是把自己的商品说得棒棒的,让自己的商品卖出去。

2、将桌上布置成卖零食的商店,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吆喝的方法。

(1)请幼儿分组进行吆喝,比比哪一组卖出去的零食多。

(2)请幼儿展示自己家乡方言,进行吆喝。

(3)教师带领幼儿互评,说一说谁的吆喝最吸引人。

3、小结评价、收拾结束。

活动延伸:

将区角布置成商店,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趣的吆喝”。

《吆喝》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吆喝”的民俗风情。

2、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感受老北京“吆喝”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及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通过吆喝的视频、音频营造一种老北京民间文化氛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介绍作者萧乾生平及创作,引进萧乾其他作品阅读,拓展视野。

课前准备:

收集、整理“吆喝声”,制作成幻灯片;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

1、速读4-14段课文,找出作者介绍了老北京的哪些吆喝声?勾画出来。(1-3组回答5-8段里的吆喝声,4-6组回答9-14段里的吆喝声)

5-8段:

(5)大清早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卖青菜和买花儿的

(6)卖馄饨的;(7) 卖硬面饽饽的;(8) 唱话匣子的;

9-14段:

(9)盲人算卦的';乞丐行乞的;(10)卖大小金鱼儿;卖蛤蟆骨朵儿(蝌蚪);卖雪花酪的;卖柿子的;卖糖葫芦儿的;卖烤白薯的;(11)卖秫秸杆制成的玩具的;卖烧麦的;卖卤煮、炸豆腐的;卖萝卜的;卖山里红(山楂)的;(12)卖荷叶糕的; 卖荞麦皮的;(14)卖冰棍儿的

2、这些吆喝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勾画出关键词。)

时间顺序:(1)“从早到晚”顺序:清早、白天、夜晚(2)“一

年四季”顺序:春、夏、秋、冬从第四段看出来的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吆喝这种北京记忆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独立完成后,师友交流。)

1、让学生阅读11-13段,思考:吆喝的作用是什么?吆喝声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用原文回答)

作用:广告 吸引顾客

特点:(1)声调(12段)有变化 (2)节奏(13段)合辙押韵

2、给学生放一些吆喝声音,并让他们尝试模仿几个吆喝,体会老北京吆喝的特点。模仿吆喝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对比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通过对比总结出本文的语言特点:表现力强 。

(2)读一读,注意划线词语的特点。

(甲)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

文中有很多类似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有儿化音。

(乙)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

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文中有很多类似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合辙押韵。

另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运用轻声;方言词语等特点。

1、让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2、让学生阅读第六段,回答问题: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让学生完成课堂总结,并谈谈收获。师友互相做出评价。 种类繁多,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

吆喝 作用(广告,吸引顾客 )

特点:声调有变化;节奏(合辙押韵 ) 我的收获:

师友评价:

(1)本文是散文体裁,选自《北京城杂忆》,作者是 萧乾 。

(2)吆喝的作用是什么?吆喝声有什么特点?

作用:广告,吸引顾客;吆喝声 特点:声音有变化、合辙押韵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力强、有儿化音、合辙押韵、运用轻声;方言词语

《吆喝》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 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3、 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4、 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 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6、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到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老师准备录音带《卖布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广告的作用?对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的,就相当于我们所听到的商贩的`吆喝。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先放《卖布头》录音片段)。

板书课题(示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入:大家对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磨刀人吆喝的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还有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一定记忆忧新,下面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吆喝声。

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这些商贩的吆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真可称得上是艺术了。

3、 速读课文(因已预习,可用跳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 课文主要写了哪儿的吆喝声?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② 文章从哪段写到了吆喝?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

③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较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在班上交流。(略)

④ 依据上面问题的讨论,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略)

4、 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课堂发表自己见解、归纳)

研讨与赏析

导入:从课文中,我们领略到了旧北京形形色色吆喝的艺术魅力,作者用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写,令人爱读。

1、 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a、 在按“从早到晚,一年四季”时间顺序介绍吆喝时,依次介绍了哪些吆喝?哪是具体描写?哪是概括描写?

b、 为什么介绍这些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c、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2、 研讨、质疑:

a、 文中用了大量括号,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作用?

b、 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c、 学习本文的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称序井然?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归纳。

体验与反思

1、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2、 通过学习了本文,认识了许多旧北京的吆喝,针对于当前城市的吆喝(广告语),你如何看待“旧”吆喝和“新”吆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1、 在你的家乡,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时时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2、 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板书设计

吆 喝

萧乾

器乐 总领下文(4) 早上 (5)

早 一晚(5—9) 晚上(6—9)

口头广告 引 介绍叙述 春 夏

(口语浓厚) (4—10) 一年四季(10)

声乐——吆喝 评论 内容 秋 冬

(11—14) 声调

音韵节奏

《吆喝》优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吆喝形式的多样性。

2、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吆喝的特点,并尝试创编吆喝。

3、在游戏情景中体验不同的吆喝形式带给我们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

2、快板、纱巾、喇叭道具各若干。

3、图书、水果、点心模型若些。

4、店铺牌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回忆探索——了解特点

1、播放录音,引导幼儿回忆模仿听到的吆喝。

导语:王老师在农贸市场录了一段特别的声音,一起来听听吧!

2、老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老板,他们为了更快的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就会"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宣传方式来吸引顾客,让自己的生意红红火火,这种宣传方式,就叫吆喝。

3、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吆喝?逐步归纳出吆喝的特点。(声音洪亮,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吸引顾客,让他们一听就想买。

二、尝试体验——发现不同

1、普通话吆喝

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初次尝试创编吆喝这个解暑又解渴的夏季水果之王西瓜并分享,老师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

2、歌唱类吆喝

出示读书节卖书吆喝创意视频,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对比,让幼儿发现这种吆喝的不同之处。

小结:像这种用歌唱的形式进行有节奏的吆喝,我们称它为——歌唱类吆喝

教师再次出示樱桃、苹果和西瓜图片,幼儿邀请同伴进行讨论、合作创编吆喝。

3、展示创编结果,评价小结。

三、情境表演——合作创编

1、介绍商店及游戏规则。

2、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摊位,分工讨论创编吆喝。

3、集市开张,分角色游戏。

4、活动自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