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论语读后感 篇1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后感 篇2
今天,我看完这本书的前一半的内容,感觉受益匪浅,我大致认为这本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一是为人,二是为事,三是为学。今天,我就第一个方面展开分析。
在为人方面的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等等。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这些内容给我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第二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第三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论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我会继续研究,以更好指导我的人生。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结晶,是一份让人受益匪浅的文化宝藏。读过之后,我对学习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人说“态度决定性格”,我觉得“态度决定学习的一切”。因此,我认为,学习要有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我们在学习上要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要正视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中除了正视自己的无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外,还应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也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的快乐在于练习,因此除了重视“学”,我们更要追求“习”。“习”就是在“学”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也就是实践。孔子带领着弟子周游列国时一边学习一边应用知识,他们将知识应用起来应该是有个人学习的目的。作为学生,我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去享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和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成就感。前几天,天空中出现美丽的鱼鳞云,我从学到的地理知识懂得,“鱼鳞云”是秋冬季强冷空气来时的`一种天气现象,说明天气将转晴,并且在未来两三天都是好天气。果然接下来一连几天都是晴天。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成就感。
在学习中我还保持“谦虚”的态度。“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修养,还是在学习上的一个态度和一种风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欣赏并学习别人好的方面是谦虚的基本。“虚心使人进步”这不仅在个人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也应有这种态度。孔子的理论虽在古代产生,可在现在仍有不少可取之处。虽然“半部《论语》治天下”略有夸张,但这并不妨碍《论语》对我们的影响。
学习是我们学生的首要任务,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我们只有做到正视自己的无知,才会踏踏实实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知识后我们还要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感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在继续学习中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做到学无止境。
论语读后感 篇4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我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必须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论语读后感 篇5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所编,虽说是两千多年前所编的,但还是让世界、让人民,更让我受益匪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主旨是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似懂非懂。我一直把这句话当做耳旁风,不以为然,直到六年级危老师讲这句话时,才让我对他产生了兴趣。家人总说我学习时候不知道好方法,而我却总是打断他们,这才导致我考试吃了大亏。
记得那是桂花褪下她的平凡,开始展露光芒时,我却在考场上犯了愁。随着一生声哨响,数学考试开始了。刚开始答题,有的同学却犯愁了,眉头紧锁,而我却如鱼得水一般。我用轻蔑的目光看了看他们,从心底将他们狠狠嘲笑了一番,才继续答题,写着写着,我的脸色却陡然一变,死死盯着这道题,一只手挠了挠头,用嘴啃着另一只手,背上不停地冒汗。这时,我仿佛看见同学们对我指指点点,死党对我竖起的大拇指已缓缓向下,这打断了我的思路。这道题是老师说了多遍的呀!本是这样懊悔的我,却被想象所打断,气愤到双眼几乎喷出实质的火焰,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卷子上乱蒙开了。由于这道题导致我后面的思路混乱,大脑已经崩溃。写完后我也没有检查,只是用手有气无力的`,懊悔的,捶了捶脑袋,便在脑海中回想老师讲课的细节,可细节全是与同桌玩耍,唯一听到的一句话是:“谁还有不会的?”我看了看同学们都没有举手,也没好意思举起手来,这才“一错造成千古恨。”我垂头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卷子发下来后,我倒在了及格线上,这可能对差生来说是艳阳高照,喜上眉梢;可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上语文课时,我像失了神一般,却猛地听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来危老师在讲这则《论语》呢!这使我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数学课上的所作所为,于是我很快把这句话在心里默念了几遍,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从那以后,我也像桂花树一样慢慢展露自己的光芒,不可阻挡。而实事求是的精神更是印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