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处方》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红处方》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红处方》读后感 篇1
一本沉重的书,简方宁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戒毒事业的女人,甚至连结婚也是为了做上医生。这本书凝聚了太多,身为女人身,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简方宁为了她的事业,她忽略了她的丈夫,她丈夫几次提醒她,但简方宁一心只有她的事业。在我看来,这样的女人是最美丽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她不单单守护了戒毒医院的最后一方净土——院长办公室,也守护了人性的净土——善。
《红处方》这个名字,也许不是学医的人是看不出,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悲剧。“白处方是开普通药的,黄处方是开外处用药的,只有红处方是专开剧毒麻药的,比别的处方要慎重。”红处方,不仅仅写出了简方宁死亡的结局,也警示着世人,最终是会带来悲剧的。
在简方宁的医院里,我看尽了人性百态。庄羽并不是一位心肠歹毒的人,她只是一位被消磨了自信,她充满了自卑,以至于她用金钱、用化妆品来堆砌起她的高傲。在她看来,简方宁是高贵的,她希望拥有这样的一位朋友。当她知道简方宁愿意跟她做朋友,她由怀疑到兴奋。她拒绝了简方宁要求她到戒毒医院里工作,也许是因为自尊心作祟,也许是她进进出出戒毒医院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也许是······但她却希望拥有简方宁这样的朋友,她多次打电话给简方宁,是渴望友谊。简方宁由于家庭而没有再接庄羽的电话。因为这样,庄羽内心的自卑驱使着她用新型“7”制造成一幅名叫《白色和谐》的画送给简方宁。让简方宁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
支远,是为了庄羽才染上,他想让妻子知道,戒毒,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支远低估了的“魔力”,当然,他也没高估人的意志力,其实最后支远还是能戒毒了。其实当我看到支远戒了毒真的很高兴的,因为读这本书真的让我筋疲力尽了,书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被“”控制的人,就像范青稞般,听着那一个个故事,最后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这么丑恶的故事,书中人尚且如此,书外人又能如何忍受呢?但是支远,至少是一个希冀。
《红处方》读后感 篇2
“处方”是医药用语,药典规定:医生开取剧毒药品时,必须用特殊的红处方。
简方宁的好友沈若鱼为收集写作素材,以一个“特殊患者”的身价潜入戒毒医院。形形色色的吸毒病人、光怪陆离的离奇事件,使沈若鱼不得不中途逃离……女吸毒者庄羽暗设机关,使院长简方宁也染上毒瘾。面对无法摆脱的毒品“七”,简方宁毅然决然地给自己开了一张红处方……
当一个个因孤寂,苦闷,彷徨等消极心理状态而寻求帮助。渴望有人聆听自己,关心自己的时候,都被这个世界不经意的拒绝。于是这疲惫不堪的心灵的主人便选择了毒品。希望借助这东西的神奇力量来超脱于真实世界之外,噩梦便开始上演,一幅幅悲欢离合的画面逐一展开……
它摧残的是一个个的心灵吗?不,绝对不是,掩盖在这种现象之下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分离的惨象。
诚想,当一个你爱的人上染上了这东西,你该怎么办?送他去戒毒?你有这个勇气?敢光明正大地把他送进医院?光明正大的去看他?恐怕很多人是没有这个勇气的,但我想相信在看到自己的爱人的痛苦不堪,禽兽似地歇斯底里时,有的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陪”。好像此时只有这样,才能能够证明“爱”的程度。支远是如此。
支远是一个有为的青年,为帮挚爱的妻子戒毒,自己也染上毒品。但是他是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凭着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他战胜了毒品,走上了成功之路。为吸毒者树立榜样,使戒毒医生树立信心。支远是火辣辣的爱着庄羽,而庄羽呢?
一个曾经貌美的女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慢慢丧失了自己,只留下了一个空洞的躯壳。在云烟缭绕中,仇恨渐渐成长。在戒毒所的几进几出,她似乎体验到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快乐,她喜欢被人注意却不愿受人掌控,在自信被自己信任的医生,家人冷落后,她便酝酿了一场复仇记。于是可怜的戒毒医生简方宁便成了一个受害者。
简方宁,一个中年女人,在解读这个敏感的行业中贡献了家庭,也贡献了自己的生命,最后被毒品带向死亡。
沈若自是简方宁的好友,了解简方宁的一切,甚至死因。她自愿潜入医院,与粗俗,变态的吸毒病人在一起。目睹了形形色色的吸毒病人的光怪陆离的离奇事件。让人感到她的“傻”。当好友为戒毒事业献身后,她又继续去继承艰难的事业,也让人觉得她“愚”。但她“大智若愚”。正是我们需要的,有责任感的“大智”者,是个高尚的人。
小说取名为《红处方》,因为院长简方宁被吸毒者所害,也不幸染上毒品。当她意识到这点时,便给自己开了一张“红处方”--死亡。简方宁在书中被描绘成美丽智慧,善解人意的女子。不错,我对她的品质颇有好感,更敬佩她的为人,为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她一生都在为事业做出贡献,到最后,还以死殉自己的事业,她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殉神圣的戒毒事业,要向人们证明:人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毒品可以使人中毒,却无法使人屈服。她要在死后继续发挥作用,去呼唤人们热爱生命,追求光明。至此,毕淑敏也给读者开了一个“红处方”。就是:人们,我爱你们,你们可要警惕呀!
看完这部书,感觉像看完一本戒毒的科普书,因为书里有很多关于毒品的资料,让从不曾了解这方面知识的我,看到了我们国家戒毒工作者的举步维艰的场面。深刻的体会到了广大戒毒工作人员辛苦,也了解了瘾君子的千奇百像。
毒品事业还没有偃旗息鼓,而我们的禁毒事业也并没因为一人的身死或是吸毒社会的肮脏而有所停止,沈若鱼-简方宁的朋友,在参加完朋友的葬礼后,选择继续朋友的事业,去面对那个她深恶痛之而仓皇逃走的地方,薪尽火传,戒毒事业将会一直继续下去。毒品,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正为此痴迷。但我知道,毒品不是罪恶的根源。使人们,是毒品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我期待着更多人对毒品有更多的了解,让更多的人知道瘾君子的危害,更多的人在毒品面前止步。作文
《红处方》读后感 篇3
波波折折总算把这本长篇小说看完了,总觉得电子书没有纸质的书看起来舒服,电子书总给人一种快餐式的粗读,来不及品位,来不及感动,缺少了一页一页翻书的闲静和指尖磨砂的质感,缺少了一种静气。但是终归还是读完了,没有多么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多少感动,完全是用一种旁观人的眼光去看那个离我比较遥远的另一个世界——吸毒者的世界。
看完了全书,我特别喜欢看作者的后记,因为从那里面你能看到作者游离出作品本身的心情,毕淑敏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一,总觉得她的作品有一种余华先锋文学的感觉,总是用自己比较冰冷的视角去看待书中人物的起伏变化,但是读过之后,感到一中冰冷,凄凉。看过毕淑敏的《拯救乳房》、《鲜花手术》和她的短篇小说集,她总是以她军医的经历,从一个医生的视角去写我们所不了解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人生中比较不堪的一面,但是不能不说,她写到的确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也许我们看到的是阳光明媚的蓝天,而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黑暗世界就并行于我们看似光明的世界,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正在反扑光明,但是光明在时刻的挣扎,挣脱,但是那黑暗中的魍魉总是露出他们邪恶的尖牙,时时窥探着我们。
了解并不可怕,一知半解才可怕,世界上的许多谣言和恐惧都是从无知中产生和传播出去的,看这部小说时,让我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其中在快要结尾处,院长简方宁问护士栗秋知道她未来的丈夫患有性病吗?栗秋很淡然的承认,她说不懂医的人可能听到这个词都非常恐惧,但是我们都知道它其实跟一场感冒病菌差不了多少。对于医学常识匮乏的我们把这个词想的如此的可怕,是因为为了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外界的我们说的一个善意的谎言。这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其实有些事情不了解,以讹传讹,把事情传的神乎其神,欺骗了大众的眼睛,所以产生了恐慌和笑话,例如盛行一阵的“盐荒”。
作品中的人物线索并不复杂,其实简单抽离出来,主要就是以沈若鱼的眼睛看着庄羽怎样吸毒进院,到戒毒成功,对院长简方宁产生一种畸形的情感,到情感的扭曲从而复吸,策划对简方宁的报复,导致了简方宁的自杀。在故事主线索中穿插着一段段吸毒者的故事。就像沈若鱼说的,哪个吸毒者的背后不都有着一个让人痛哭流涕的故事,但是那又能改变些什么呢,有些事情发生了,就要想办法去解决,而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也许当时的情景是有挣扎和痛苦,但是选择吸毒来求得暂时快乐,只是让人觉得可笑和可悲,因为除了选择逃避,你什么都不敢去做;但是吸毒都选择了,又有什么不能或者不敢去做的呢?
文字促使人思考,总喜欢看完一本书写下点什么,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脑中留下点痕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仅以此共勉。
《红处方》读后感 篇4
“毒品”我是知道的,它的危害性也是知道的,但读完《红处方》后,我才有了真实的认识。
它摧残的是一个个心灵!
当一个个因孤寂、苦闷、彷徨等消极心理状态而寻求帮助、渴望有人聆听自己、关心自己的时候,却被这个世界不经意地拒绝了,于是,这些疲惫不堪的心灵的主人们便选择了毒品。希望借助这种东西的神奇力量来超脱于真实世界之外,噩梦便开始上演,一幅幅悲欢离合的画面逐一展开…………
它摧残的只是一个个心灵么?不,绝对不是,掩盖在这种现象之下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分崩瓦解。
试想,当一个你爱的人染上了这东西,你该怎么办?送他去戒毒?你有这个勇气?敢光明正大地把他送进医院,光明正大地去看他?恐怕很多人没有勇气的,但我相信在看到爱的人痛苦不堪、禽兽似的歇斯底里时,有的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陪”,好像此时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爱”的程度,支远是如此。
支远是火辣辣地爱着庄羽,而庄羽呢?
一个曾经美貌的女人,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慢慢丧失了自己,只留下一个空洞的躯壳,在云烟缭绕中,仇恨渐渐成长。在戒毒所几进几出中,她似乎体验到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快乐,她喜欢被人注意却不愿受人掌控,在自信被自己信任的医生家人冷漠后,她便酝酿了一场复仇记。于是,可怜的戒毒医生简方宁便成了一个受害者。
简方宁,一个中年女人,在戒毒这个敏感的行业了贡献了家庭,也贡献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却被毒品带向死亡。我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如此残忍,让一个兢兢业业的、善良而有勇气的女人如此被命运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