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德米安》有感

2025/09/1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德米安》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德米安》有感 篇1

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要做什么?

在这世上,究竟何为对?何为错?

而我,又该如何选择。

是光明,还是黑暗?

是天堂,还是地狱?

徘徊于纷乱的世界迷宫里,纠缠于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我,不断的寻找着……

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了,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己的征途。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出现,成为他的引路人。

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寻找自己、塑造自己,但我们却在迷茫中不断打转。孤独、寂寞、别人的不解、来自四处的诱惑……种种皆围绕于我们身边。像是一根根黑布条紧紧的缠住我们的眼,使我们看不清抵达自己内心的道路。

痛苦地呐喊,为何听不到一丝声响?艰难地伸出双手,为何感觉不到自己的模样?我究竟是光明天国的幸运儿,亦或是连接暗黑世界的地狱使者?美好的外表究竟是内心的写照,亦或是压抑内心暴乱的最后一层伪装?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点点磨平,把每个人变成相同的样子。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欢那些按照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完美的人,但这并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无法立足。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只求不违反别人的禁令,这无疑符合生活规律,但却丧失了自我个性。有的人仍坚信自己,奋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鸟般破壳而出,发现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足,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巨大的缺点。兼具优与憾的你才是真实的你、独特的你。不必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设法地去伪装、去掩饰,从而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于虚假的自己中。并不是你只要比别人差上一些,就真的会有一把枪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扫除。每个人都是无可取代的一个点,世界的现象在这个点上交错相遇,仅仅这么一次,此后不会再有。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恒、神圣。

"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这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

人人都尽其所能地寻找自己,哪怕真实的自己可能有着诸多缺陷,但要学会接受缺点,正视它们,因为它们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部分。

放下平时令自己痛苦到窒息的伪装,包容自己的一切,回归自己,然后轻装上阵,不断前行……

读《德米安》有感 篇2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所说的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光明的世界被倡导,而黑暗的世界则是被遗弃。我们在一开始和主人公一样都是在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世界的阴暗面都被隐藏了起来。可是我们的成长,一定与黑暗有关,当开始接触黑暗的那一刻我们也就慢慢地长大了。就像植物一样白天积蓄养料,夜里慢慢地生长。可能在我看来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光明与黑暗,我们意识中的光明黑暗不过是人为地引导我们去这样认为的。当我开始自我思考的时候,发现世界上的是非对错都是很模糊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要用爱去面对存在,从而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书中所讲的孤独在我的理解中是鸟从蛋中飞出的那一刻。那一刻上一个人们为你塑造的世界已经崩塌,而新的世界却也没有到来,这时是孤独的。迷茫,痛苦会在这个时刻不停地出现。也就是这个时刻,我们慢慢地走向了自己,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和解,从而认同自己,慢慢地寻找自己的路。这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很多人因为恐惧未来而放弃,有些人却坚持内心最终飞向属于自我的蓝天。在我看来风险固然可怕,但是害怕风险更加可怕,因为那为数不多的可能性都已经没有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疑问,那就是我们的想法什么不是被引导的呢?国家的统治,最基本的就是建立统一的价值观。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们所接受的一切几乎都是在引导我们形成这个国家基本的价值观,来维护祖国的稳定,自由的思想或许也是看似自由的,因为那也有可能是被引导的。我用我自己对于哲学的理解进行了猜想,我们的命运与生俱来,不论我们的人生如何都是这苍茫宇宙运行中的一环,我们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此生的终极,那是我们到来的一切的意义,所以书中追求的自由,可能是在"道"中我们的最根本的使命,那种我们与生俱来的观念。就像书中所说的夏娃小姐,我的一切都源于她,最终却又归于她。当我们与使命接轨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将会快乐充实。这是我的一点小猜想,也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交流交流。

读《德米安》有感 篇3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天上那永不褪色的启明星,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的那片桃林。让我由迷途到寻找,由回归到坚定,贯彻未来,看尽心中无数个自己。可能结果仍不如意,但只要是“你”,我便不胜感激。

《德米安》,一本由黑塞著作的心路历程。文章主要记叙了出生并成长于优良家庭———“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社会,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儿时谎言带来的灾难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人出现了,带他走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征途。之后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故事不长也并不复杂,正如德国文学大家托马斯·曼评论的那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德米安”一个良师益友的总称。不知谁曾说:“在家遇见好父母,在校遇到好老师,便是此生最大的幸运。”现在想来,从过去的无知中似多了份体会。一个人的言传身教对另外一个人起到多大作用?从父母与外公外婆那里,可以看到更有体会的惊喜;或许你也可以从班主任们的比较中知晓……但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幸运,但请你珍惜每个如“德米安”般的人,他会在看似无路的幽径幡然出现;他会在你跌跌撞撞误走到马路中央时拉你一把;他会在你为情或为自己难以抉择时劝你一句……这些举动提醒了你甚至是帮你,他以不同身份出现又消失,笑着说:“实属无心之举。”这样的人请你心存感激,他们是良师亦是益友,在你昏沉的生命旅途中,遍遍悉心的指引!

谁的青春不迷茫。正像张嘉佳所说的那样:“青春是丛林,是荒原,是阳光炙热的奔跑,是大雨滂沱的伫立。”又正如《德米安》中所言:“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我们也许因儿时的欺骗发展成潜移默化的恐惧而心忧;也许因老师的几番教导而似有似无的焦虑;也许曾站在马路口,候车厅里握着车票拉着行李恍如失神……这些有的我经历过,有的从曾晦涩难懂的词句中读取过,也许这些词句我永远不会经历,但也许它们也会成为我的过去。我伏在桌前,手边摆着《德米安》,“活在当下”四个字忽然闪现,我总是杞人忧天,担心考不上大学,担心长大后孤身一人,担心别人怎么看我,却忘了寻找自己,哂笑一下,那些称之为过去的过去不都已过去了吗?那些避不可避的未来,只要在寻找自己的途中,迷茫又何所畏惧呢?

故事的最后,德米安离开了辛克莱,我读完后过去很久仍觉得心很痛,感觉辛克莱被抛弃了,可我又会想起书的最后一句:“每当思念“德米安”时,辛克莱便会进入自己心里,他发现心镜中的自己已经与现在的自己一模一样了。”辛克莱找到了自己,钟爱的引路人终将逝去,我们终将踏入被称为“社会”的大学,也许会有失魂落魄,或难以忍受的时候,想想那个人,他曾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当你忍不住回眸,却又无法回去,最终只能抹泪前进时,请由衷地在心里说句:“遇见你,我不胜感激。”

读《德米安》有感 篇4

与其说,这是关于《德米安》的读书感悟,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对黑塞及其重要小说作品的介绍文,并推荐书友试试阅读《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事实上,当我在大二的时候,第一次阅读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时,就被这位有着诗人气质的才人吸引了,了解后才知道,与他的小说作品相比,黑塞的诗歌价值同样不可小觑。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黑塞其人。

赫尔曼·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骑士",其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排遣黑塞自身内心的痛苦,同样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心理治愈。尤其在他的中期小说创作中,黑塞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剖析,致力于探索复杂的人性、寻找内在的自我。我们这次所分享的1919年出版的《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讲述了少年辛克莱在他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找寻通向自我的艰难旅程。1922年出版的《席特哈尔塔》讲的则是婆罗门之子席特哈尔塔漫长的修行之路。1927年,小说《荒原狼》出版。在这部作品中,黑塞通过对哈勒尔这一独立个体的精神疾病的叙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受分裂的恶果。而1930年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通过展现少年歌尔德蒙寻找人类之母的路径,勾勒出人物(人类)复杂的心灵结构。可以看到,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不仅是创作主体即作家本人排遣其内心痛苦的工具,也是引起读者共鸣并得到心灵净化、安宁的良药。文学具有类似心理学的疗治作用,文学应当承担起疗治那些饱受痛苦之人的责任,而事实上,黑塞的一生都在试图通过文学创作践行这一伟大的理想,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们,找到自我,完成涅槃。

这或许某种意义上能够解释,黑塞的作品为何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甚至在战后的日本、美国掀起"黑塞热".

黑塞在文学创作尤其是中期小说作品中体现的疗治倾向实际上受到了荣格及其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916年到1926年的十多年间,黑塞曾多次接受荣格及其学生朗的分析心理治疗。他曾对一位同病相怜的病友说"另一种治疗方法就是精神分析疗法,病人接受治疗的时候会感到很沉重,也要做出一些牺牲,它提供了治愈的可能,也没有危险。"在给好友胡戈·巴尔的信中,他说"当我们在见面的时候,我希望可以给你看看两至三封匿名读者的来信,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我的文章对别人究竟是有什么影响……我的传记,肯定会说到精神治疗,以及这个时代的灵魂所受到的创伤。"而在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接受的颁奖词里提到,黑塞的内心经常处于痛苦和危机之中,而促使其创作发生深刻变化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毫无疑问是一战。而第二个则是由于他所遭受的精神危机。由于患病,加之满腹狐疑,他从精神分析学中寻求医治方案,而这在黑塞的著作中一直留有痕迹。

这里,我想简单从"阿尼玛"这一精神分析学上的原型做一些思考与探讨,并从黑塞的另一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主人公进行阐释,然后简要分析《德米安》中的辛克莱及有关女性。

阿尼玛作为重要原型之一,被荣格称为"内心中的女人".顾名思义,阿尼玛指的就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心理倾向的意象。通常,这一内心人物(第二性的象征性人物)在阴影的背后出现。诸如模糊朦胧的心绪、关乎未来的预感、非理性存在的接纳性、个体之爱、成熟之感等等。在荣格看来,阿尼玛能够去引导男性进入其灵魂的深处,它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动力源泉。

分析心理学认为,阿尼玛形象总是首先投射在母亲身上。由于母亲这一角色在歌尔德蒙童年的缺失,母亲形象在他心里是模糊的,因此他只能通过与异性的接触来填补空白,以此唤起对母亲的记忆。在黑塞的另一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当歌尔德蒙第一次接触到了少女,这位美丽的女孩便激起了他内心的阿尼玛意象。那一刻,他感受到一直以来的全部生活理想受到了彻底性的破坏。而纳尔齐斯指出在这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就是夏娃,即人类之母。此时,歌尔德蒙的童年记忆被唤醒,那个早已遗忘的母亲重新被想起,她指引着他来到一个全然陌生又神奇的世界,一个既充满温柔感动,有充斥压抑阴暗的世界,一个满是欲望和罪孽的世界。而在歌尔德蒙的梦境之中,人类之母往往又与母亲、各色女子交融在一起,他深深沉溺于这样一个隐秘未知的世界之中难以自拔。而这一阶段其实是阿尼玛原型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带有男性天生的母亲情结的夏娃形象。它代表动物最原始的性本能、性冲动。而当他离开修道院,真正开始接触到女性开始,阿尼玛发展道路第二阶段——作为性爱的.对象的海伦形象。从第一个少妇莉赛开始,之后的各色各样的女子,有的纯情少女,有的浪荡的妇人,歌尔德蒙全然无视她们的身份,放纵本能的性欲,就好像这是他活着的全部价值所在。从心理学上看,在性欲得到满足之后歌尔德蒙开始追求心理、情感上的爱。而与善良圣洁的丽迪娅的相遇、相知和相爱让歌尔德蒙得到了满足。此时,阿尼玛的形象进一步发展到带着爱恋中的神性的玛利亚阶段。甜蜜的初恋让歌尔德蒙沉醉不已,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早已超越原始欲望的灵魂契合。事实上,在此前的漫长的流浪路途中,歌尔德蒙始终在追寻心中的人类之母,而这个人类之母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母亲"既是幸福之源,也是死亡之源……她已变成一种比喻和神圣的象征。"人类之生命短暂无常,唯有艺术之生命能够永恒长存。至此,阿尼玛到达了第四阶段——索菲亚——智慧和内在创造力的化身。然而,在现代人的心灵发展过程中,索菲亚形象几乎是不可能有人能够实现的。

《德米安》中,进入寄宿制男校的辛克莱逐渐走向堕落。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园里与女孩贝雅特里斯邂逅。贝雅特里斯成为拯救辛克莱重回天堂的指引者。即将成年的辛克莱始终不愿承认原始的性欲冲动,一直压抑着。一方面,辛克莱与狐朋狗友厮混,一方面又渴望重回正常生活,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使他绝望。贝雅特里斯的出现,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敬畏爱慕的渴望".因此,越过阿尼玛的初始阶段,在辛克莱这里,贝雅特里斯成为类似圣母的形象,她是圣洁的带着神性的,她让辛克莱开始尝试摆脱叛逆的处境,祛除内心黑暗阴冷的东西。在贝雅特里斯这儿,他的性欲不再是原始冲动,而是升华成为类似精神信仰的存在。女孩贝雅特里斯的脸上却带有男子气概,明明是一位成熟的淑女,却又透露着孩子气的一面,而这一切竟然神奇地融合了。因此,贝雅特里斯代表的是更高级的灵魂整合,是心灵的指引。

而除了贝雅特里斯,小说中所出现的夏娃夫人等形象也有其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