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画》说课稿

2025/09/0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画》说课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画》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第11课《画汽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学法、教程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

儿童从涂鸦期开始,就对外形各异,功能多样,色彩丰富的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地表现,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独特的个性。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认识各种汽车,了解他们的'功能。

艺术领域: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学会概括、表现不同汽车的外形特征。

创新领域:通过对汽车形象的感知,拓展思维,大胆表现一辆自己想象中的汽车。 语言领域:通过讲述自己创作的汽车,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不同种类的汽车的外形特点及其表现。

2.在画生活中的汽车的基础上,体会用想象、夸张等方法去设计汽车。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师生间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讲述绘本故事《我要回家》

二、提问:1.故事中出现的各种交通工具,其中哪些是属于汽车类的?这些汽车都各自有些什么本领?2.这些汽车长什么样?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展示部分汽车的图片,并做简单讲解。

四、师生共同分析课本上和教室里展示的学生作品,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六、作品展示 分小组自评选出优秀作品,然后上台展示,并作简单的介绍。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画汽车》、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动、参与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画》说课稿 篇2

尊敬的专家、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流动的画》。它是一首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童趣的小诗。诗中,“我”坐在车窗边观赏祖国大地,美丽的“画”是流动的,“我”的情感也随之灵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流动的画,热爱祖国。诗歌文质兼美,语言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

我从三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过程。

一、教学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把引导学生审美作为重点,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一堂美的欣赏课。“让诗教永驻语文课堂”,这就是我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实“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2、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为学生创设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教学目标: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美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养语感。

3、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教学重点

通过落实“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

(课件显示: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诗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三、教学过程

1、读出诗歌的形,披文入境发现美(课件显示)

“读出形”即让学生通过读,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描绘的形象,发现诗歌的美。这个环节通过3步来实施:●“猜谜激趣,读题质疑”;●“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观画说景,感自然美”。

上课一开始,我用了一首优美的关于“画”的谜语诗。(课件演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学习、探究。

接着,让学生通过三次自读(课件显示:一读,自主解决课题质疑;二读,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三读,合作探究新的质疑),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利用课件“活化”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课件演示:车窗外不断变换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结合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在头脑中唤起诗歌描绘的形象,读出诗歌的“形”。

《画》说课稿 篇3

美术是给大家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希望本次说课能够在轻松和愉悦中进行……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学情分析

人们常说,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授的过程,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东西,由此可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之前,首先分析了我所要面对的学生,他们是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同时,他们处在十三、四岁的年纪,思想活跃,意识超前,具有超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而且动手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程中,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来避免课堂的单调、乏味。

(二)首先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教材,第16册,第7课。

本课为:造型表现课,在初中教材中主要分为四大板块: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综合探索课。

在综合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决定本课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重点,而把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独立的从材料的角度来分析美术作品作为难点。而本节课的真正难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我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根据新课标三个维度、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及教学要求,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首先知识目标: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认识世界优秀名作,使学生基本读懂每个作品,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能力目标:使学生自己能够分析出绘画的多元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使学生知道艺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能力及对美术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在进行完学情和教材分析之后,我对本节课设计出了体验性美术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欣赏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人们都说现在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由此可见学法的重要性,所以,在本节课当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作课堂的主人翁。

为了圆满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在课下做了以下教学准备,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美术作品种类的美感,我特意选择了几副美术作品带给学生当堂学习,所以教学范画是必不可缺的。其次,我把创作这些范画时所用到的工具也带来了供学生学着使用、研究,再次,就是制作了欣赏为主的多媒体课件。

(四)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最后一个环节,教学过程。我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2互动交流、讲授新知;3课堂练习、巩固新知;4、课下作业、拓展延伸。

1、第一环节,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初中的教学,兴趣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因此,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我会向大家展示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图片,最后我会把图片定格在现实实物和画家的画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会问学生:现实物体与画家笔下的物体在色彩、造型、风格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引起同学们思考。接下来,我让学生欣赏关于实物与画家笔下物体的图片在轻松、自然当中导入了本节课的内容。

2、第二环节,互动交流、讲授新知

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就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真实的鸡冠花和画家笔下的鸡冠花有什么明显不同。最后教师总结:色彩静物画并不是对静物的客观照搬,而是通过作者的体验和理解,运用造型、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表达对静物的感受,从而赋予静物画独特的面貌和艺术魅力。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了解,色彩静物画。

首先,我让同学继续欣赏油画鸡冠花,金鱼和静物。让同学们看看每幅画和现实物体的不一样之处,提示同学们从色彩,色相,明度等方面看一看。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鸡冠花是运用红绿两色的对比关系强调色彩对比的作品。暖绿色的叶子和背景,衬托出红花的艳丽繁茂。画面中红色与绿色都有着丰富微妙的变化,才使作品如此富于魅力。金鱼是强调色相对比的静物作品,没有众多的蔬菜,器皿和衬布,各色花草围绕着游动的小鱼,生机勃勃。桌面下的重色不但使主题更加突出,也起到统一整体的协调作用。而静物则是强调明暗对比的作品,墙壁和衬布以柔美的灰调子衬托梨子的鲜艳;梨子周围有较粗重的轮廓线,下方有浓重的阴影,突出了梨子的鲜明色彩;亮度很高的白色瓷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节奏感。

其次在出示几张对比的图片,让同学们看看,画面中都有什么画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

一.改画法,学生依据梵高的向日葵做改变色调的练习,大胆改变了色彩的冷暖对比。

二.写生法,学生参照静物照片,用水粉完成的静物写生,适当减弱了写生对象的纯度对比。

三.创意法,面对摆放的静物,依据自己的感受创意色彩。

3、第三环节,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我将一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会问大家这副作品运用了那些手法?哪些采用写实的方法完成?然后随着学生积极的回答,我们一起总结出,这幅画中运用了黄蓝两色的对比,也强调了明暗的对比,是运用写生法完成的一幅作品。

4、最后一个环节,课下作业、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将分层布置作业,由于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所以本堂课的课外作业是:(1)、与老师,同学一起,选择一些静物和衬布,模仿静物的摆放。(2)、自选材料和工具,用画,剪贴,刻印或电脑绘画的方法完成一幅色彩静物画。

(3)、参考本课作品分析,写一篇200字的短文,分析一幅色彩静物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画》说课稿 篇4

1、 教材分析

此次绘画活动选自明天出版社《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学前班用书下册,第六单元活动《我的春天》。因为春天来到了处处欢歌笑语、鸟语花香、春光一片,景色非常美好,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也非常需要了解和知道有关春天方面的知识。同时这一单元的内容在教材中站有了很重要的位置,有许多故事、儿歌、歌曲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可见春天内容在下册教材中是孩子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本次活动是在科学认识春天的特征;音乐学习歌曲《春天来了》;歌曲表演《春天在哪里》的基础上展开的绘画活动。符合季节变化的需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孩子们的心理需要。题目改为《我喜欢的春天》,更能表达出孩子们盼望春天热爱春天的情感。

2、 幼儿情况分析

我们班是学前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相对是比较强的,但在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发现和观察、对美的'创造和表达以及集体创作等能力上还需要加强,所以我决定在我们班开展这次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合作绘画活动《我喜欢的春天》,不但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孩子们友好合作、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 。

3、 重点和难点

熟练掌握春天的特征,抓住春天里有代表性的景色进行绘画创作,能够统一构思和意见。在绘画的过程中锻炼小朋友们友好合作、互动交流、积极配合等多种品质和能力。

4、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绘画、剪贴等手工技能,合作表现春天的美丽景色。

(2) 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3)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及对美的表现力。

5、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份,(内容为春天里的各种景色)。MP3动画歌曲一盘《春天在哪里》

学具:白纸六张、蜡笔、铅笔、记号笔、皱纹纸、旅游帽、奖品若干。

活动:孩子们在课前进行观察春天和找春天的活动。

二、 说设计

(一)教法

我主要采用是提问法、充实法、讨论法、评优法、总结法、动静结合法。通过提问让小朋友们说出在课前他们是怎样进行观察春天的活动的,看到和感觉到了那些春天的特征。通过充实法孩子们观看课件丰富视野,补充了认识的不足。通过讨论法,孩子们决定本组要进行的绘画或手工创作内容。通过评优法,鼓励优胜合作的小组增强集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简短总结法,老师说出孩子们的成绩和不足,肯定大家合作的精神。最后动静结合法,不但轻松了孩子们的身体,振奋了孩子们的精神,还使本次活动得到了提升。

(二)、学法

孩子们课前先要进行观察春天特征的一些活动,这样有利于丰富思想和回答问题。再让孩子们在观看课件,欣赏美丽的春天景象,丰富和加深对春天特征的认识,有助于下一步的绘画创作。接着孩子们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命题的讨论和还要进行分工的讨论。孩子们在进行绘画创作过程中,分成六个组进行集体绘画,大家要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献计献策。最后孩子们一起观看动画,边唱边跳《春天在哪里》,人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三)、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兴趣。

(1)、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悄悄的飞来了,小朋友你感觉到春天的来临了吗? (出示春姑娘教具)

(2)师:老师让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星期日一起走出家门上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谁找到了?给我们大家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