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实施零起点教学的心得体会

2025/09/10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实施零起点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实施零起点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一、课堂上的兴趣。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可分为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然而,兴趣主要中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相关。也就是说,兴趣关乎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满足。一个人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与认知水平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便不会对它产生情感,也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我们认为,兴趣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浓厚的好奇心;二、明确的目标;三、同伴的合作。要在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教师便应该做到这三点。教师抽丝剥茧的分析,深入浅出的讲解,饶有趣味的实例,配合以优美的语言艺术,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有赖于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活动。教师单方面的“满堂灌”,片面地追求“一言堂”的效率,无疑会扼杀掉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之母。能培养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便成功了一大半。

二、课堂后的乐趣。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和极大的兴趣,学生便能在课后自觉地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汉语里,有句成语叫“乐此不疲”,意思是说:做自己感觉有乐趣的事情,就不会感觉疲惫和劳累,做事的效率也会成倍提高。学生的课后学习若有乐趣,便会极大地巩固、拓展和加深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没有乐此不疲的`体验,人生便会失去很多幸福和快乐。要想让学生的人生更有意义,教师便应该让学生得到更多、更长、更深层次的人生乐趣。对知识的探索若能成为学生在课后的乐趣,会有助于培养出学生的求知欲,而炽热的求知欲却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必不可少的动力。

三、生活中的情趣。

只要有时间,我们都可能会去公园。公园最美的地方,不是花海树林,也不是荷塘幽径,而是我们都不在意的地方——亭子。亭子的谐音是“停”,即“人亭”。亭子是想告诉我们,人生中不一定得拼命赶路,要懂得停下匆匆脚步,去品味和感受生活。我们伫立在亭中,或骋目望远,或拍栏吟诵,或小憩谈笑,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情趣。

说到从容,朱光潜讲过一个故事。阿尔卑斯山上,在一条路的沿线,有着非常美丽的风景。路边有一个牌子提示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对此,朱光潜先生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人生路上的风景,需要我们用闲情去慢慢欣赏。那些懂得欣赏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品味的人。

“忙”字,心的偏旁,加上一个亡。简单地说,就是“心亡”。庄子说:“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就是说,大智需有闲情和情趣,小智只是成天忙碌。爱因斯坦在紧张地思考之余,最喜欢拉小提琴,从中找到了闲适和情趣。毫不夸张地讲,小提琴也为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作出了贡献。或者说,爱因斯坦是把他的伟大发现从小提琴中“拉”出来的。

学生能执着地追求真理,这固然很好。然而,用生活情趣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反过来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能读死书或得分数的“单面人”,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求真精神,懂得学习方法,会享受闲情体验生活情趣的“全人”。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在我看来,一个有渊博知识,有文化内涵和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幸福而和谐的人。

实施零起点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我校在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班班通”教学。经过近一年来的“班班通”教学实践,我个人深刻认识到:我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教学”。

首先,我们作为教师,在备课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下功夫。我们都明白:要想把握教材布局,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再向从前写写教案那么简单,也不是下载别人的课件就万无一事了,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必须对准别人的课件认真取舍,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同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备课就使我们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我们的教学观念随着这高效课堂的教学,自觉和不自觉地得到了更新,甚至是根本的.转变。我们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改变了。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我们也能及时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常转变。例如:我在上英语阅读课时,就经常和学生们商讨,共同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会更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另外,“班班通”教学,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上的资料和最新信息,利用了动画,声相等,使课堂生动有趣。同时,节省了原来课堂板书的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思考和做大量的练习。这样的一节课,真正实现了“清”、“新”、“活”、“实”、“大”、“奇”。即: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训练量大,训练强度大;设计奇特环节,探讨有价值的教法,出其不意,与众不同。而学生却学的轻松愉快,而且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生再也不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课,而是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练习,积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敢说这样的课堂不高效呢?

实施零起点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在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肩负着光荣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师德素质。

现今社会中,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的自尊,迟到就不让进教室,做错事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认为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生笑脸相迎,差生横眉冷眼等等,这样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需作到以下几点: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教好课,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转变教育理念,从以往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

3以身示范,以情感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怎样,就先要做到。教育过程中,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以情感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不再犯,这一过程需一定的方法,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尚未摸索到较好的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积累经验,并积极听组内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模式,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总之,我会努力成长,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拥有高素质师德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实施零起点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

9月30日上午,我镇组织全镇语文教师观摩“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以二年级的《坐井观天》和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两节语文课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案例,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为我们语文教师优质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对课文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意味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创造疑问,在疑问中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内涵。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蔡兆琼老师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重点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注重学生自读自悟,由学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透过学生的质疑、解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用心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1、张艳艳老师在本文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进入文中情景。课堂上张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张老师细细分析,巧妙整合,紧抓题目中的“父”与“子”。通过创设情景,对比阅读和感情朗读使学生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在这节课中,张老师让学生想象,在漫长的38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训练点,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的运用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用运的能力,获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观摩此次研讨活动,我感到受益匪浅,让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能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阅读和评价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学的主导者为指导者,尊重学生个性。

2、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活动,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