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培根随笔》读后感

2025/09/11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

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是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显得华丽。

赏析与分析:真理是什么?很简单,因为真理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所接受的,在碰见一件新事物时,人们总是会怀疑,不清楚真正的现实。追求真理并不单单是用嘴说,要认识真理而敢于面对,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可以蔑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赏析与分析:每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恐惧,也都会思考,死亡是什么?人类内心所想的`,都是人在临死前痛苦的呻吟和痉挛,那惨白的皮肤和大的双眼,无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赖。然而死亡也代表重生,生命的新开始会更精彩,所以不用害怕死亡,如泰戈尔的诗集中那句话“使生如夏生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样就足够了。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2

雪莱说:“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刚看见这句话时,我感到很诧异,因为培根是英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我的想法里,对哲学家的认真并不是很多,更不要说是像培根这样的大哲学家,他的随笔我究竟能看懂多少呢?

打开书后,我发现自己都明白,明白书中的内容,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原来有这么多角度呀,并不单单只是自己所认为的两个角度。像论嫉妒,在我所理解的范围内,只认为嫉妒之心不可有,因为它会摧毁一切,但从没有想到过,嫉妒也是一种动力,它会使我们主动去学习自己有缺陷的地方,变得使自己更强大,用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旅行,单单说这个字眼,我的脑海只有玩耍和休息,现在旅游更多的只是累,而不是享受,但我们应该享受游玩的`过程,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明白这个地区的优势及劣势,这样做才是最有意义的旅行,似乎自己在这儿生活了几年了,但事实上,我们却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活书总比死书学的快吧!

《培根随笔》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句及比喻句,使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耐人寻味。其中还包含着众多的名言,这些名言都能穿透事件的表层,直指人的灵魂深处,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性格上的熏陶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导。我认为看完这本书后,给我的启发很大,对于哲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思考问题应该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我相信你们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3

《培根随笔》在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辩证的讨论,面对身边的社会问题,他尖锐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于改变黑暗的梦想。一个爱国、平等、正义、热爱生活的.形象在我们眼前逐渐高大着,我们的内心也强大起来。

其中有几篇文章对我有较大感触。在《论帝王》中,面对这个崇高而不可触犯的人,他并没有畏惧,也没有花言巧语。他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谈论了帝王的原则与做法。他主张约束君王权力,限制帝王欲望,同时对帝王的下属进行了分析阐述。他的侃侃而谈无时不让人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论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独特。不管是当时还是现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消退,不少人对外貌不满,甚至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说:“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之举又胜过天生容貌。”培根喜欢一切自然的事物,认为做善事使人更美。这对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大启发。

厄运是人类最恐惧最厌恶的东西,但培根在《谈厄运》中却提到厄运的好处。“厄运中也不乏种种慰藉和希望”,经历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练得更加成熟勇敢,厄运会给一个人带来好的一面,与厄运斗争过的人,善的德行更显著,被打磨后的人生才会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4

弗兰西斯·培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思想家,他有句名言我们并不陌生:“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散文随笔共58篇,文章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比较集中地表现出他的“人生哲学”。

在他其中的一篇随笔《谈美》中,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但是,这篇随笔举例的美德兼备者都是男性帝王,我觉得这是由于他的男权视角与贵族视角在支配着他的“笔头”吧!

在谈《论厄运》中,他写道:“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许也有一些好运而伴随到来。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培根读书的感想,充分的描写了读书的作用,而且能使你的性格随着读书的不同而改变。

《论友谊》中,他说:“凡与朋友分享快乐者,都会感到其乐更甚,而凡是把忧愁告诉朋友者,都会觉得忧愁顿减。”强调出人与人之间友谊的重要性。让朋友来和你一同分享快乐,一同分享忧愁吧。

培根说得好,“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真是一言中的,值得那些不读书的经验主义者深思。

读培根的散文随笔,我们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培根对于功名的追求和男权视角。读培根的《培根随笔》和其他的书,最正确的态度也许还得用那句老话概括,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