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一面》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一面》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于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怀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这一部分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揪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揪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3、仔细阅读三处外貌描写,思考:
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这三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通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暂的一面当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谦虚;那“微笑、点头”蕴含着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同时,“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笞着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正是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记住这难忘的“一面”。
五、拓展写作,布置作业
1、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2、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一面》教案 篇2
《一面》教案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面》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鲁迅逝世,各色各样的人都来吊唁他,在巴金的《悼鲁迅先生》中可见鲁迅在人们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鲁迅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悲痛,也是回忆,侄女周晔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与鲁迅有一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就在阿累与鲁迅的这一面之交中,阿累对鲁迅整体的印象是什么?
(课文第三段中的一句话。)
4、可见鲁迅已经给阿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从文中找出对鲁迅的描写的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这几次描写有个共同点,都是写鲁迅的“瘦”。那我们就找出写鲁迅的“瘦”的词语或句子:“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6、同学们,鲁迅多瘦阿,瘦的让我们震惊,瘦的让我们心痛,为什么他会如此的瘦呢?请同学们结合着课文了的内容和课外搜集的内容进行讨论。
(带病工作,深夜写作,忧国忧民……)
7、鲁迅的心里装着千千万万的劳苦人民,他用自己的笔批判着当时的社会,他用自己的力量救护着当时受苦落难的人们,可见,他的瘦是多么的令人肃敬阿。他虽瘦但……
请找出关于鲁迅的“精神抖擞”的句子:“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他瘦的多精神啊!
8、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对鲁迅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
9、集体朗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那“微笑、点头”蕴含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3、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4、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虽然鲁迅离我们很遥远,但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就像阿累一样,用“一面”时刻鞭策自己,我们也应该时刻叮嘱自己要学习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
四、拓展
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写一段外貌描写,不写名字,让其他同学猜测。
【板书设计】
一面
鲁迅先生──瘦──精神
《一面》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二、课内预习;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虐( )待 摩suō( )
jiǒng( )相 抖擞( ) 颓( )唐
chóu chú( ) 不能自yǐ( )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三、总结课文;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