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幼儿园教案

2025/09/11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幼儿园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猜想蝌蚪的五官并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2、利用放大镜观察蝌蚪的五官,验证猜想。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重难点:

能猜想蝌蚪的五官并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初步尝试运用猜想——验证的科学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具:蝌蚪透视图、观察记录表

2、幼儿材料:蝌蚪、放大镜

3、预知经验:活动前观察过蝌蚪

情景设置:

游戏指认五官,让幼儿可依据人体的五官位置去推理蝌蚪的五官。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眼睛在哪里?

音乐游戏《小手拍拍》幼儿跟着音乐唱五官,指认五官的位置。

二、猜想蝌蚪的五官在那儿?

孩子们,小蝌蚪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吗?在那儿呢?请幼儿表述自己的猜想,师幼共同记录观察记录表。

三、分组观察蝌蚪,验证猜想

每组分发一盆蝌蚪、一个放大镜,请幼儿观察蝌蚪,验证猜想。

四、小结:

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内有分节尾肌,肌节的上下方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能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口出现后,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大多数蝌蚪为草食,有些种为肉食,甚或食其同类。其变态顺序是∶前后肢发育尾消失肠缩短鳃消灭肺发育。变态完成后便成为小蛙离水登陆。

活动反思:

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多通道参与法及体验法。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小百科:蝌蚪古时写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体,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

幼儿园教案 篇2

拣豆豆

活动目标

1、知道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2、能够迅速记住自己的组别。

3、乐意参加游戏。

活动准备:在场地的两侧画两个大圆圈,作为粮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场地明确两个大圆圈,一个为黄色粮仓,一个白色粮仓。

二、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一组金豆豆,一组银豆豆。

三、教师讲解游戏

1、请两组幼儿混合蹲在一个圆圈内,老师念儿歌:

金豆豆,银豆豆,一颗一粒不能丢,颗颗汗珠粒粒豆,拣到我的盒里头。

2、边念边摸圈里幼儿的头,被摸到的幼儿马上起来跟着走,直到豆豆拣完为止,

3、最后拣豆人说:“金豆豆进黄色粮仓,银豆豆进白色粮仓。”

大家马上分开,各自向指定地点跑去,并拉成圆圈,看哪对拉得又快又好。

四、幼儿开始游戏数次。

规则:金豆豆必须进黄色粮仓,银豆豆必须进自己粮仓。

五、教师对本次游戏中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写生的形式描绘碗以及汤团的关系。

2、能够自由进行添画,使画面丰富。活动准备:橡皮泥制作的汤圆、纸张、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通过猜谜,引出“汤圆”这一话题,引导幼儿观察这一碗彩色汤圆。

2、提问: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汤圆?汤圆是什么形状的?

二、以情境故事引发幼儿作画兴趣,并引导幼儿观察。

1、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很喜欢吃汤圆,让我们为他们送去好看的汤圆照片吧。看谁能画的最漂亮。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看到的汤圆,激发送给小动物的热情。

三、幼儿绘画汤圆,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操作材料,进行启发式介绍。

2、幼儿自由创作,也可以相互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集体欣赏作品。

1、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

2、请幼儿欣赏作品。

3、出示小动物感谢小朋友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幼儿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柔和、婉转动听的音色。

2、在音乐欣赏中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傣族乐器葫芦丝。

3、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尝试跳孔雀舞。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月光下的凤尾竹》、电脑、音响。

2、课件1与音乐相匹配的傣族风景。课件2泼水节。

3、葫芦丝一个、孔雀头饰及服装一套、傣族女装一套。

4、孔雀羽毛头饰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老师身穿傣族服装以傣族姑娘的角色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位傣族姑娘,你们知道傣族吗?

师:我们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们那里风景秀美,人们都能歌善舞,今天我就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傣族音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幼儿初步欣赏音乐

师:你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受?

师:你知道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呢?

3、了解傣族乐器葫芦丝,再次欣赏音乐。

老师出示葫芦丝问:它为什么叫葫芦丝?

师:因为这个乐器上面部分是一个葫芦而它吹出来的音乐就像丝绸一样柔和、婉转所以我们傣族人把他叫做葫芦丝。

师:让我们一起学着用葫芦丝来演奏这首曲子吧。

4、看课件1通过欣赏风景进一步欣赏乐曲。

师:我们傣族除了有葫芦丝之外还有秀美的风景呢!我们再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师:你刚才看到了哪些风景?

师:你最喜欢什么风景?

师:我们傣族的竹林是最有名的,特别是到了晚上天上挂了一轮明月,月光照在凤尾竹上特别美所以人们就用葫芦丝演奏了一首乐曲就叫作《月光下的凤尾竹》。

5、通过欣赏孔雀舞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并尝试跳孔雀舞。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音乐还引来了谁呢?(老师带上孔雀头饰,穿上孔雀裙)它会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欣赏老师跳孔雀舞。

(2)说说看到了哪些动作,孔雀在干什么,并学一学。

(3)师幼共同听音乐跳孔雀舞。

(4)幼儿戴上头饰和老师一起来跳舞。

(5)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6、去参观傣族泼水节结束活动。

师:我们傣族除了有美妙的音乐,有秀美的景色,有漂亮的孔雀,我们傣族人还很喜欢过泼水节呢!瞧那边的泼水节开始了,我们快过去吧。(放可见泼水节,师幼跟随音乐跳着欢快的舞步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1、收获:这是一次学习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并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顺利地展示了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这是个提高自我的过程,例如写详案,把小朋友可能说的话也写出来,把所有联接语都写了出来,这样就能更流畅地进行教学。其次,通过几次试上,让自己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不足,每一次上完,都有很大的提高。总之,通过这次上课,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更让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不足:在这堂课中,我认为不足之处有三点。

第一、在分析乐器这个环节,有一个小朋友听出这首音乐中有小提琴这个乐器,但我没有对他进行表扬,也没有深入开展,而是继续我的教学活动,没有考虑到个别小朋友的感受。

第二、最后请小朋友戴上羽毛表演这个环节,应该将音乐播放完整,小朋友这样可以戴着羽毛再继续再表演一遍。这样,这个音乐的完整性就能体现出来。

第三、在很多个小朋友举手的情况下,我没有请更多的小朋友回答问题,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每次提问后,只请到了三到四位小朋友回答问题,这种随机反应的还需要我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