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春望》的读后感

2025/09/1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春望》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春望》的读后感 篇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春日明媚。山河依旧。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焦虑无奈之中,诗人使劲的搔首解愁,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少,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簪是一种用来绾住头发的首饰,古时候,也用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我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的明媚。可却看不到国家的兴旺。现在正是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忧愁得连白发都快掉光了。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当中,我更加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他的'担忧。一封简简单单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都珍!

全诗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加悲伤。

《春望》的读后感 篇2

《春望》选自杜甫写的《全唐诗》,杜甫是宋朝的一位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字子美,字号是少陵野老。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各种悲惨的场面,由此感慨万千。于是作者就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春望》的读后感 篇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肃宗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大诗人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百姓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城市一派萧条,一封家书都显得如此珍贵。这些都在《春望》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诗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心声。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战争,有巨鹿之战,泓水之战等。它们的起因大多与国家统治者的利益相关,但受害的却是平民百姓。现代的抗日战争更为惨烈——中国耗时14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同仇敌忾终将日寇赶出国门,3500万人因战争而失去生命。还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这过程中,有无数的壮士抛头颅,洒热血,把他们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让我们更加的珍爱和平。

放眼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60个国家参战,亿万百姓流离失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社会发展基本停滞不前,百姓生计难以维持。

战争给国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可能造成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现实是残酷的,逝去的生命永远无法重来。我们要吸取以前的教训,让历史不再重演!

《春望》的读后感 篇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出自于杜甫的笔下,诗名《春望》,是杜甫在安禄山的军人占领长安后写的.。杜甫旅居长安,时当暮春三月,他看到便地战火,便回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不由得见花流泪,见鸟悲痛。见到一封家中寄来家书,就像得到万金一样珍贵。渐渐地,自己越来越老,头发越来越稀,都快插不上簪子了。

这首诗将杜甫当时悲痛的心情与思乡的迫切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当他看到国家败破,城池残破,城中杂草丛生的景象,心中不禁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作者以《春望》作题,通过对春天城中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深刻地表现了对国事、时局的关切,又再次散发了此诗所透露出的丝丝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