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桥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2025/09/06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桥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桥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课文中感动我们的地方,感受老汉在危难之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自已却英勇献身的精神。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课文独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嵩高精神,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抗洪救灾的短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 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 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 复习导入

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桥》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方法提示: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指名学生回答,生补充。

3、 师小结并板书: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老汉献身。

4、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这些内容。

二、 品读感悟,体会精神

(一) 感受洪水肆虐

1、 默读全课,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大雨和洪水的可怕,把它用“——”画出来。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 体会洪水和大雨的.可怕,形势的危急。

出示句子: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来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像画面。

(2) 将红色字去掉或换掉,与原文对比,让学生读读哪个效果好,为什么?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体会比喻、拟人的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3) 习作中也要善于运用这种写法,使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 再读读这些句话,你还发现什么特点?

放大出示:像泼。像倒。两个字一句话,能不能将中间的句号改为逗号?效果上有何不同?

(5) 课件播放发生洪灾的画面,感受洪水和大雨的可怕气势。

(6)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二) 了解人们的惊慌

过渡:面对如此猛烈的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2、 学生反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人们的惊慌失措。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3、 你能想像当时的场面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 此时此刻,求生是人的本能。大家都逃命要紧,可是情况怎样?——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5、 由“窄窄的”“木桥”你想到了什么?——随时有可以塌掉,到时候大家就会走投无路。

(三) 体会老汉的精神

1、 和这些人们相比,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是谁?他都做了什么?默读课文,把描写老汉的句子用“——”画出来。

2、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句式一: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拥戴的老汉。

(1)“拥戴”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老汉平时是怎么对待全村人的。

(2)师生对比读这句话。

句式二: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像一座山”你觉得像一座什么山?(泰山)怎样的泰山?——高大,镇定。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老汉?

(2)“他不说话”老汉心里在想些什么?——想办法。想出了什么办法?往下读。

句式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 反复读这句话,为什么要排成一队?不排队会怎样?

(2)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老汉想出了这种办法,你觉得老汉怎样?——指挥有方

(3) 引读。此时此刻,在这猛烈的风雨声中,老汉沙哑地喊话——(学生接读)“桥窄……党员排在后边!”

(4) 引读。此时此刻,容不得老汉多想,他果断地喊道——(学生接读)“桥窄……党员排在后边!”

(5) 老汉要求党员排在后边,他想到了什么?——时刻不忘党员的职则(坚守原则)。课文中哪里还体现出老师坚守原则。

句式四: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豹子。

(1) 从“突然”“冲”“揪”“豹子”这些词语中,你体会什么——严格坚守原则。

(2) 老汉揪出的是谁?——他儿子。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例外——大公无私。

(3) 老汉真的是一个无情的人吗?(不是)哪些句子体现他们父子情深?

句式五: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用力”他用了多大的力?——竭尽全力。为什么?

(2)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他们的父子情深。

3、出示: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响……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就这样老汉和他的儿子英勇献身了。

(2)没容老汉喊出来,一个浪头吞没了他,此时,他会喊些什么呢?拿出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三、 理解题目,升华感情

1、课题为桥,没有老汉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想想老汉在这当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桥的理解。

2、学生互相交流。

3、师小结:这是一座生命之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身搭起的永不倒塌的一座生命之桥。

[作业设计]

1、当洪水过后,人们得知老支书和他儿子牺牲的消息时,他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想想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6、桥

镇定 指挥有方 无私 父子情深

桥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3、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转折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难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引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大屏幕出示提示:

记事文概括主要资料方法:

课文主要描述了1999年9月22日,大陆青年小钱(),急需(),台湾青年不顾(),给小钱()。

这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体悟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感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段,学习反衬写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这段话你情绪怎样?

2、是啊,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看着窗外的美景,我们的情绪是那么地,指名多个学生说。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齐读

3、品悟第2自然段

⑴师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充满生机,而不幸却降临在小钱身上,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大屏幕出示: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生命就像,生接: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生接: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多么完美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的小钱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⑵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生交流

创设情境读:轻音乐伴奏

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生: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的内心感受。

指名生读

(3)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由完美的事物来反衬小钱的'不幸。板书:反衬

下面,女生来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来体悟作者反衬的写法。

过渡: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重点学习第四、五段,学习运用转折句。

1、学生默读第3段。

思考: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间?

生:9月22日

生:小钱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捐献的日子。

大屏幕出示地震一组组图片

是的,就在昨日,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7.3级的地震,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这次大地震造成2470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00多婴儿成为孤儿,10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你是地震中幸存的一员,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回到家人身边,看家人是否平安?

但是,捐献骨髓的青年和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他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习第3、4段,认识转折句。

大屏幕出示: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两段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

“但是”前面写的是:李博士和青年遇到的困难。

“但是”后面写的是:在困难面前,他们是怎样做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女生读但是前面的部分,男生读但是后面的部分。

3、学习使用转折句:

我们也来模仿写一写:

在这场7.3级的地震中,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李博士多想

,但是李博士。

一次次余震袭来,又会有多少生命被死亡之神带走,台湾青年多想,但是台湾青年。

南边组同学写第一个句子,北边组同学写第二个句子。

交流:

假如你是小钱,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体悟生命桥的含义。

(一)体悟生命桥含义

最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成功的喜悦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深深的感动

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就是李政道博士

他曾被称为奔波于两岸的爱心使者,亲自开辟了台湾慈济造血干细胞库送骨髓至大陆的先河。

齐读: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思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相机板书:爱心、血脉亲情

师总结: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必须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

(二)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生命如此美丽,活着多么完美,让我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当生命遇上生命,

爱心遇上爱心,

相信隔阂能够消除,

海峡能够跨越,

生命也因此更加美丽!

海峡两岸人民同属炎黄子孙的后代,这浓浓的血脉亲情会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补充:乡愁

【教学反思】

以方法主线,增强课堂语言文字运用力度

读中引领学生了解反衬的表达方法:第一自然段是对美景的描述,而第二自然段却是小钱不幸命运的介绍,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反衬、渲染,以突出小钱命运的悲惨,为此,我一方面超多美景图片渲染,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想象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十八岁的少年会干什么呢?学生在超多想象说话后,以师生接读的方式,来衬托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一命运的悲惨。在充分的铺垫之后,学生对反衬的方法了解水到渠成。

以语景创设,引领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文章第4、5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间以“但是”为转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台湾青年及李博士遇到的困难,后半部分写他们是如何做的,我把两段话同时呈现,让学生找共同点,进而引领学生了解转折的表达方法,之后,结合大地震,为学生创设两个语境,让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在运用中,学生对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也有了充分的体会,进而让学生想象,假如小钱遇到台湾青年,会说些什么,也水到渠成,学生想象丰富。

在引领学生学习反衬、转折方法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朗读指导时,我采用感情熏陶的方法,利用图片、教师引导语、师生接读的方式进行,但是关于朗读技巧的指导,存在欠缺。

桥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咆哮狂奔狞笑势不可当……)

2、读了这些词语后,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后谈感受。

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平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2、这样的场面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么?(惊慌失措)

3、是啊,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正是失措的表现啊。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寻找生路,他们的生路在哪里?谁来读第4自然段。东,西,南,无路可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4自然段。现在,我有些担心了,我通过只有这个词,知道它是唯一一座可以逃生的桥,你是不是也有你的担心啊!

四、读中析人,感受老汉的伟大精神。

1、此时此刻,不但有天灾,而且人祸也即将发生。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请大家读第7,8,9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仔细读课文,年迈的村支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2、拥戴,我们怎么理解呢?(拥护爱戴)他不仅是一名老汉,还是一位党支书,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3、老汉沙哑的喊话,谁来接着读。(生接着读老汉命令的话)我们看,短短的一句话,连续使用了3个感叹号,这能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喊话么?此时,山洪在咆哮,人们在哭天喊地,场面极其混乱,老汉应该怎样喊?谁再来读?那么多人站在大雨中,站在洪水中,等着你指挥,我们就应该读得响亮,干脆,坚定,全班齐读。

3、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党员也是人啊!谁在后面,就意味着离死亡越近。你能谈谈你的理解么?

4、老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使惊慌失措的人们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7到13自然段。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又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请同学们看78页和79页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呢?观察老汉此时此刻的'动作和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老汉是多么的愤怒,谁再来读读,你的声音很大,可是你愤怒了么,你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呢?再来读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6、老汉揪小伙子出来,维护了秩序的井然,可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把小伙子揪到后面,意味着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而离死亡越来越近了。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啊!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是的,老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家齐读4个成语。

7、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痛苦的呻吟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是的,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木桥即将断裂,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对父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8、这里有个吼,我们刚才也读到了一个吼,在哪个自然段出现的?(15自然段)男生读前一个吼,女生读后一个吼,老师读旁白。同样一个吼字,却有着不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次吼,在危险面前,有群众,有儿子,老汉选择了群众。第二次吼,在危险面前,只有自己和儿子,老汉选择了儿子。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父亲,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那座窄窄的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谁来说说那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1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情至深处,一写为快。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2、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祭奠他那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先人后己的老伴,和她那在危急时刻不和父亲争吵的孝顺的儿子,这是多么的慷慨悲壮啊!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可能想对老太太,对乡亲们,对老汉,对在座的同学们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在80页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3、生读自己写的话。

4、听了同学们的真情感言,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文中对老汉的动作,语言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这样,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那么崇高,伟大,深厚,永恒!

六、领悟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2、文章的写法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桥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皮巧根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大家一直叫这麻桥为“皮巧根桥”。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泽征尔的判断》,下面请同学做导学案上的温故互查。

1.教师谈话启发。同学们见过什么桥?(生答:见过木制的小桥、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立交桥……)

2.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板书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

二、阅读感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解决导学案上设问导读。

三、自学检测(解决导学案“自学检测”)

四、合作交流

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解决课件“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深刻地感悟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看课件)(1)皮巧根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2)是怎样架桥的?(3)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2.学生交流。(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五、展示点拨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要跳过急水河还有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在河上架桥会很方便。) ①指名读一读课文第1至第8自然段。 ②读了这些自然段的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答:课文中写第一个孩子想做救火英雄,第二个孩子想做打鱼英雄,第三个孩子想第一个飞到月球上去,他们都有好的想法,但都是空想,有些不切实际。)

(2)皮巧根是怎么做的?你画了些什么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A、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 B、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 C、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 D、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出的句子,概括板书:磨斧子——砍柳树——树架在河岸上——砍树枝——加栏杆。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寻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①学生读14—15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

六、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生答:我感受到了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他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他学习。)

七、巩固练习(做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八、拓展延伸,鼓励练笔 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以“爱心”为题,通过一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做导学案上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