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2025/09/06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篇1

美其所美,何以为美?宗白华先生说,真善美三者皆统一。王崧舟老师创意的诗意教学,坚持守住语文的本真,守住课堂的本真,守住师生对话的本真,虽将教师的位置放得低而再低,话语少得再少,却因情感的互相激荡,知识的互相生发,越动人心弦。

诗意教学的美,美在回归“语文”二字,回归以“听说读写”为本的综合实践课。与“虚闹杂碎偏”的课堂相比,王崧舟的`课沉入文本语词,深耕关键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结构、内在的含蕴。只有老师自己把握了语文的本质,才会知道教学设计中如何进行取舍。

诗意教学的美,美在直面情感,使语文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声有色的画面,有滋有味的百态人生。王崧舟老师准确把握每一堂课的情感基调,课堂教学的推动以情感的生发为线,通过观看视频、朗读文本、听师范读等多种形式,以诗歌的意境、电影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贴近文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诗意教学的美,美在教学节奏,文章有曲回转折,画有浓淡远近,歌有高亢低吟,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教学也有起承转合、前后对比、回环复沓……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演绎,使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文本之情都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激发、宣泄与升华。

美其所美,美美与共。诗意教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值得一读再读,一学再学,努力做到向美。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在工作室的安排下,利用暑假读了《听王崧舟老师评课》一书。关于评课这个话题,我从进入梅州市名教师张玉工作室以来,读了《有效备课听课评课》一书,从这本书里学习到一些有效的评课知识,比如我们要听一节课并且评它,就要先知道这节课所在小学的哪个学段,在什么章节,哪一课时,课程标准在这节课的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情况,由此可知,评课并不简单,而是要准备充分,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评课。而王崧舟老师这本书告诉我们评课的更多知识,读了这本书,对照王老师的评课和自己的评课,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浅薄,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很多。

我觉得王老师评课的第一点是他心中有诗意,他总能发现课堂上流溢的美,总是能对课堂中闪现的灵光作出会心的响应。

王老师告诉我们的第二点是评课者首先需要的是温度,是发现阳光、播洒阳光的温度。让执教者通过评课者的评议,重新找回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和专业激情,才是评课者的大德、大道。评课时不妨厚道些。

第三点是评课要明确主题。不同类型的课,分别承担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任务。评展示课,要重点考察该课展示了什么、展示得如何。一般而言,展示课往往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公开课,因此,评课者要多发现、多总结、多提升展示课的教学思想、课程主张、课堂模式。评研究课,要重点分析该课研究什么、是否体现了研究主题的特定内涵和主张。研究课是带着问题去探究的公开课,不论它成熟与否,评课时一定不能偏离它的研究领域和范畴,否则,只会流于泛泛而评、隔靴搔痒。评参赛课,要重点琢磨赛课的具体标准和特殊境况,要依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赛课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课,关注参赛课的导向作用和标杆作用。评家常课,要重点关注教学常规、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的落实情况。如果说抽象的好课标准体现了评议的共性,那么,具体的主题活动则反映了评议的个性。只有兼顾这两类标准,才能实现评课效益和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第四点评课不仅要让执教者有收获,也要让自己有进步,要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得到专业成长与发展。评课者要通过评课,问问自己,从中“我悟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这就要求评课者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同时,要不断地将自身的职业经历和专业经验融入到课堂情境的理解和感悟中。推己及人,由人返己,这是评课者的大智慧、大境界。

第五点是觉得王老师评课,他对课程标准非常熟悉,他总能准确的评对课。

看书里王老师评课,那洋溢的激情、诗意的评价语,以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汩汩流淌着对执教者的那份肯定,那份赞赏,那份激励,每次总是那么深深地让人折服,这应该缘于他那深厚的评课功底和精深文化底蕴。反观自己,审度自身,我拿什么拯救自己?我拿什么推己及人?我想:除了对评课有个正确的认识,知道听课、评课、说课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意义及课堂教学规律,了解基本的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心中有底才能入情入境,才能从从容容,才能坦坦荡荡;心中有底,才能用自己灵魂的镜子去悟课;心中有底,才能依循价值的判别与皈依去鉴课;心中有底,才能擦亮独识去析课;心中有底,才能于细微处去品课;心中有底,才能以大智慧、大境界去赏课。

怎样让自己心中有底?博览群书,多读,广读,深究,细悟,是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必经途径。让自己与书结缘,蕴蓄智慧和厚重。与书共舞,触摸书籍的灵魂。泛舟书海,让书的根深深扎在自己的心中,让书伴自己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让书充盈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通过读书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让自己激情飞扬,灵性横溢。

“评课就是评自己”。一个厚重的自己,一个内藏丰厚底蕴的自己,才能悟到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才能品到好课的“三味”,才能怀着“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来“坐着评课”,于人有利,于己更是大益。

“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

乍一看,很唯心主义。继续看,也便释然。

“评课大体上也是如此。如果心无诗意,就很难发现课堂上流溢的美,哪怕只有一点点;如果心无智慧,就不要指望对课堂中闪现的灵光能做出会心的响应。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一句话,评课就是评自己。”

细细想来,确是这番道理,顺着就可以化用罗曼罗兰关于读书的名言,“从来没有人为了评课而评课,只有人在评课中评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从教十七载,听课不敢狂言说无数,也着实不少了。名师的课、新教师的'课、同组教师的课,跨学科的课……每次都希望从他们的课堂上有所借鉴,有所启发,有所反思。但是往往只拘泥于点,而不是面,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一点浅知拙见,而不是站在多个角度之上对一堂课的深切剖析,三三两两的评课语也只是蜻蜓点水,甚至如痴人呓语。看了王老师的评课后,首先是汗颜,王老师面对每一次评课都是那么认真,评课语如谈话交流,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韵味”、“诗意”等词时常出现,我能想象到授课者在这样的评课环境中是多么的舒服和受启发;其次还是汗颜,王老师的每一次评课都是基于在课堂上的倾听和对授课人的理解,因地、因时、因人、因材、因境进行评价,让授课人感受到的是设身处地地考虑,是对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每一堂语文课的莫大的尊重;最大的感受便是叹服,王老师总能在授课者实践的土壤上,催生出智慧之花。在这朵智慧之花上,彰显着王老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深厚认知,渗透着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反映着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还有精深的文化底蕴。总结一下,评课,需包容尊重,需深厚积淀,需高屋建瓴。

借用王老师的这句话,读书也是在读自己。林林总总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书籍真的读了不少了,课程研究的、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的、听评课的……实话讲,除了汗颜与叹服,其余竟没学得太多。

近几年常常有这样的感受,读的越多这种感受越强烈,对自己的不自信越严重。往往为某本书而拍案叫绝,除了叹服,还是叹服,或可照葫芦画瓢,但真要变成自己的经验,才发现难如登天。读一本,叹一本,赞叹别人,慨叹自己。慨叹之余,也曾反观自身,对语文的热爱并不缺少,书也读的不少,但是面对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却做不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自己欠缺的太多了,缺少系统的学习,缺少深厚的积淀,更缺少理论的高度。于是有时难免用网络段子来自嘲: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可以的,哪怕五块钱的面值上印了多美的风景,它也没有一百的值钱。

那就继续努力做一张最美的五块钱吧,继续读书,厚重自己。追赶不上名师大家的脚步,那就慢慢地沿着他们的脚印,坚持前行。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篇3

今年这个假期,如果说一定要找点有意义的事儿来说说,那就是买了一本《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真的很好!书中闪烁着的观点犹如明珠一样,映照着我的身心。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恰似一江春水激荡着我的胸怀。还有那灵动的语言向我诉说着阅读的快乐,让人赏心悦目!

王老师说:“评课就是评自己。”只有自己对教学理念的掌握有高度,对课程宗旨的把握准确,对教材的解读独到,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执着,这样才能评好别人的课,使“所评之课成为关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反思自己平时的评课,很多时候,甚至对所上之课的教材都没有读过一遍,更谈不上深入独到的解读了,因而所评之课不过是走马观花,虚晃一枪而已,于人于己都没有多大的提高。我看到王老师所评的课,首先对教材的解读准确,独具匠心,真正做到了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者对话,这样的解读背后的评课才是全面的、深刻的、灵动的,也才是有效的、有益的。

这本书虽然是有关评课的书,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反观自己教学的问题,提升的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为什么我不更多地去关注如何评课,反而走了神去关注上课呢?其实,因为我很多时候,没有把课上好,也没在课中贯彻很多理念,因而,我认为,只有自己学会上课,才明白如何评课。

王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在课中,强调了“身在”“意在”“思在”。“如”的境界,强调的是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自己的本色。“即”的境界,就是享受当下,把自己所上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享受,都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进入“人课合一”的境界。试想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身在”课中,很多时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更不用说“意在”和“思在”了。当然孜孜不倦,以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者就凤毛麟角了,再到把课当做一种享受的就……我们很多人,上课是一种受罪、一种无奈地挣钱方式,一种打发时光的痛苦活动。当然这也不能说全怪我们,而是跟整个社会,特别是上层建筑对教育、对的关爱有关,似乎阳光总在风雨后,而风雨却常年不断。当然,如果教师们看淡一点,真正地投入一点,努力快乐一点,可能教坛的一片死寂会有所改观。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象”“造境”和“入情”三大招数。他在评叶淦林执教的《古诗词三首》时说:“看‘秋风之象’,造萧瑟之境,入思乡之情(《秋思》);忆‘故园’之象,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长相思》)……”“举象”所举的象一方面来自于教材的的描述,更多的来自于教师启发下学生头脑中想到的形象、现象、意象等,把象举好了,才能创设好学生由文字进入作者内心的情境、意境,最后才能“移情”“入情”“悟情”“化情”,从而理解作者之情、教者之情,激活学生之情,塑造学生之情。我认为,这三大招数,不仅在诗词教学时有用,很多文章的理解都可以这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去体悟人物的内心,去感动自己。

这本书虽然看完了,但学习还在继续,唯有学习,才能让生命更鲜活。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篇4

直以来对于评课不甚理解,印象中评课就是听完课后罗列几条优点,能力范围之内提些建议,从来没有细心、深入地去品课、悟课。暑假开始前就准备好了王崧舟老师和窦桂梅老师的评课实录,不禁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精彩的课堂案例和精辟独到的点评给了我很多教学启示,深深为王老师的“至真、至善、至情、至性”所折服。

语文教师一定要知识渊博。看了书中很多的语文教学实录,我发现里面的各位老师语言功底深厚,言辞犀利精准,教师要博古通今,有丰富的情感,最好还要有灵动的智慧。知识渊博的老师才能带学生走进文本,进一步走出文本,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的知识局限在课文中。

语文教学要有诗意。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富有诗意和禅意的老师,这本书中的每个教学案例都能给人诗意般的感觉,很多案例我读完都无比震撼和感动,震撼老师们独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感动于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

更令我震惊的是王崧舟老师对于这些特点的捕捉,他深深的沉浸在课堂当中,挖掘课堂的诗意,于是我又去观摩了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慈母情深》一课当中王崧舟老师谆谆善诱,将母爱的伟大像一首温婉又铿锵的歌,和孩子们一同唱了起来。语文教师需要这样的设计能力,也要有这样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看了纵多的案例后,许多的教学实录,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读词语、读句子,使用了齐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引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都善于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直到学生的感情被逐渐燃起。比如邵宏峰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在体会中华不振这一教学环节时,邵老师就抓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反复复的读,每一次分析中华不振后,邵老师都会这样引导学生:“是的,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总理才会用铿锵的语气说出——”一共有五次回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这样的回旋中,学生的感情由无到有,由淡到深,最后完全融入课文。所以读不是简单的看着文字读完所有的字,教师在读的方式,读的内容多思考,让读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身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不停地丰富自己,磨炼自己的基本功和教学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