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凄婉的歌声萦绕耳旁,随之油然而生的是淡淡的忧愁。红楼一梦,诉说着一个凄美又悲凉的故事,虽曾荣华富贵,但现沦落于世;虽曾谈情说爱,但现泪流不止;虽曾高高在上,但现遭人唾弃。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在大观园里一系列的琐事,歌颂他们的人性美。后半部分突出了腐败的封建社会对他们的残害,通过他们的悲剧命运揭示历史的兴衰。
大观园里姑娘们很多,但她们却性格各异,这也铸就了她们不同的命运。有精明狡猾的王熙凤,坚毅能干的探春,也有大家闺秀的薛宝钗,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有玩世不恭的贾宝玉。最让我揪心的是那弱不禁风、聪明敏感的林黛玉。
黛玉初见宝玉就被称作神仙似的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娇弱又美若天仙的女子。
这如此美丽的女子,有着多种性格:她孤傲清高,大观园里别的姐妹都在热热闹闹地说笑时,黛玉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去搭理别人;她多愁善感,见到花落无人问津暗自落泪,并认真地把花埋葬好,甚至以花比喻自己的身世凄凉;她才华横溢,众人对诗黛玉总是从容不迫,挥笔一写便是佳作;她率直敏感,得知自己是最后收到宫花的就边哭边骂,认为自己被人看轻;她痴情天真,和宝玉两情相悦幻想一起追求自由,直到宝钗结婚才看清命运,含泪而死;她不慕荣利,不受社会条规的拘束,追求自由,反对封建……
黛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上的封建习气对妇女的摧残。黛玉向往自由恋爱,可偏偏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下是不允许的。
父母之命如同媒妁之言,宝黛二人虽情投意合,但门不当户不对的,注定是一个悲剧,最后黛玉如同野花凋谢一般无声地死去。这不仅是
大观园的悲剧,这也是初清的悲剧。但若黛玉陈守妇道,命运可能会更加的坎坷,她做出了反封建的决定,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尽管没有成功,但这种勇气是可嘉的。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仍然浮现出一个坚毅善良,神仙似的黛玉,她的故事让我忍不住落泪。
《红楼梦》就像一部历史传记,让人感悟清朝上层人员的腐败无能,规章制度的死板拘束,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这个悲剧让我无比感慨,从黛玉的经历中,我悟出了许多。虽然生活中的波折起伏正如历史的兴衰是具有必然性的,有时候我们可能不能改变大局,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只要拥有一颗正直的心,不受黑暗势力的拘束,就算牺牲一些东西,哪怕是生命也无所畏惧。因为你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十分精彩,活出了价值。若是任人摆布你的人生,你将会悔恨终生。
而大观园及历史的兴衰也很好地向我们说明了荣华富贵只是暂时的,兴旺繁华也不会一直延续下去。我们要积极向上,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读书为增长见识,而并非谋求大官及钱财。如果像《红楼梦》中的贾政等贪腐的官吏那样,将会亲手害了自己的一生及家人。一个人值得骄傲的应该是他身上具有的品质,他卓越的才能,不是他的金银珠宝,更不是他的高官名利。这些身外之物会迷惑人心,造成悲剧!
《红楼梦》是一部历史巨著,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介绍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开场的荣华富贵到后来逐步衰败,最后渗淡落幕的故事。作者曹雪芹在整理这个故事时,内心深有感触,题了一首诗,诗这样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虽然内容简略、文笔淡雅,却充分描述了作者的感受和隐隐的期望。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各有特色:有懦弱怕事的迎春;举止大方的探春;精明能干、机关算尽的王熙凤;浪漫、豪放的史湘云;直率、任性的晴雯;善良、聪慧的平儿…在一众人物中,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三个人物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
林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被林氏夫妇视为掌上明珠。不幸的是,黛玉的母亲在她幼年早逝,父亲无奈之下只好把她送到外祖家生活。外祖家的生活尤其风光,府中又十分富贵。寄人篱下的黛玉在那里事事小心、步步谨慎、不肯说错一句话,行错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贾宝玉刚出生时,嘴里就含着一块宝玉。贾家都把这块玉视为他的命根子,贾母平时也是把宝玉宠得不成样子。所以,他随心所欲,完全跟着感觉走,只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在外人看来,他时而甜言蜜语,时而疯疯傻傻;薜宝钗出生名门,举止端庄。她父亲在世时就十分疼爱她,亲自教她读书识字。虽然她有个哥哥,但是哥哥整天吃喝玩乐、一事无成。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很早就在家中帮助母亲料理家事,分忧解难。
这三个人物中,宝钗的性格最为随和,时刻都会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去安慰自己的弟弟妹妹,在三人之中她的年纪最大,做法最理智、头脑也最清醒;宝玉在三人中排行老二,却总是扮演一个被劝服或被安慰的角色。他性格执着,有时执着的让人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宝玉身上有一点让我佩服: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非常认真、勇往直前、干脆利落;黛玉在书中被描述成一个敏感、孤傲、追求完美的女生。她比较好强,不愿给人添麻烦,即使是自己生病时,也不想让他人知道、让人担心。如果发觉自己做错了事,也会非常惭愧,及时弥补。
我之前读过一本书,书里提到每个人的性格跟他个人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其实,无论是宝玉、黛玉还是宝钗,或是《红楼梦》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我们和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性格都会受到自身经历的影响,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
就连曹雪芹本人,也是如此:曹雪芹生活于18世纪上半期,在曹雪芹的童年时期,他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喜乐无忧。后因叔父骚扰驿站、织造亏空,全家被查抄,不得不迁居北京。从此,曹家日益衰败、生活凄苦,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隐居的这些年里,他创作了一生唯一的一部小说--《红楼梦》。正因为有了切身的经历和体会,让他体察到世间的人情冷暖,他在写《红楼梦》时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描写故事冲突。
从曹雪芹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另一种力量。在逆境中,有人的自暴自弃,有的人却选择迎难而上,积极地面对生活。我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力量,勇往直前、向善、向上。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
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
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 ;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
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
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
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
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
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
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
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
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
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
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
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 ,批判考取功名制度。
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
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
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
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
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 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
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书笔记的延伸阅读——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
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张爱玲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周汝昌也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红楼梦》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研读了一下《红楼梦》,才理解了为什么有那多人钟情于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红学”。
就思想资料来说,《红楼梦》有着卓越的成就,在艺术技巧上也有同样的很高的造诣,前几天在网上看过有法国人这样的评论说,《红楼梦》的作者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本事。
以往对《红楼梦》的认识仅限于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间的.感情,也曾为过他们的感情而叹息,可惜。此刻重读一遍,就像品尝浓郁的茶一样,觉得感情只可是是其中的一个不能缺少的元素罢了。
《红楼梦》这本名著是曹雪芹以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为背景,并且以贾府家事利益和宝玉的一生为主题,经过对这个封建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的讲述,揭露并深刻批判了腐朽和黑暗的封建社会,并暗示着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趋势。
《红楼梦》第一章就讲了一个神话,在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到最终石头变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宝玉,我们不明白,只觉得充满着神话的神秘和浪漫的色彩,颇引人入胜。
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核心的一部分,分别写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个奇女子。每个女子都有不一样的命运,她们统统被放在了“薄命司”。与此对应,在歌曲的最终,宝玉又形象的对其总结,像欠泪的泪已尽的黛玉,富贵的金银散尽的宝钗,欲知命短问前生的元春,分离聚合皆前定的探春,还有为官的家业凋零的湘云,无情的分明报应的妙玉,欠命的命已还的迎春,看破的遁入空门的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的凤姐,有恩的死里逃生的巧姐,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的李纨,冤冤相报岂非轻的可卿。所谓红颜薄命,也就如此了吧。
开头曲《枉凝眉》中这样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曹雪芹运用了诗歌,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手法,诠释了这样一部笑着含泪的杯具。
鲁迅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明白,至少,是明白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可是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最终出家,同一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