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生物说课稿

2025/09/0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生物说课稿(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土壤里的微生物》一课,是青岛版版四年级《科学》土壤与植物,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在学生对岩石、沙和黏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然中的土地进行了解。本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学生生活在农村,经常到不同的环境中玩,自然也就经常接触土壤,可以说他们对于土壤是熟悉的。但是,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能从来没有细心的观察过土壤。或者,他们对所见到的土壤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深入的思考过。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对土壤又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激起他们对土壤的研究兴趣。

四年级学生虽然接触科学学科已经一年多,已经学会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但是还没有熟练地掌握,还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我们学校,由于科学试验仪器缺少,学生很少有亲自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实验的能力也就非常差,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

三、说教法

1、知识与能力:能够通过看、闻、攥、捻等多种手段对土壤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初步了解土壤可以根据含砂的多少分为黏质土、砂质土和壤土等几种。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产生亲近感。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初步感受到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教学重点: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从而知道土壤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实验现象,如冒气泡、水面有腐烂的叶片或小虫子的尸体、不同的土壤里砂的含量不同等,并能够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到不同环境里采集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土壤存在的环境。

2、技术准备:成分各不相同的土壤若干份、分组实验的仪器,如:玻璃杯、水、筷子、放大镜等。

五、说过程

1、教学引入时,问学生:上课前我们在田野里挖了一些土,观察一下,它们和砂、黏土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感知土壤与砂、黏土的区别,了解土壤的组成。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了。教师给出结论:像这样的土,我们叫它土壤。

2、初步了解了土壤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在采集土壤时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土壤上能够长草、树和庄稼;土壤里有蚯蚓;土壤湿乎乎的等等,教师要给予肯定。这样,使学生对土壤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3、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得方法,如:看、闻、攥、捻、用放大镜观察等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学生可能会发现土壤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土壤里有小石子和砂粒;土壤里有细面面的土;土壤里有死的小虫子等等。在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之后,引出土壤成分分离实验。

4、过渡: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初步确定了土壤中的一些成分。到底大家的判断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办法把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吗?学生可能想到用筛子筛、把土壤铺开后一点一点挑等。

5、在学生不能说出正确的方法时,教师出示玻璃杯、筷子、水,引导:你能用这些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吗?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水分离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并分组设计实验。如果学生还不能想到怎么实验,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土、砂子、草叶等如果放到水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分离实验。

6、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后,就要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汇报交流,总结出土壤中的主要成分。

7、在学生成功地进行了土壤分离实验,并分析了土壤的成分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成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不同的土壤含沙量是不一样的。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含砂多的土壤叫砂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8、最后,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实验和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他们进一步研究自己见到的土壤,使他们巩固学到的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评价

1、知识评价:采用检测题的形式

(1)填空:土壤是由()、()、()、()和()构成的。

(2)说一说,土壤可以分为哪几类?是怎样分的?

2、能力评价:

主要采用课上观察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土壤的组成;能否设计、实施土壤成分分离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

3、情感评价:采用课上观察的形式

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得对土壤进行探究,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

七、教学特色

同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始终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课前让学生亲自去采集土壤样本,使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利用自己学会的实验方法初步进行探究;设计并实施土壤成分分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等。所有的活动都是学生在动、在思考、在探究,从而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教学依据:

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

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七)板书设计:

是什么逻

生物入侵者怎么样顺

怎么办序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生物说课稿 篇4

说课内容:

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生物说课稿 篇5

精选生物说课稿(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