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气球》语文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窗前的气球》语文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窗前的气球》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窗前的气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的一篇文章,本文以科利亚的心情变化为线索,讲述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住进了医院,同学们不能去看他,就放了一个气球问候他的故事。文章简短,层次鲜明,是学生练习朗读,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在教学本文时我牢牢抓住科利亚心情的变化来展开教学,并通过多种手段来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希望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一、字词训练
低年级以字词教学为重点,二年级的小朋友性格活泼,注意力难以持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随文识字的形式来认识生字词,通过朗读、直观演示、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表演等多种途径加以落实生字词。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新的字词,积累新的知识。其中利用拴气球这个动作来进行识记“拴”,落实地很到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朗读感悟
体会科利亚心情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时,我通过补白的形式,追问学生“什么是传染病?谁不能来看他?他不能到外面去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生病时的感受来朗读文段,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科利亚生病时孤单寂寞的心情,从而深刻理解科利亚的“真没意思”。并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促进感悟,以读传情,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悟同学间的`真挚情谊。
可是,这次课上完,仍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俞老师的点评之下,我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每个环节落实一定要到位,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当发现学生读的不是很流利的时候,可以让他再读一次,或者让其他同学帮帮他再一起流利地读一遍,从而让程度弱的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时,不能因为赶时间,就匆匆走过场,可以再请一个孩子把前面几个人的话总结一下,从而梳清文章的脉络。
2、个性化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可以在孩子每次的自由读之后,多几次指名读,感悟深刻或者朗读比较好的孩子肯定很想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不应该吝惜时间,适当给予一些机会给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他孩子来进行感悟。
3、不应该重复学生的话,一则浪费时间,二则会显得自己很罗嗦,应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可以试着把自己平时上课时的话录下来,有利于改正这个缺点。
4、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还需加强,遇到突发情况或者是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就需要老师能够智慧地应对。
课虽然上完了,可是却留下诸多遗憾,但是这反而会激励我在今后教学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快乐,更加完美。
《窗前的气球》语文教学反思 篇2
《窗前的气球》是二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二篇课文。第六组的专题是“真情关爱”,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同学间真挚友情的故事。科利亚得了传染病,一个人在病房里非常孤单,感到真没意思。小伙伴用线拴住了红气球,并画上逗人的笑脸,放飞到科利亚病房的窗前。科利亚看见了,高兴地笑了。窗前的气球是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份关爱,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他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
我在设计本课时重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让他们借助拼音自读生字,识记字形,认清生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有哪些字与这个生字的.字形很相似。在师生评议的时候,让他们汇报。在他们汇报的时候,我特别提醒他们观察“病”和“床”这两字的部首,让他们比较这两个部首的不同之处,指导他们如何写好“病”字,和他们一起认识“周”的字形结构,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生字的能力。
2、抓住课文的主线,理清课文的脉络。
在学习课文时,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更好地学习课文的内容,出示学习提纲:课文讲的是谁?为什么窗前会有个气球的?让他们自读课文,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来让学生体会科利亚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评议中,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通过品味好词好句来细细地品味课文,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抓关键词感悟,以悟促读,理解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重点词语为抓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深入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同时借助课件的直观感受与语言描述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窗前的气球》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看着下面坐满了这么多家长,心中不免有写紧张,带着紧张而兴奋的心情上完了《窗前的气球》。本课教学中我抓住了科利亚没意思、孤独、伤心最后高兴地笑了这一情感变化为线索,着重让学生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去体会窗前的气球带给我们的浓浓真情。
一、以读为主
语文课上就该书声朗朗。同桌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到了气球带给科利亚的快乐。从“真没意思”到“高兴地笑了”,学生体会到位,读得很好。在课堂上我注意把学生朗读和教师范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得朗读体会窗前的气球带给我们的浓浓真情。
二、以角色体验来解读文本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科利亚的孤独和烦恼,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和心情。由于这些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学生说了很多,有的说很难过,有的说不去上学呆在家里很无聊。有了自己的感受做铺垫,学生也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利亚孤独、伤心。当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了情感共鸣之后,学生读起课文来就声情并茂了。
《窗前的气球》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当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几滴蜂蜜,让孩子去吻《圣经》,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是的,书是甜的,我希望,语文,也是甜的。
《窗前的气球》通过一个飘在窗前的红气球给躺在病床上的科利亚送去问候,送去关爱,透过这个红气球,科利亚的心飞到了窗外,飞到伙伴们的身边,感受同学之间友谊的真挚。这节课上,我和孩子时时刻刻感受着语文的“甜”,感受着科利亚的孤独,分享着科利亚的快乐。朗读教学是我整节课的重点,孩子们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训练中深深感受到了“甜”,在一、二自然段的朗读教学中,我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课文内容,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评读时,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同学间的评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读懂、读好课文,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自由,舒展的'平台。在读完课文后的评读,同学们在自读与互评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的心情,激起学生再去读书的欲望,在读书时我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朗读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在设计三——五自然段教学时,首先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产生好奇心,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学生通过自读,小组合作进一步读文感悟,最后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科利亚看到窗前气球时高兴的心情,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心里喜欢朗读。
尤其在第四自然段中,我对重点句进行了“三读”的处理:一读:创设情境,读“可爱的”一句,孩子仰起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他们感受到了科利亚的开心,他们的内心也是甜的。二读,个性化朗读,同一句话,孩子们悟出了不同的读法,把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读中,此时,已无需告诉学生什么是个性化的朗读,他们已享受到自主是“甜”的。三读:指导长句读,教师扎扎实实地带学生读长句子,一遍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读通了,读顺了,也读好了,他们也感受到进步是“甜”的。在读文感悟的同时又安排了拓展练习通过拓展朗读,深化教材,感知生活,培养爱心,发挥学生想象力,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多成功经验,但也有很多弊端,如用教师的分析、讲解、灌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但《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势必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评价方式;势必将传统的注重知识点的语文教学转变为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也势必创新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让语文变的更接近于生活。
甜的语文的根本是让学生因真正的收获语文而感到甜蜜,那么甜的语文就学语文这个层面,首先要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落实学生的双基,让学生收获有益与今后发展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为学生打好语文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帮助他们今后更好的生活,因此甜的语文要为学生构建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这个目标的落实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对人的眷顾!
我想:语文的甜,是认识与发现的快乐,是品味与赏析的愉悦,是表达与交流的酣畅;语文的“甜”,是一次精彩的发言,是一个会心的眼神,是一抹自信的神采;语文的甜,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