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2025/09/10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1

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2000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其实曾国藩的资历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不太聪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恭敬仰望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平定太平天国,还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曾国藩的经历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来践行~

时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2

刚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变化,反思前曾作为读书人出生,是一个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丝苟且的读书人形象,愤世嫉俗,刚正不阿,对咸丰皇帝,对同僚,对亲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却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奖,而在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几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几年里,反思自己为人处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灭太平天国军队过程中与皇帝示弱,与同僚交好,以入世随俗的态度对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练圆融,内心仍是质朴刚正初心不改,竟在复杂的清末环境中如鱼得水建功立业。

联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种出自读书人本身的自以为的清高孤傲和极端自信自负,遇事盛气凌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点是想到成电学子仿佛都有这类似臭毛病,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成电学子总是难以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与此种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埋头苦干,执着于技术而缺少处事的圆滑,不屑于技术以外任何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3

曾国藩这个人的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关于他的书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为官之道,教育之道为什么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这本书。

了解曾国藩的生平,就是一个现实版的成功学典范,天生有些愚笨的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恒心,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立下千古大业,挽救国家于危难之,被世人敬仰。

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能活成什么样?通过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有力的证明了,人生的主导权在自己手里。勤奋,坚持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下面,带着我对他的崇敬,总结一下本书对我感悟最深的点:

第一点: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还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很多书说他是愚笨之人,是有出处的,但也说明他是一个有着超凡韧性的人,大多是人估计两三次考不中就放弃了,但他没有,反而越挫越勇。这也为他后面扶摇直上打下基础,有志者事竟成,当你的努力到可以感动自己时,老天都会为你开路。

第二点:这个人超乎常人的执拗和不服输,不懂的就学到懂,不会的就学到会,认定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做人如此,打仗如此。他要求他下面的士兵,每天早起一起吃早餐,读书学习,其中做不到的,他坚持让整个队伍的人一起等,只有在全员到齐的情况下,才肯用餐,他的队伍除了练功就是学习,硬是用这种方法,把他的队伍练就成了精兵强将,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是唯一能上战场杀敌的。其他官员的领导的团练,都是做做样子。

在打仗的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非常执拗的一面,到哪都挖深深的壕沟,当时很多士兵都不理解,可就是用这种战略,他屡战屡胜。看似很笨的方法,他却用活了。

第三点:及时总结反思,他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每天都对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发现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改正。前期他因为性格偏激,树敌无数,空有一番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后面经人指点,马上意识到必须改正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提醒自己谦逊,低调做人。当他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后,很快在官场就游刃有余。

初入官场的时候,看到皇帝、官员不作为,他他就上书指责。言辞犀利,不留余地。腹背受敌,多次危及性命。后面知道问题所在,他马上改正,可见,他有超强的执行力。

及时总结反思帮他改掉了很多不好是习惯,一个能做到每天都写日记总结,一辈子都在学习提升,始终都觉得学不够,他已经把学习当成了工作,当成了乐趣,乐此不疲。

第四点: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保持自己的原则,恪守底线。当他的官做的很大的时候,很多达官贵人想拉拢他,他都一律不见,自觉跟他们划清界限。不给其他人抓自己小辫子的机会。这也是他晚年虽位居高位,手握兵权,但没有遭到皇帝排挤的原因。用现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很有分寸感,进退有度。

第五点: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在死前,依然在读书。他对知识的追求已经超越生命了,他当时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仍然在看书,给家人写信汇报。

听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被感动着,一个人在怎么能有如此的勤奋和毅力?但曾国藩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回望我们的人生,多的是为失败找借口,贴标签。真的非常有必要好好学习曾国藩,多给自己一些力量,去活好我们的人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篇4

棱角分明是曾国藩早期性格的体现。刚踏入仕途时,他就把这种性格带入官场,后来甚至发展到刚愎自用的地步。

咸丰初登基,下诏广纳诤言。曾国藩听了心情振奋,上了一道名叫《应诏晨言疏》的奏折,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鞭挞当时官场的丑恶形态。那些被批判和影射的官员们看到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处处讥讽、笑话、排挤他。

曾国藩并不沮丧、消沉,反而斗志更盛。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上了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临的种种危机、关键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但皇帝没有任何反应。

看见皇帝没有反应,曾国藩决定先要打醒糊涂皇帝。他做出了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

在《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指出咸丰皇帝三个缺点: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把皇帝天子狠狠批判了一顿。

年轻气盛、自尊心特别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看了奏折,其反应可想而知。他把奏折摔到地上,要治曾国藩的罪。幸亏各位大学士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

但曾国藩好像并没退缩,又先后挑战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和老臣赛尚阿,致使二人先后被革职、处刑。

他一系列刚性强硬的做法,渐渐使自己成为官场上的异类,他在官场上的处境日益孤立。他发现自己越发展,碰壁的事越多。朝廷大臣开始排挤他,皇上也开始猜忌他。在咸丰二年时,曾国藩几乎成了官场圈子里人人唾骂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