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1
今天体育课李老师给我们讲了关于保护眼睛的课,说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她的作者是海伦·凯勒。这本书说的是她(一个小女孩)生下来就是盲人,她用耳朵听这有什么东西,她只能用耳朵代替眼睛,也做了很多事情。
这本书我家里有,我还没有看完,我要把它看完,了解她的成长。我也要保护眼睛。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2
学会珍惜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暑假,转眼就进入了倒计时,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作者海伦凯勒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是一个盲、聋、哑人,她从生活的低谷,走向生命的高峰,用她自己的毅力,克服了病魔,这,何不体现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与对命运的不服呢?
生活中,有许多色彩,蔚蓝的天空,金黄的沙滩,绿茵茵的草地,……好一个缤纷是世界,可是,对于盲、聋、哑人,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于是,我决定,体验“生活”!
找来一块不透光的黑布,绑住眼睛,顺便把耳朵捂上,不说话,这样,我就是个“聋哑人”了。
眼前一片漆黑,盲人,生活是黑暗的。我伸出手来找方向,才想起这是我生活了12年的家,我向前走了几步,“砰”一声,我头撞到了书架,头火辣火辣的疼,我想大叫一声,可一想,不行,我现在是“聋哑人”。我只好忍着疼摸索着门走去小花园了。
刚出门,与秋风撞了个满怀,真舒服!于是,脑海中出现了这样和画面——花池中,五颜六色的花随风摇曳,跳着动人的舞,那婀娜的舞姿,把七星瓢虫,蝴蝶,蜜蜂都吸引来了,小昆虫们在草丛里开演唱会……这些,之前我怎么都没想象得到的呢?
我慢慢地坐在草地上,感受着秋天傍晚的舒适,秋风在我身边乱窜,静谧中,我竟然,慢慢睡着了,……
我真的变成了一个盲聋哑人,我看不到,听不到,说不到,只能用手去感受世界,仿佛,我被锁在了一个黑暗的房间,那房间没有门,那里,只有我一个人,在苦苦地呻吟……
我被吓醒了,醒来后,我把布摘下来。已经是黄昏了,西边,金色的晚霞灿烂无比,万物都踱上了一层别样的红,这么美的黄昏,以前我怎么没注意到 呢?
真好,我不是真的看不到、听不到、说不到,我还能好好享受这美丽的世界。虽然,我没有失去,但我会更加珍惜这份光明!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3
“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
20世纪,美国诞生了一位顽强的生命个体——海伦·凯勒。一位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历经岁月沧桑,依旧笑容绽放;饱经病痛折磨,仍然乐观开朗。她平凡落地的那一瞬间,便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人生——一岁时,正当所有同龄孩子在母亲怀抱中奶声啼哭中,她却学会了微微颤颤地行走;十八个月后,由于一场重病,将海伦·凯勒封锁在盲,聋,哑三重奏的幽暗空间里,当时的她并非自暴自弃,反而用甜美的笑容去告诉人们:我要笑着面对一切困难,不需要任何人的一丝怜悯!此后,她不分昼夜的摸盲文,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的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珍惜一分一秒,合理利用着属于自己的时光。而我们呢?
海伦·凯勒是一位不屈不挠的主义者,在艰难,漫长的一段学语生活中,她的自身带给了她数不胜数的苦,痛……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相信自己悲痛的命运则是一条无法弥补的万丈深渊。海伦凯勒从不怕命运的不公,她心中一直坚信: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自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她向命运发起挑战书,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不屈不挠的奋斗力,战胜了“它”,并劈开层层云雾,找到了心中的太阳,将光辉,将温暖洒落人间,而我们呢?
如果你问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做些什么呢?可是你未曾想过,三天后仍旧要面对黑暗,依旧被“困难”封锁,你的心会不会裂碎?即使有三天的光明,你又怎么会来得及目睹太阳升,月亮落?怎么来得及报答父母,朋友?
而海伦·凯勒,在黑暗中生活了87个春秋,将“黑”培植为一朵五彩的玫瑰,用七绚的心灵去勾勒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美。
身处低处,自然引川入海;志在高远,方能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人生的舞台才会更大,豁达的性格,无私的品质,坚强的意志,才是人生的最好展示。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篇4
亦或是人的欲望无止境吧,对自己拥有的,往往忽略了去珍惜,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我们一遇不顺心的事,往往会怨天尤人,在我们沉沦嗟叹命运的不公时,是那么的无辜,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其实,真的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认真的对待了自己的生命。
静静的回想所走过的路,其实没有多少什么事是真的不能挺过的,伤心的、难过的、高兴的、欣喜的、沉重的、轻快的,在我们的心路历程中经过的太多了,但闲暇之余不妨回顾一下,真就是那么的令人兴奋的忘乎所以抑或是悲忿的痛不欲生吗?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名叫海伦·凯勒,年仅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听力和说话能力的人,这样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障者,用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创造了震撼人类的伟大奇迹:在她的恩师安妮·莎莉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通晓五门语言,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4年的学业,在她的一生中,都在为改善盲聋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广筹善款,创立慈善机构。
她所遇到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她身上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她没有停下来埋怨上帝的不公,也没有停下来悲戚命运的捉弄。但而是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了困难,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她善待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光亮照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她身上没有对上帝的质询和责难,而是正视现实,珍惜拥有。其实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总是会在一些事上过多的纠结,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不能自已,与海伦相比,我们每个人都是幸运的,都是上帝的宠儿。对照海伦,我们会无语。
倘或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复制的,我们的人生历程都是上帝已经设计好的,那我们还能有多少激情和希望,填鸭式的生活只会让我们更加颓废,那样如看到一望无垠的大海,最初给人的是无尽的想象,但如果它仅仅是一汪死水,波澜不惊,难免会失去吸引力,让人视觉产生疲劳,失去探求的欲望。
因而上帝是仁慈的,他在赋予生命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一个因,终是结什么果,那得看你对待生命的态度,他没有把所有的生命按照其预想的轨迹机械的重复,而是给予了很多的变数,也就是这样世界才显得如此的多姿多彩,也正基于此我们才会不断的去奋斗、不断的去创造,让自己的生命能够焕发出更多的光彩,我们的奋斗也便有了更多的情趣。他给我们每个生命的是一张洁白的纸,同时赋予了我们无穷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历程和自己的悟性去感受生命,书写生命的意义,发掘生命的价值。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会善待自己的生命,会用心去感悟,超然于自己的驱壳,他们会在种种磨难的考验中悟出生命的真谛。
“坐着说不如起来行”,珍爱生命,就应该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努力奋斗,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尊重生命,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环视茫茫寰宇,大凡能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所作为的人(于他们而言已经超越了对自我认知的范畴),无不选择了对生命的尊重的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耀想让别人怎么去发现他们,追逐他们,崇拜他们,但他们创造的价值不得不令人们对他们崇尚。能够做到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达到物我两忘是一种修养。
多少个不眠之夜,我曾在苦苦追寻生命与灵魂根源中迷失了,人类的先驱已经用他们的努力探求了生命的起源,可我们的灵魂缘何而起,试问苍穹,何人能解?两个有生命但无意识的细胞,经过神圣的溶合,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而他的意识是缘何而拥有的呢?当我们身体的机能已经完全丧失的时候,当我们的躯体僵直,回归自然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灵魂又归于何处?我由此而懂得了生命的神圣,对生命神奇的探讨,许会成为我们永恒的话题吧。生命的探究对于我们本身就已经充满了无穷的魔力,只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才能让生命之光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