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025/09/1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地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地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我却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学生在计算时,我强调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个角色,需要多次重复强化。

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2

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十位先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个位10个1。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0”。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不借住情境,让学生直接做纯计算的复习题,然后由复习题517-348,被减数从517到507,学生对这个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进行关注,但却引起了学生计算上新的飞跃。教师抓住从1到0,引导学生思考1和0到底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1是有,0是没有,从有到无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从1到0带了了计算上的新问题。但这里教师的问题是:“0特别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是否指向性不够明确?

2、抓住关键问题。

很多老师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一遍遍地反复说算哩,说计算过程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说?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有效的课堂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

3、500-348

引导学生发现:减数与差末尾凑10,中间凑9。学生发现规律是否就是真正理解,学生可能会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为什么要末尾凑10,中间凑9呢?不断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两个“0”是不同的,中间的“0”尽力了“借”与“被借”两个过程,而末尾的“0”只有借的'过程,明确算理。

4、怎样的板书书写形式更能让学生理解

一般是在竖式上写出借与被借的关系。

她的课的板书是个位:17-8=9

十位:9-4=5修正后:10-1-4

百位:4-3=1

强调十位上的0为什么会变成9。

5、有比较性又可以增进理解的题目出现在练习中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练习当中穿插可以进行比较与辨析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中间有0之后出现一组练习,前面三道是个位不够减需要连续退位的,而最后一道题目是705-245,让学生发现不同,进行区别辨析,明确中间有0变成9是个位不够减的连续退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字母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一些计算公式,这些都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学习过程。这对于以后学习方程等知识做铺垫。应该说,本节课的内容看似浅显,实际上却不易。

在课前,我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有效学习。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这是一节计算课。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在教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具体方法,并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首先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情景创设际问题入手:让帮忙解决小猴子吃桃子的问题引出例4,问学生:现在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呢?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一下就看出来了,现在一个桃子也没有,没有就用0来表示,也就是0×7=0或7×0=0。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轻松地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在学生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后,接着进行练习让学生计算0×3=和9×0=的得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从而再次巩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接着再出示:0×0=?,让学生思考:得数是多少?为什么?紧接着小组讨论:0和一个数相加与0和一个数相乘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最后练习环节,我设置了游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厌烦。于是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学生板演和自编自算相结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计算是否认真细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真计算习惯。

反思这节课,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自我感觉非常成功。但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单一,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另外我还思考一点,就是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意外生成的东西?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中,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时,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更何况我是一个新老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才变得绚丽多彩。当课堂教学不再按照教学预设展开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动态的数学课堂,使每一个意外都转化为课堂上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只有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才能灵活驾驭数学课堂。

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4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是学生学习减法计算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了几道以前学过的一般连续退位减法,利用猫头鹰捉老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条件,提出思考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如果0上面有退位点怎么办?”引出课题《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我采取小组讨论、尝试计算的学习形式展开教学。小组讨论: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0?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借不了就直接向百位借1;也有人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没有,十位就向百位借,百位借得100十位再借10给个位,十位借得一百来后又借十给个位,这时十位还剩90,;我赞成第二种说法,对于第一种说法,我提出计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只会说不要忘记减退位1,没有说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而不能隔位借1。

这一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过程,理解0被借1后的.变化原因,特别训练差生叙述计算过程。这节课教学很缓慢,可效果却好。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退位的原理,所以在这堂课里让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的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掌握连续退位的方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效果更好。由于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连续退位减法变成了有趣的游戏,以“穷光蛋”喻0,以“慷慨”喻连续由前一位退位且本位上留9,形象地说明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原理,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牢牢记住了“带退位点的0”要看成9再计算,从而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虽然是讲解清楚明了,但也还有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失误,这就需要加强计算练习,每天课前五道竖式计算题,边说计算过程边计算,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