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2025/09/04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爱心与教育》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1

近日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的叙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向善、向美地成长。高考落榜的宁玮到外地打工,她同李镇西老师的书信让我一次次泪眼模糊,李老师对宁玮的牵挂也牵动了我的心,我在心底里呼唤"愿好人一生平安".李老师不仅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对于素不相识的中学生杨守丰、闻晓春等也倾注了浓浓的师爱。读到杨守丰顽强地学习拼搏,但最终被病魔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愫泪水潸然而下,我不知道是杨守丰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还是李老师那温婉真情的表述感染了我。读《爱心与教育》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

开卷有益,读教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感动,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到了一句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李镇西老师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李镇西老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快乐前行,我向往那盏明灯。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2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书中记载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打动,被李老师充满激情和富有爱心的教育情怀感动。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以及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震撼着我:原来,教育也可以做得如此让人痴迷,如此有幸福感、成就感。

合起书本,我依然心潮澎湃,李镇西老师让我重新审视: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高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学生呢?在李老师的一个个教育故事中,我知道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真诚、平等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不管他(她)是优秀生还是差生。用心爱每一个学生。乖巧、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谁不爱呢?可是调皮捣蛋成绩差还爱顶嘴,这样的学生,你爱吗?其实,我们老师也不过是一个凡人,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在管理一个接近五十人的班级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难免有被气得头顶冒烟的时候,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对自己说:"你不也曾叛逆过吗?你不也曾是犯错的小孩吗?你不也从屡次犯错中成长起来吗?你不是立志要当一名热爱学生的好老师吗?"每一回,这一个个问题拷问过后,我都会豁然开朗,明白对孩子们应该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归根到底就是,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心。不管他是天鹅还是丑小鸭。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还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李老师对于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也给出了答案:"儿童视角",即教育者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孩子",学会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也许,你以为好老师就是很努力地在教,就是对学生负责。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没有掌握的笔画笔顺,不厌其烦地把学生不会的知识教给他们;当我看到李老师的《爱心与教有)一书时,我知道教育需要智慧。譬如,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老黄牛"一般事无巨细地一味管,看起来仿佛对学生极负责,但是不讲究方式方法,其效极微,甚至无效,那又怎能对学生起促进作用?又谈何对学生负责?所以想作一名好老师,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丰富的学科素养和高超的育人艺术。这些最后都体现于如何带好班、如何上好课,如何与学生谈心、如何进行家访、如何处理每一次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智慧、离开这一切,空谈对学生的爱,是没有用的。

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但用爱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除了爱,老师还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老师不断阅读,不断学习,在阅读学习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3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

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李老师一样觉得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的和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4

近年来很少系统完整地去阅读书了,说实在的开始我也是带着为完成学校布置写《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去翻翻这本书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使我连读了二遍。然而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这本书了,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人至深,受益匪浅。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尽责,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

特别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在李老师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终于是万同真正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然而联想到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学困生、贫困生”,学校布置了党员与“学困生、贫困生”接对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成效,但与万同的转变相比是甚微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同样在结对过程中只是把它当作任务去完成,甚至是应付,所以效果就大打折。

昨天上课前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放灯片,二行醒目的大字,第一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二行是××班因我而精彩,并简单介绍第一行字的来源及含义,着重说明了第二行字的含义。从学生投入的眼神可知他们的认同。尽管我不是班主任,但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后进生的转变工作,积极协助班主任建设好班级。同时,我想到我们学校的励志课,是不是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精彩片段,比天天听到××班的喊口号、唱歌要强一百倍!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尽管我们的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倔强、不听话、不爱学习。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总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和信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力求“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许多事实证明,一个被老师所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应尊重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