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2025/09/0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字词的意思。

2、能简单地评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确选择和确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名句辨析:

能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见那些信息?重点字词解析探究。酬、乐天、见、赠。

酬答,白居易,久别重逢,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2、朗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集体朗读。

存疑?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关键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

3、朗读前六句。赏析颈联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文不是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请看刘禹锡的人生写照:

【补充1】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风船。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作为哲学家刘禹锡的又一个注解,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补充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24字标题)

明确: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朗读八句诗。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歌一曲、暂、长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事实上,战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刘禹锡的血脉中,请看:

【补充3】《赠看花诸君子》(被贬10年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说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再次被贬到连州去当刺史。

【补充4】《再游玄都观》(被贬24年后):“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昂扬不屈的口吻,再次显示了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

5、全诗总结: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叹,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下面请选择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调或色彩:伤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扬、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浑、愤慨、哀叹、愤懑、豪迈。

前文:伤感、低沉、沉郁、愤慨、感慨、哀叹、愤懑

后文:雄健、慷慨、昂扬、豪放、高昂、雄浑、豪迈

五、缘情探旨——刚健有为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称呼刘禹锡别名是什么吗?——“诗豪”(语文书P56)。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这正是:《学习酬赠诗有感》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1、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2、学生读注解,介绍本诗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读(要求:读注解,圈点勾画自己已读懂或未读懂的内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老师朗读的语调和情绪。

3、生齐读师领读全诗。

4、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朗读全诗,找到关键词,说说诗人的处境。

凄凉地弃置身

2、试揣摩诗人此时的情感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3、在这漫长的.二十三年中,诗人是怎样度过的呢?诗人内心的情感又如何呢?怀旧空吟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4、无数个漫漫长夜,诗人思绪万千。二十三年的离别,二十三年后重回故乡,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谈话拓展:物是人非啊!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展示比较)

5、朗读前四句,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6、诗人的遭遇,引起了朋友的不平,白居易在酒酣耳热之际击盘而歌。(展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7、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8、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此时的诗人想到了什么?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9、《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0、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11、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凄凉千帆过

弃置万木春

空歌一曲

翻长精神

愤懑凄苦豁达乐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及其深层含义。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学习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导入:简述刘禹锡的生平经历,特别是被贬谪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约10分钟)

朗读指导:教师先示范朗读,注意停顿、重音,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韵律。

整体理解: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联诗句的大意,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难懂之处。

三、深入研读,解析意象(约15分钟)

关键词解析:选取“巴山楚水”、“弃置身”、“烂柯人”等词,解释其含义及背后的文化背景。

典故探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介绍,分析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四、情感分析,领悟主旨(约10分钟)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凄凉地”到“长精神”,思考是什么支撑着诗人保持乐观。

分享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强调诗人面对逆境的坚韧与豁达。

五、拓展延伸,联系实际(约10分钟)

现代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借鉴刘禹锡的'乐观精神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我心中的那片‘沉舟侧畔’”为题,写一段小短文,表达自己对克服困难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诗人的人生态度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作业布置:背诵全诗,准备下节课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及其原因;搜集其他体现积极人生态度的古诗词,准备进行小组分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品析 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小结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

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