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最新《范爱农》读后感

2025/09/0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最新《范爱农》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最新《范爱农》读后感 篇1

读完鲁迅先生的《范爱农》,想到了先生不是很佩服的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觉得很贴切,先生与范爱农的相遇相识相交都让我想到“美丽的错误”这个词,是同诗一样美丽而充满淡淡的却拂之不去的哀伤,一种跨越万水千山却寻不到岸端的心竭力尽之辛苦。

先生与范爱农是在误解中相识的,这是文人间常有的美丽的错误,就如同苏轼与王安石的“桂花”轶事,多是拳拳真心,终大白于事实。先生起初误以为范爱农舍不了旧什物旧礼教,范爱农携带的绣花鞋、范爱农若干人谦让座席,使其留给先生迂腐不化的印象,不自觉间,先生就轻轻摇头了,而范爱农则误以为是先生瞧不起自己,于是对先生大为不满,此后,数次与之作对,双方闹得有些不愉快。看起来似乎开始一点也不美,可时间总是公正的,几年后,有缘人相遇,正是凭着过去的不愉快的深刻印象,他们如命定中人一眼辨出了对方。上天似乎有意留给这对文人冰释前嫌的机会,在这个美丽的春末,他们相知相交,度过了一段风火知遇的日子。只是,后来,因时因势因钱,他们又分开了,鲁迅前往南京,而范爱农的学监被罢除后不久范爱农溺水而亡。和大多数失意文人一样,他也与这江南之水有着不解之缘,只是不知是自己投去还是的确是偶然,但这似乎已不太重要了。遗憾已经铸就了。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爱农与先生的相遇亦如莲花的开落,花开花落间,纯白如洗、淡漠如风、出污泥而不染已不足以形容纯朴的爱农的赤子之心,他就如倚楼长望的女子,期待着懂他惜他的人出现。也彷徨痴守过,也低迷伤心过,也轻狂不羁过,但终究等不来一个好天气,先生达达的马蹄为他送来一阵福音,短暂的欢喜过后残留无期的再等待与无限的哀伤。“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想,先生在听到爱农说“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是不是也会想到这句希望与失望交织满含心酸、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近乎呢喃的话语。

最新《范爱农》读后感 篇2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能够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并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这本书确实十分好看。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欢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教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欢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最新《范爱农》读后感 篇3

回到家后,我就看了《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也就是《范爱农》。也许是鲁迅写的文章吧,还没看,就希望着能够尽量看懂。的确初看下来是有些地方没有读懂,但来回仔细看了几遍,就渐渐的了解了鲁迅所要表达的情感。

刚开始看开头的时候,我还以为范爱农的确是个值得人气愤的人。自己的先生都被捕了,居然还无动于衷。不过继续看下去,我才发现他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子,而是由于鲁迅的无意中的摇头而使他和鲁迅做对罢了。经过了时间的推移两人再次相遇时,遍不计前嫌,“化敌为友”了,其实范爱农是个正直倔强的革命青年,并且也很勤奋,这些都能从后文中帮助鲁迅做监学中能看出。

鲁迅写这篇文章在悼念范爱农的同时,也是对那个时期,社会的黑暗的批判,体现了那时候的一些革命青年遭受的苦难,范爱农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例子。后文中,提到他屡遭排挤,在社会中没有他的容身之处。鲁迅先生后来听说他淹死了有些半信半疑,因为他很熟悉水性,但心中还是觉得肯定死了。毕竟在那样一个年代里,这样的人怎会有好的出路呢?所以作者觉得不太可能是失足而死,而是自杀。这也间接的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文章虽然只是通过几个片段来描写范爱农这个人的,但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其为人。我看完后也对他如此早的离开人世也感到惋惜。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感到无比的厌恶和痛恨。为什么要这样摧残当时的那些热血青年?

我只能说,他们真是生不逢时,如果他们能活在现在这个年代,我相信肯定能一展抱负,大有作为的。但也只是一厢情愿,历史的长河虽然在不停的流动,范爱农这样的革命青年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仍然应该拥有他们的一些精神,保持不灭。

最新《范爱农》读后感 篇4

《范爱农》讲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哀悼。

在作品的开头,作者用平凡而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他曾经在茶馆里认识范爱农的故事。首先表达自己对他的憎恶,之后为他的善良和友好埋下伏笔。

写作手法十分到位,语言简洁而凝练,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对死难者的同学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一开始,两人不是朋友,甚至吵了好几次架。但作家回家后,两人再次相遇,从“仇人”变成朋友。从那时起,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

后来,他们偶然成为了同事。但“天下无不散之宴请”,作者与范爱农因各自工作的原因而分别了。最后,范爱农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他喝醉了酒,滑倒在河里淹死了。

文章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对光复的后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事实上,这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没有对范爱农说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有从他的神情“那微笑是永远见不到的”,从他的动作“真的勤奋得可以”显示出范爱农革命后快乐的一面。

然而,范爱农心中的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鲁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是在探讨他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范爱农,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却无法站在黑暗的社会,他的心是痛苦的,悲伤的。

最新《范爱农》读后感 篇5

范爱农在看戏的归途中,微醉着,在水里淹死了。自杀?失足?其实鲁迅这里探索的并不是范农那天夜里的死因——这并不重要,范爱农不是拿破仑,他的死因不会有人感兴趣。

鲁迅通过大段文字来描写革命后的现实,这才是范爱农悲剧的根源吧。一个思想上觉醒的知识分子,而且穷,到最后只能“寄食”为生,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生存的冲突,他死了,对自己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他生错了时代。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外在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草房换成了高楼,小车代替了步行。但风烛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华丽服装,也还是快要入土的死相。中国必须再次进行一次根本性变化,才会真正醒过来。没有百年以上的斗争,中国人的思想真正觉醒,民主真正的实现,这些都还将是一个梦。

现在,穷人还是不要读书好些。醉着,昏着,疯着,感受到的只是肉体上的一些痛。一读书,就会多一层痛。

如果科学发达,有一种让人忘记知识的药,我就是倾家荡产,也买来吃下去。也许,酒精就是其中一种?有人骂道,妈的,我要用酒淹死烦恼,可是烦恼学会了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