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活着》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余华的《活着》再版了多次,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红色封面,黑色标题的这一版。黑色代表死亡,红色代表生命,两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大致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小说的中心内容:生与死。生死的哲学问题一直是我不敢触碰的内容,在我目前经历的短暂人生中,因为个人的软弱或渺小,我无法去直面,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并不觉得可耻,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我相信也是活着的一种力量。
一个深夜里,作者余华的《活着》第一次给我启蒙了什么是“死亡”,阅读过程犹如一把尖刀刺向内心,由浅至深,最终在心中撕裂出一个伤口,是一种不可压抑的痛。
书中故事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冷峻客观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着一个现实而又残酷的故事:福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一一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福贵的人生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承受”“忍耐”“活着”。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福贵“承受生活的苦难,在“忍耐”中变得坚强,用“活着”演绎生存的状态,在特定的时代变迁下,融进了他的成长和苦难,这一份苦难却是异常的苦涩和压抑。
福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吃喝玩乐无所不好。他又是一个乐知天命的人,他没有太多的理想抱负,只想过个安稳日子的人。用他的话说:只想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是对他的生活全面写照。有评论家说,这是作者的消极人生观,然而我觉得这又是客观现实,谁也改变不了。悲观的论调中,是对现实的无奈叹息。
福贵的命运揭示这样的现实:人的一生是无序的,看似有规律,其实充满了许多变数。
福贵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死亡、恐惧和孤独。所以面对死亡,他只能一一去承受,除此之外,他能做什么呢?他阻碍不了环境,阻碍不了厄运对他的一次次的打击,他唯一做到的就是活着......
“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在书的最后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福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福贵真是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命运如尖刀,现实血淋淋。在承受中忍耐,在忍耐中活着,命运的尖刀剖出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书写了绝望的不存在;镂刻下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善良、高尚、温和、悲悯、宽容……,成了这部小说主要的精神底色。这也让我们相信在任何困境下,让美好的品质和希望在心底永存,才是我们的精神力量所在,才能够让我们面对命运的尖刀,依然能好好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篇2
随着年龄的增长,泪点越来越低,真的看不得这种书。99年第一次看这书怎么就没感觉哪?不可否认,《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黑色的书皮简洁的名字,顿时有一种沉重和沧桑的感觉。它让你看到了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只能被无情地牵引着,对命运有的只是无能为力的苦苦挣扎。想来是多么的残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错的,却连站在原地寻求正确出路的权利都没有。屈服,屈服,还是屈服,最后剩下的,只有: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福贵的口吻,平静地讲完了他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贵开心,你会跟着开心,福贵难过,你也会跟着有了一丝的恸泣。人生总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可是书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相反:福贵的人生从地主家庭出生,而命运却一次一次的与他开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顽劣乃至逐渐的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的手上,从此由“天堂”开启了通往“地狱”之门。和他相依相伴的最为亲密的人一个一个的憾然离世,让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这样,命运也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着一个,眼泪完全不能表达那种刻刀在心头刻下的烙印。
整本书读起来都让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嘘不已,慨叹命运多桀,也都从书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边的人的童年和过往,因此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余华文学作品做大的魅力吧。虽然整本书都很压抑,但是只有一段读来让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她的那个对象二喜出现后,整部书的最淋漓尽致的部分出现了:在那样悲惨的命运中忽然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有力的支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不但出现了转机,还带来了新生——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降临了。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看到这里非常的激动,体会了那种压抑后突然释放的快感。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纠结和挣扎:一方面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在这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积极,总之是痛苦万状乃至憎恨这个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书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觉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冷静的看着福贵的人生从繁荣走向了凄苦,可是这个过程里感觉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愤,反倒是那种出奇的冷静让读者的思想肆意发挥,任意驰骋。
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爸妈总是为了生计忙碌着,到了晚上再忙家务,给我和哥哥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有时候我说“妈你早点睡吧,别干了”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干”。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也体会了父母的艰辛。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最后都要他自己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在最悲壮的时刻出现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为它别上璀璨夺目的胸针,有的人在上边缝着一个又一个粗糙的补丁,但无论是华丽还是褴褛,我们都穿着专属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风尘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有爱有痛,有苦有甜。生存,还是生活,仅仅是一线之隔,一生为什么而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只有当内心与外物和谐之时,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题目“苦莫如福贵,乐莫如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也许拨开书页,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这个灵魂时常闪躲,但亦毫不羞怯的袒露着。
《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和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的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陈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的落了下来。
书中,随着富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终于败坏家业,沦落为糊口而下地,回味的时候,我常常惊讶,这仿佛是看见一绺及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地不存在。福遗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化,一层层撕掉人生的幸福依赖,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最柔软。最纯净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的活着——已成为唯一能描述富贵的形容,也是对富贵最好的肯定与颂赞。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富贵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富贵的一生恍若一面镜子,窄若一手掌,小弱一水滴,却透出一个时代的背影。也许渺小的终于只是渺小,就如遭遇风浪的舟船,我们可以挽救于搏击,却无法晚会沉默的结局,因为人性的共同,因为只要活着,除却无奈,生命常有空白等待绚烂。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活着》一书,我几乎是哽咽着读完,设想踏在福贵的人生道路,每走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泪水似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精神的支撑感觉随时会被瓦解。福贵几乎时时身陷生与死的边缘,痛苦的挣扎,在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的活着。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至亲的离去撕扯地粉碎。然而他并没有失去活着的勇气。带着对亲人的回忆拼尽全力地活着。正如作者余华所说:千千万万的人读到了绝望,而我写得却是希望。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来自于忍受,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苦难终将过去,珍惜当下,好好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书中的一句话,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扣问自己,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思索再三,努力的意义也许就是让自己变得好一点。今天我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求一次人。今天,我少些抱怨,明天就会越来越好。今天我多坚持一次自己的梦想,明天我就离它更近一点。也许我走的慢,但只要坚定地走下去,总有一天,能到达我想要的`生活。
经过一天的忙碌后,终于可以沉寂于桌前。外面是沉重的夜色,寂寥的空气里,不知道涌动着世人多少的哀愁苦乐,也许那就是人生的五味陈杂吧。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想起了身处异乡的妹妹一直拼命的工作,多了一些生活的感触。手骨折了依然在工作没有休息,只为心中神圣的职业—刑警而倾尽所有精力。我觉得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词藻如何华丽,而是能让我们看到,听得到那个人源自内心无声的诉说,可能因为她有一些使命感与执着的情怀吧,可笑吗?也许是的,但她眼角熬夜的黑斑,一点都让人笑不起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想要自己上一个台阶,除了奔跑还能做什么?我们将来都会死,毫无疑问。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过程,我们终究会面临”。但带不走我们曾经拥有的精神财富。回想自己求学生涯,挥汗如雨的日子里伏案桌前,烦躁过,想要放弃,却坚持着;在寒冬里,起早贪黑,畏缩过,想要放弃,却坚持着;在周遭人陆续工作,心浮动过,想要放弃,却坚持着。我忘不了忙碌中充实的自己。我不知道我未来会是怎样,但有一点很确定,我要看很多书,那是一份心灵的宁静。
《活着》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十多年前在上海谋生,租了一间小房子,买了一个二手的电视机,在这之前我们家是从未有过电视机的,有了电视机就算实现了我人生的一部分理想。
记得有年春节,我在深夜里搜素到一部电视剧《福贵》,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改编的,每天晚上好像连续播放四五级,大约从十点一直播放到凌晨两三点,我看得毫无睡意,越看精神越好,大家可以想象,这电视剧该有多么精彩。当时想过找来这部长篇小说看看,可是又一想,电视剧都看了,小说还能有什么新鲜感吸引我吗?于是看小说的念头就淡了。
后来文学圈子里的一个作家朋友几次跟我提到《活着》这部长篇小说,这就又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刚好一个写诗的朋友开了个网店卖书,看到有余华的作品,于是就买了全套回来,首先就看《活着》。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读过长篇小说了,我甚至对长篇小说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我想我幸好没有当编辑,如果当编辑不得不阅读人家的长篇小说,我想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有的长篇小说尽管名气已经很大,但是我依然无法读完全本。
但是阅读《活着》的时候,我连续读了几个小时,到了凌晨一点,我依然“活着”(没睡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我读《红高粱家族》的时候好像也是如此。
看了小说,根据我的记忆,改编的电视剧《福贵》,改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电视剧给我的'印象是精彩。而小说给我的是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读完整本小说,我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里,好久好久都没有回暖。
福贵生在民国时期,青少年时他过着纨绔子弟的浪荡生活,而正是因为他的浪荡,败了家产,才让他和他的家人逃过一劫,这和我家的经历非常相似,在中国有多少这样相似的家族史?
成为贫农的福贵本以为可以从此过上相对太平的日子,但是事实上却是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悲剧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次,他一生都在苦难中挣扎。
福贵在最后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以后,他买了一头老牛来陪伴他,他将老牛的名字取得和自己一样,老牛也叫福贵,然后他为了让老牛安心干活,给老牛假想出了几个伙伴,他们是家珍、凤霞、苦根、二喜。这些名字全都是福贵死去的亲人,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像牛一样的活着。实际上,牛比他们还好,因为牛不需要穿衣服,也不需要吃饭,它们吃草,不需要耕种就能长出来。
中国农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谁在思考?农民在思考吗?没有,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为了吃饱,吃饱以后,可以思考着能否吃好一些。至于别的,对于他们,实在是过于奢侈。而就是吃饱这个问题,从1949年到1978年,对于中国农民都是奢侈的问题。人在没有吃饱的情况下,那就只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吃饱。我小时候的远大理想就是顿顿有两糙饭吃,大米比包谷面稍微多一点更好的那种饭。
因此农民不能有别的想法,不能有爱好,有了就是不务正业,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在相互监督着彼此。改革开放之初,最先离开土地,放弃土地的农民都遭到坚守在土地上的农民的嘲笑,好在是后来的情况越来越好,那些坚守在土地上嘲笑离开土地的人的人也坚守不下去了,最终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还是离开了土地。我想这是好事,农民进城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大家在一个大环境中公平竞争。但愿过去的苦难离我们远去,永远不再回来。愿农民头上那些特殊的符号慢慢的淡化。愿人人平等的时代快些到来!