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论语》读后感 篇1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习。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习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们班学习《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唉!
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复犯错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后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复的犯错。
人都会犯错,这是肯定的。但一个错决不能犯两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弯路。
《论语》读后感 篇2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华思想。以前未曾学过《论语》,对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来,由李华老师引领我们学习《论语》后,才了解到,悠悠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头竟然是《论语》。
孔子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一位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锐利的智慧,打开了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使仁爱之心溢满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让子孙后代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简单朴素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在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犹如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边上,细细品茗。仿佛《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荡漾胸怀,足以洗涤冲刷你灵魂中的一切欲念。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弥留在充满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间,感受儒家思想与仁义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包容与豁达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而深邃,不失为一次精神旅行。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仁义之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心中。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读《论语》是一场精神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来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诱的言语,那一段段平易朴实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浇湿了被快节奏生活带动下,一颗颗骚动的心灵。
总而言之,读《论语》让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浓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圣贤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读后感 篇3
古往今来,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一部永垂不朽的著作,这就是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所写的——《论语》。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力后人津津乐道的千古名句都是出自他之口。他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高尚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学无止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难道不值得我们追求吗?孔子一生好学、谦虚,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哲学、智慧,他做的每一个动作都饱含了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啊!这样一位拥有高山情怀和大海渊博的哲学家,怎么不应该受人尊敬?他所写的《论语》怎么不应该流芳百世呢?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追求孔子那种学无止境、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传诵《论语》中的每一句话,发扬“孔子精神”。我们曾经学过“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出自《论语》,我们要积级做到这些话中包含的含义,做一个诚信、好学的少先队员。每一个人都应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友爱,这样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这就是《论语》对现代人的启发。它还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脚踏实地的做人,奋发图强的学习,诚实守信的交友,这样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完美。如果说《论语》是心灵良药,那么我们就好比那些心灵疮伤的人,只要一读《论语》,就能安抚受伤的心灵,得到温馨的安慰。
这部《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我们一定要继承孔子的精神,让孔子和《论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
《论语》读后感 篇4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于丹教授编写的《论语》感悟这部书走进了我的精神世界。我们从小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朗读中长大,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非常肤浅的。读完于丹的这本《论语》感悟后,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懂得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子的《论语》并不是遥不可及,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沧桑,延续到今天,依然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感到温暖倍至。
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在我们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劲松。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经过自己高超厨艺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肴摆放在我们面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的'七个章节细细品读后,何为“孝敬”、何为“大智慧”、何为“诚信”……会让你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圣人,没有圣贤的架势,他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传道者,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学会了如何修养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怀、豁达的心胸去面对人生,才能获得内心的那份安静,正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读后感 篇5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读后感。’”“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每每听着这些让人感悟深刻的经典名言,我便会想起我们中国的第一位仁师——孔子。他是一位取得了不少成就的伟大的以“仁”为主的“全能”良师。我们一想起他,心中就会升起一股自豪感。
沐浴在茫茫的儒家学海之中,我欣赏着古代“教五子”说过的佳言妙语,学到了很多要想做心胸宽广的君子应该怎样面对世人的道理,让我领悟了许多,体会到了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九篇——《颜渊》,它讲的是孔子勤学好问的弟子——颜渊与孔子在一起的时侯颜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学精神和孔子对他耐心的教诲,读后感《《论语》读后感》。它的开头篇就使我终生受用,感慨连连: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看了它的.解释,我的感受又更加深入、更崇敬这位大学问家了:
“颜渊问什么是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在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不成?’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具体准则。’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语不听,不合礼的话语不说,不合礼的事情不做。’
颜渊道:‘即使我不聪明,也要照老师的这番话切实去做了。’”
经过细细地嚼读,我在这位大知识家在世时的话语中感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但千言万语终归是一个字——“仁”。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仁”,世界一定会处处充满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