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2025/09/04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不做教书匠》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1

由于老师的推荐让我读起了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刚拿到书时,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细细的读起……

作为一名刚入教育行业的新老师,这书让我们新教师受益匪浅,文字的表述并没有让你觉得很难读懂,反而很吸引人,作者用一个一个小故事,小典故引导我们新教师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专业感、奋斗感、亲和感以及智慧感的老师。读着读着,就仿佛身边有一位前辈老师在传授他的教学经验以及心得,帮助我们新老师少走弯路。

第一章节告诉我们要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作者在书中写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上的大亨,那么我真诚地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退。”的确,教育这一行,得到物质以及财富远不能满足虚荣的心,你若冲着在教育这行业成为富翁,那真的趁着自己年轻要考虑清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要做一个选择,帕瓦罗蒂的选择,一个洗厕所女工的选择,无论什么行业,要学会自己做选择,做一个能符合实际的选择,并且自己要用心去做,投入坚持去做,那么,你也就成功了!不管当初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教育,既然选择了,我们就用心去做,“当你投入地工作的时候,你就会感受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是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作者的话风趣幽默,常常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正视教育的'幸福感,可能现在教师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抱怨,作者也在书中提到自己在教育中的幸福,一个学生不愿意跟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抱怨,哭诉,反而跟自己的老师,那种幸福感真的难以言喻,“我时常觉得,以和学生纯洁相处为主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幸运。和学生在一起,可以完全放下虚假的面具。和学生交往,是一种惬意的事,是一个永远美丽的童话,有一天你赢得了孩子的心,那心是纯金的,无任何杂质”。对呀,“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

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让我们怀揣着爱,投身到幸福的教育中,感受教育的幸福!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2

最近,我一直在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管建刚。起初是被它的书名说吸引。

本书作者管建刚是一位特殊的教师。他用对联来谈论他自己“病重一年,休养两年,经商三年,农村八年。七代耕田,八面无书,九九冬,十年板凳。”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使管老师成为一位独特的老师。

当然,我喜欢读这本书,不仅因为管老师这份与众不同,更因为这本书的内容给了我很多启发。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我有了更多的新见解。

举其中一个例子——“教育,从小做起”,我也有同感。它说:只有那些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就是由无数小事结合而成的吗?

的确,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很多时间做的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例如:早上到学校,进了班,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里,如果没有人,是什么原因?谁没有完成作业?为什么?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吵架,不得不调解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是我们老师的日常工作,通过这些小事来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工作。

这本书还讲述了一个哲学家的故事,他让他的门徒去麦田里摘最大的麦穗,条件是没有人能回来。因此,当哲学家们说“时间到了”时,很多门徒都空手而归。

因为他们总是在比较,总是认为前方有很多的机会,没有必要过早的做出决定,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机会。直到那时,门徒们才突然意识到,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面前的那粒拿在手里。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想不想做,不管它离你的期望有多远,既然你已经在做了,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读到这里,我也有些庆幸,庆幸的`是,我是一个牵着麦子的手,踏实的工作,踏实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现在才不会抱怨,才会感到幸福。

随着我阅读深入,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要求老师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意味着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说,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宽容,更爱他们。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要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要做教书匠,要做一个辛勤的园丁!我相信,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像一朵朵鲜花,即使经过风雨,也会有一天盛开,让我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3

今年暑假里,我读完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

这本书由浅入深地分别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这对现今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我们年轻的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这既是一部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励志书,而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师也是一本提高修养,修炼“内功”的教科书。

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今天我们的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读后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刚老师强烈的责任感,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无限忧患,对年轻教师的无限希望。他针对教育现状和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与青年教师聊人生,谈教育。书中讲述了一个个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气和地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告诉青年教师,他以他的热情、智慧和广博的知识来激励青年教师。

全书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师群体的“终极关怀”,可以说,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锻造为己任来写这本书的。因此,“教师”被人戏称为“教书匠”。我从心里不喜欢这个称谓。一个充斥着功利性的“匠”字,把“师”的神圣和崇高全淹没了。但反思一下,作为一名教师,只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分上,把快乐建立在孩子们认真完成了冗长的作业,坐得笔直地听讲,做事情以老师的意志为准绳,把判断好与坏的.标准狭隘地定义在成绩和是否听话上,而对孩子们真正喜欢什么,对什么充满好奇和迷惑,却不闻不问的老师,不就是一个教书匠吗?“教书匠”和“教师”相同的都是一种职业,最大的差别也是根本上的差别就是:教师是一种理想;而教书匠却是一种糊口的工具。前者是引导学生学习,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有机会的话,推荐各位老师去看看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受益良多!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4

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写不出东西。每天的生活都发生着很多感人的事情,自己也留心积累了不少的素材。可是每当自己坐在电脑前,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想不出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写作出现了“失语状态”,键盘上敲不出一个字来。这种状态我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心里焦躁不安。有时甚至还担心会不会从此就写不出文章了?着急也没有办法,我只有放弃写作,还是静下心来读点书吧。就这样,在今天,终于读完了校长的赠书《不做读书匠》。

纵观全书,有这样的一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第149页)。我极为赞同,并深有感触。

20xx年年底,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活。过去的两三年里,我读书只是为了求量,根本谈不上系统性、目的性,逮住一本是一本,胡吃海塞地吞咽,看得脑子乱哄哄的。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口里蹦出来的都是书中这个大家、那个学者的观点,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自己却不自知。

出糗多了,就有了自知之明。羞愧的我就特别渴望拥有自己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时我苦无良策,还是选择了读书。那时自己一直相信,读书就能读出明白来,读出明白也就能活出明白来。

三年过去了,成效并不大。

20xx年3月初,开学后的第一周,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访谈调查的实践活动。从访谈问题的设计、访谈对象的选择、学生访谈过程的注意事项、活动小组的分工安排、访谈后感受的资料整理、分析以及最后结题报告的撰写,我一点一滴地做到最后。静下心来读书,我可以毫不费力,但静下心来做事,我从未有过。每次做事,我都是在脑子里过一遍,自认为懂得了,就动手草草地完成。

整个活动结束,我没有疲惫的感觉,胸中反而充满了愉悦感和成就感;整个活动结束,我发现自己好似学会了深思,对所读的教育理论有了自己的真正理解。我感受了做好一件事是这样的快乐。接下来,我又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课,我走下讲台;学生访谈调查后,我也寻求突破,对被采访的老师进行了回访……

就这样,在一件又一件的做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我从封闭的读书状态中慢慢地走出来,开始积极地做事,并在做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我发现我的心胸变得比以前开阔了。比如,以前自己的学习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现在已扩展为三条:读书、向身边的人学习和做事。

真地感谢这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它道出了我的心声。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篇5

在拿到《不做教书匠》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疑问:“如何做,才不算是教书匠呢?”带着疑问,我开始细细品味起此书,书中管老师利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给我们谈人生、讲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我也逐渐感受到管老师所说的“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是呀,世间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是微笑;最动人的'表情是什么?是微笑。有的时候,一个微笑会让你的心情顿时好起来;有的时候一个微笑可以化敌为友,微笑的魅力,有时远出意料之外,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吝啬与自己的微笑。正如管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可见,教师的微笑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孩子是天真的,他们不希望老师是凶巴巴的,他们不愿意看到老师整天板着脸孔训斥他们。当我们用微笑面对他们时,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情,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微笑的教育是孩子喜欢的、向往的教育。如:在课堂上,当我们提问时,很多时候会发现孩子们其实知道,但就是没信心举手发言,这时如果我们能微笑着向他点点头或微笑着做一个手势,他们会马上从微笑里感悟到老师对自己的喜欢、从温柔的目光里读到鼓励,随之就会找到自信、积极发言。又如:我班有个叫欣怡的孩子,初来时她哭闹很厉害,每天她都是“死”拉着奶奶的脖子、衣服或头发不放,每次我们都会微笑着费力得把她硬抱过来,还微笑着安抚家长安心的离去,我们的手好几次都被她给抓破,但我们还是以微笑对待她,逐渐地她从我们的微笑中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关怀;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感受到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的关心自己。不久她就独自进教室了,还能主动和我们老师问早,这次去她家,她还拿出了自己的好东西给我们吃。

很多人在提到教师时,总会与“严肃”、“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其实,通过实践,“微笑”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恰当适时给孩子灿烂的微笑,会让孩子身心愉快、轻松学习,与教师亲密相处、无所不谈,心灵交融。微笑或许是架起师生情感桥梁的纽带,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少不了微笑的润滑剂。今后,我会在孩子们取得成功时,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孩子感到失落时,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孩子犯错时,用微笑送去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